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空间转向 以多种方式被推至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瞩目的前沿,文学批评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文学在空间中的存在以及空间在文本中的呈现。2014年法国出版的《文学地理学》可谓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在书中为大家详细梳理了法国 文学空间 与 文学地理学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列举了多位重要学者关于 人文地理 地理诗学 地理批评 虚构地理 等新型文学批评形式的创见和推动,以期用地理学的视角,帮助读者重拾长期被忽视的小说与空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谈文学》是朱光潜先生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物,较为详细地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体裁、风格以及作者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本书所述皆为朱光潜多年 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 ,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平易自然地引领读者学习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国美学审美与中国哲学, 使我们快乐地发现我们的渺小的心灵和伟大心灵也有共通之点 ,很值得一读。
创作没有灵感怎么办?小说题材是否有禁忌?反面角色有哪些特权?让人手不释卷的秘诀是什么?怎样让读者代入情感?如何从电影和漫画作品中偷师? 贵志祐介认为,小说写作不能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是要想方设法取悦读者、服务读者。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小说呢? 横扫恐怖、推理、科幻领域小说大奖的多栖作家贵志祐介,从灵感、大纲、角色、写法、推敲、技巧六个维度,列出七十二个要点,结合自身作品案例,真诚解说小说创作理念和技法,手把手带你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南帆共挑选十个文艺美学的前沿问题,如文学与纯文学、文学史与经典、文学形式问题、叙事学问题、抒情文学问题、文类型问题、中外文论问题、几个主义之争、文学批评问题,等等,进行相对通俗的讨论,表述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特殊理解,书稿学术价值与通俗易懂相结合。
自1973年首次出版以来,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已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的深刻研究,布鲁姆提出了他对诗人和前驱诗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前驱作品的强力误读,他的这一理论对文学批评和后结构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这本书仍然是关于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 全书以生动的个人风格创作而成,以具体的案例和广征博引为基础,坚持认为影响的焦虑是无法回避的 无论是诗人还是负责任的读者和评论家。布鲁姆为第二版撰写的前言围绕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弗?马洛,探讨了他本人思想的起源,以及该书对过去25年来文学批评的持续影响。 本书为新一代的学者、学生和非文学专业的读者们提供了又一本广受欢迎的布鲁姆正典。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的骄傲。东坡的身上,有李白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的忠义气,有陶渊明采菊东禽的悠然情怀,有白居易直言敢谏的批判精神。他的思想人格传承先贤、融汇各家而又自出机杼。 一直以来,士大夫们都渴望拥有理想的君子人格,文化昌明的大宋让这种努力成为可能,东坡则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可爱东坡、伟大东坡。
《冰心散文集》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 " 五四 " 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 : 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 " 冰心体 " 语言。
文学的功能是什么?什么是 细读 ,需要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在一本书的写作及阅读过程中,作者和语境的重要性如何呢?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文学批评》带我们踏上了一次穿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历史领域的旅程 帮助读者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从阅读中获益更多。 从柏拉图到弗吉尼亚 伍尔夫,从结构主义到实用批评,作者在这本图文并茂的通识读本中概述了这门内容丰富的学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1、自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热播,以及叶先生获评“感动中国”人物以来,各大媒体平台关于“叶嘉莹传奇人生、苦难人生“的讨论热度不减。在这本书里,你会听叶嘉莹亲述她“少时丧母、中年丧女、去国离乡、颠沛飘摇”的大半生,感受她是如何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的。2、你既能读到叶嘉莹在人生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能读到她讲温庭筠词里的失意、韦庄词里的离恨、冯延巳词里的闲愁、欧阳修词中的修养、辛弃疾词的豪放幽微、王国维词中的无可奈何、《红楼梦》诗词的悲剧色彩……3、关于“古典诗词究竟美在哪里”“为何说诗显而词隐”“怎样借鉴西方文论来解词”“怎样解读王国维的境界说”“《红楼梦》里的诗词和正统诗词有何差别”,叶先生也在书中给出了精妙的解答,让你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入一步。
