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沈复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摘取了人生中难忘的时刻缀集而成。它以夫妇二人的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漫游经历,其中涉及古代生活艺术、家庭伦理、经济文化、山水游历等多方面的内容,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当时普通人的人生际遇与生活环境,被人们称为晚清 小《红楼梦》 。 《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多个方面,畅谈古人 立德、立身、立言 的智慧,篇幅短小,意味隽永。作者创设了一个冬夜拥着火炉,与家人闲坐畅聊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给人以润物无声之感。本书在内容上对生僻字及疑难字进行注音释义,每一则格言都配有精心挑选的插图,力求为读
本书共四十卷,为清光绪六年爽溪精舍刊本。卷首为晚清学者杨彝珍作序及作者李元度自序。杨彝珍认为他“从曾相国,拥旄笞兵,丕有显功在社稷”,撰著本书文字“语皆心得,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几乎能与他的军功媲美。全书收录了论,说,碑,别传、事略、行状,记,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序、跋、书后,赠序、寿序,策问、议,书,箴、铭、颂、赞,哀辞、祭文、祝文,杂著等十三种文体共计四百六十九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古文文体的研究与见解,彰显出作者在晚清社会动荡多变、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社会背景下,强调以文立言、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本书共四十卷,为清光绪六年爽溪精舍刊本。卷首为晚清著名学者杨彝珍作序及作者李元度自序。杨彝珍认为他“从曾相国,拥旄笞兵,丕有显功在社稷”,撰著本书文字“语皆心得,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几乎能与他的军功媲美。全书收录了论,说,碑,别传、事略、行状,记,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序、跋、书后,赠序、寿序,策问、议,书,箴、铭、颂、赞,哀辞、祭文、祝文,杂著等十三种文体共计四百六十九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古文文体的研究与见解,彰显出作者在晚清社会动荡多变、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社会背景下,强调以文立言、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天岳山馆文钞》 本书为清末湘乡才子、湘军名将李元度于戎马倥偬间所作;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记录了湘军将士英勇抗敌的事迹,充满义烈之气;全书内容涵盖学术、政治、军事、传记、教育、文学、方志等三十八种;文章规模宏大,文采斐然,创造性地提出了 两用十三类 的散文分类法。
清末外交官张德彝八次旅西所作“述奇”中的第四部,名为《四述奇》。据清光绪九年(1883)同文馆聚珍版影印。凡十六卷。卷首有清光绪九年(1883)英煦《序》和宗室常瑞《序》及张德彝《序》。《凡例》有言:是书本纪泰西风土人情,故所叙琐事不嫌累牍连篇。张德彝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对泰西(欧洲)新奇文化的观察上,主要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他旅英俄等国家的观察见闻,并保存了较多的关于近代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