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立足中西文论的对话关系,在生成原因、外部表现、内在机制、阐释策略等多个层面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特征,揭示古典诗歌文本关系存在的普遍性、生成的必然性、表现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其所具有的批评学意义,为深入思考“源与流”、“摹与创”、“同与异”、“常与变”这些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一份具体的个案参考。
《热血作证——光明守卫者的故事》是一部报告文学。电,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先行者;电,是光明,是驱散黑暗的太阳,是清凉夏日的风,是温暖冬日的火,是守护生活的希望……我们享受的每一缕光明都凝结着一群人的心血,一群人的艰辛付出,为了点亮人民的生活,为了脱贫攻坚,实现的中国梦想,他们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披风戴雨,经霜沐雪,在平原、高原,在生命区,始终默默无闻的用心血甚至用生命将光明输送到人间广寰大地。他们没有宝石的光芒,没有花朵的瞩目,他们像小草扎根不起眼的角落,只把光明的绿色默默地奉献给人间大地。
本书是一本讲述童年趣事的散文集,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精描细写了故乡的人和事。从说书的林宝到雪后赶麂,从儿时陪伴自己的动物伙伴小黄狗到仙山湖,从小溪里的快乐到老街的阳春面……这些童年的故事成为作者对故乡的深刻记忆。
全书共十五卷,所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此柯劭忞先生遗书种本,大致于民国二十四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刊。《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穀梁传》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作者根据刘向、郑康成对谷梁传的论述,引用公羊传徐疏,宋君春秋注,总结所谓“九旨”,作为谷梁传的义例。书中纠正前人的谬误,整理前人与后世对事件的不同解读,“释此事而证以彼事,因此事通释彼事之例”。参证疏通,所作十五卷加以论述。在当时列强侵华、社会动荡的政治背景下,此书借古喻今、以注经史,发人深省。
在差不多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毛姆记了一部私密的日记。在这部日记里,我们看到了毛姆无可比拟的洞察力,以及他作为一名作家的非凡职业生涯的萌芽与发展。年代跨越他在伦敦作为一名青年医科学生,到他成为经历丰富的世界旅行者。《作家笔记》有趣、睿智,充满启示。无疑,这是毛姆很富有意义的作品之一,对于他的粉丝,以及任何对创作过程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Bi读书。 本书中处处皆是敏锐的观察、自传性的笔记,以及毛姆很多杰出作品的萌芽。《作家笔记》是我们对于一位作家的活跃的心灵,得以进行令人愉悦的窥探的特别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