《文学、地理和后现代地方诗学》是当代欧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力著,研究主要针对当代文学的地方表征,借鉴了现象学、后结构和后殖民空间和地方理论,展示了文学如何有助于新的地理身份的形成。通过对塞缪尔 贝克特文本、法国郊区贫民窟小说和法国加勒比领地的后殖民原住民小说中的 居间 (entre- deux)空间研究,本书强调文学具有巧妙且有力地塑造读者对周围世界态度的功能,从而改变人们的视角,将这些地方作为明天生活方式的实验室,帮助人类克服现有居住模式的缺陷和人地关系的异化,寻找新生活新出路。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shou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世界,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拥有知识生产术,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刘炜*的《古诗十九首讲录》之作,实受近年 课堂讲录 (如三联讲坛丛书)出版潮流的影响,是作者在多年讲授《古诗十九首》的基础上,根据*近一次课堂讲授录音整理而成。本书有意保留了课堂讲授的口语化、现场感等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的学术性主要表现为,对《古诗十九首》原诗的顺序做了重新编排,因而对《古诗十九首》做了较为连贯性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注释赏析类*作。《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文学名*,但对其做系统解读的*作似不多见,仅有马茂元先生《古诗十九首探索》一部*作而已,因而本书有助于《古诗十九首》的普及推广。
本书共分五章:《鼹鼠》、《龙》、《狮子》、《水鸥》和《松鼠》,这些动物均出自17世纪法国作者拉封丹的《寓言集》。作者贝尔唐 韦斯特法尔借用动物隐喻来引导读者理解空间理论视域下的诸多概念。通过隐喻,将这些动物与文学作品、作家以及艺术家、文学理论、文字游戏建立起联系,以带领读者跨越边界,走出局促封闭的空间,打破地域的界线,重新审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重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反思和总结全球化时代对文学和艺术提出的诸多挑战。
这是一本解读《水浒传》人物的书。书中写了林冲、鲁智深、宋江、吴用、晁盖、武松、李逵、扈三娘、石秀、燕青、史进、雷横、朱仝、杨志等十几个人物,作者 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心理,推敲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性格,搞清楚他们何以会如此行事 ,从而让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他复杂的一面,展现出他们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跟着名家学写作》涵盖一百多位名家作品,不仅提供了大量可模仿的文本范例,授人以鱼,更传授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授人以渔。脑袋空空怎么办?灵感从哪里来?如何拥有素材宝库?怎样高效塑造人物?景物描写有哪些密码?如何让表达精准、细节触动人心、故事鲜活有趣?在书中,可以找到鲁迅、沈从文、金庸、欧·亨利、泰戈尔等中外名家的“写作魔法”,解答写作者的常见难题,让人眼前一亮,醍醐灌顶。本书适合写作新手、内容创作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孩子启蒙、家长进阶,学会表达,是家庭优选效的投资。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co Writers’ Grotto)的作家成员共同完成,全书有642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任意门”,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与《642件可写的事》相比,本书关注点更小、更为细致,袖珍版的开本也可以轻松装进口袋。
《当代文坛病象批判》系“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之一,该书分为“作家批判”“诗坛批判”“文坛乱象批判”三章,近40篇文学批评文章。长期以来,我国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都是激情的赞美之声有余而客观的批评不足。针对某些作家创作中存在弊病,现有的文学批评家往往避而不谈、视而不见。那种指名道姓,一针见血的学术批评,始终都犹如凤毛麟角,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鉴于此,本书作者唐小林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圈外人”,以多年认真扎实的阅读、思考为根基,剑走偏锋,将批评的矛头指向文学界、评论界的“大咖”和蔚然成风的乱象,只专注于摆事实,不热衷于讲道理。他借用批评对象自身的字、词、句,罗列其前矛后盾、浅入深出、盗袭他人、重复自己、粗枝大叶、指鹿为马之类软肋与硬伤,从而不温不火地、水落石出地、板上钉钉地进行验
曾几何时,写作被认定是少数人的天赋,直到有位写作老师,她以“人人都可以书写”的主张,带着一本燃烧着生命热情、名为《写出我心》的书,闯入无数渴望写作但怯于提笔者的世界,帮助他们解放被抑制的写作心灵,勇敢地翻开笔记本,落下举足轻重的第一笔。 时至今日,鲜少有人再怀疑她的主张,而她那本曾遭纽约7家大型出版社退稿,甚至被回以嘲笑的著作,一经出版立刻登上畅销榜,一卖就是近40年。无数人从这本书开启写作之路,跟随她的脚步,学习她的方法,用书写品尝心灵和生活的真实血肉。 无论你是老到的写作者、新人作家、心理治疗师,还是希望与自已有所联结的普通人,无论此刻你身处何方,是孤独、迷惘还是陷入瓶颈,都可以翻开这本书,在作者娜塔莉老师十足坦白、真挚的文字中,找到宽慰、灵感、鼓舞和热爱。
本书是特地为传统文化入门读者编写,所选诗词曲令主要从部编语文教材中撷取。本书诗词曲令的主体部分加注了拼音,适合读者日常吟诵。注释以扫除阅读诗词曲令的障碍为目的,对诗词曲令的意境进行了优美的诗意素描,并对诗词曲令的写作及意义作了简要分析。通过这样的编排,读者基本是无障碍阅读。另外,书中搭配的古风插图让读者有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附录部分则是对诗词曲令的整体补充,通过对作者及其相关历史的了解,让读者对诗词曲令的本身理解更加深刻。
古往今来,人们容易被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击碎心灵。 这种体验,不仅是一瞬间,更是永恒;不只是个人感受,更是万人共鸣。这正是文艺存在及重要的原因。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文学之用》正是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书,是《新文学史》主编芮塔 菲尔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学理又好读的文字,直击 文学、艺术这一神秘的虚构行为 与读者、现实世界产生的关联,探究 文学、艺术如何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发生改变 。《文学之用》抱着这样的使命出发,并提供了四种思路,为学术意义上的 文学之用 与普通读者日常阅读的 文学之用 架起桥梁。 书中,作者穿搜于福柯、本雅明、韦伯、詹明信、奥斯汀、《千与千寻》、希腊悲剧 在思想与具体作品之间逡巡,在历史经典与当下创作之间跳跃。
《北京法源寺》一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百年来真正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内核,他们在寻找晚清变革道路中的家国情怀、经世济民、思想变化、历史抉择等心理和思想,通过作者李敖将“写实的真”和“艺术的真”不留痕迹地结合,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和剖析,极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