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六人诗选)》是纪录片《我的诗篇》中工人诗人邬霞、吉克阿优、许立志、秦晓宇、陈年喜、老井和铁骨的诗歌精选集。这些都是的工人诗人,他们中有手机的生产工人,有叉车工、爆破工、熨衣工、充绒工,乃至在地下800米深处工作的煤矿工人。他们用诗书写劳动、吟咏爱情,也用诗抒发悲欣、直面死亡。他们的诗是一个个不平凡的平凡故事,是从沉默和被代言的境遇站出来表达自身。
《写给母亲的诗一百首》收录了作者100献给母亲的诗,是作者敲敲打打这二十年献给母亲的祭文和碑记,也是一个儿子对母亲在世时不孝的歉意和跪哭,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写给母亲的诗一百首》所表达的“孝”,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产生共鸣,有很好的社会价值。
刘宗德选注的这本《陆维钊诗词曲选注(近现代名家翰墨纪念)》为现代书画大家陆维钊先生写作的诗、词、曲的选编和注解。全书将陆维钊写作的诗、词、曲分为爱国、感时、怀乡、唱和、友情、河山、怀古、题书画和哀思九个篇章,对每一首诗、词、曲都先做通篇简析,阐述作者写作背景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对作品中部分词句分别注释,注解词意,指明出处。全书编选严谨,适合诗、词、曲学习者参考研习。
从古至今,马一直是历代文人的重要写作对象。我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05篇中有31篇写到马,占十分之一。《诗经·鲁颂·駉》更被认为是中国咏马诗之祖。《楚辞》有19篇写到马,可见马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字经》中有“马牛羊、鸡犬豕”的句子。唐诗宋词中,有很多咏马之作。元曲里也有一些咏马的很好篇章。此外,历代文人作古文和赋,亦有写马佳篇。《马·诗赋:马文化诗词曲赋笺释》共分四章。共收作品180余篇。章为历代吟咏马的古诗;第二章为历代吟咏马的词曲;第三章为历代吟咏马的辞赋;第四章为历代吟咏马的古文。另列附录,专收历代涉马名句。
孫士毅(一七二〇—一七九六),字智冶,號補山。杭州府仁和縣臨平鎮(今杭州市余杭區臨平街道)人,清代名臣。孫士毅少年向學,但久困諸生,四十歲始中舉,兩年後中式辛巳恩科殿試二甲第三名,賜進士出身。乾隆帝南巡,孫士毅獻詩,補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遷內閣侍讀。其後歷任要員,官終文淵閣學士、署理四川總督,三等男爵。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六月二十一日薨於軍次,加贈公爵,謐文靖。孫士毅以文士充戎行,有濟變之才。隨傅恒征緬甸,助安南黎維祁伐阮惠,偕福康安、和琳平廓爾喀,鎮壓苗民起義、白蓮教起義,軍務繁重之余,未廢吟泳。其詩作篇章斐然,為世所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史料價值。孫士毅卒後,其孫孫均承襲爵位,搜集遺詩,編成《百一山房詩集》十二卷。此次整理,收錄《百一山房詩集》一種,以嘉慶二十一年孫
《王念祖诗集》收入了王先生近两百多首旧体诗,集中反映了王先生一生的情感变化。王荩臣作为清朝末年浑源县最后一名进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作诗的功力非常深厚,深得旧体诗创作技巧,对仗押韵十分工整,具有的艺术欣赏价值。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诗品》与司空图诗学思想的研究部分,包括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诗品》成本与结构、体现在《诗品》和其他论诗书信中的诗学思想,以及司空图用以评价唐代诗人的文学史思路和意境论尺度,很后是关于《诗品》的翻译传播和司空图的影响问题等研究。下编是文献部分,其主体是《诗品》全文的注释,以及作为背景资料的司空图传记和注释。《诗品文心 唐末高士司空图》的前身是《 注译与司空图诗学研究》,现距旧作出版已经18年了,其间经过了许多的相关研究和新资料的发现,而作者的积累和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机遇使得旧作借助再版加以全面修订和扩充成为可能。
《诗余图谱考辨》主要内容包括:诗馀图谱序(原刻影印)、诗馀图谱自序(原刻本影印)、诗馀图谱凡例(原刻本影印)、词谱鼻祖张筑、《诗馀图谱》卷之一等。
洛夫是当代汉语诗坛公认的大诗人,也是一位创作成果和创造力令人叹赏的诗人。数十年耕耘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创作连贯、持久,在进入90高龄的今天,仍然坚持笔耕,以如椽诗笔表达他对世界、对生命、对宇宙的深邃思考和诗意情怀。堪称诗坛常青树。 洛夫对当代汉诗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他在长诗创作领域所做的重要探索实践和卓越贡献,其长诗长做成果以《石室之死亡》和《漂木》极具代表性。《石室之死亡》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受住了时间严酷的检验,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读者和研究者所反复阅读和研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漂木》系作者进入晚年后移居加拿大后,在远离故土的北美大地上,俯仰大地苍穹、历史人文所引发的深长思考的文字结晶,全诗洋洋3000行,堪称当代汉语诗歌的鸿篇巨制。
《松雪斋诗集/艺文丛刊》系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诗集,收录了今存赵孟頫古体诗、律诗、词等各类诗歌创作近千首。《松雪斋诗集/艺文丛刊》既尊重已有传世刊行的赵孟頫别集的编排体例,又重新依据书画著录文献、地方志、元代史料等文献中辑录赵孟頫诗歌百余首,编为补遗一遍。对于研究赵孟頫及元代诗歌创作具有基础性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