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辑校 搜神后记辑校》,李剑国辑校。《搜神记》,晋干宝撰,原著录为三十卷,今存三百馀条,系六朝z为著名的志怪小说集。干宝以国史之才,而撰此志怪小说,备受读者欢迎。《搜神后记》,南朝宋陶潜撰,原著录为十卷,《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溢出《搜神记》。今李剑国先生依著录卷帙,《搜神记》辑为三十卷,《搜神后记》辑为十卷,名之曰 辑校 。 辑校 者,乃以见与明辑本有别。初版于2007年,在原来《新辑搜神 新辑搜神后记》的基础上,李剑国先生作了较多的增补修订,并制作了人名索引,极大地方便学者使用。今纳入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
《重校清真集》是吴则虞先生点校整理的宋人词集之一,全书收录周邦彦词作203首,每首词后附有校记。词集之后,又搜集周邦彦及词集相关资料,分传记、序录、词话、版本考辨四种,作为附录。《重校清真集》校勘精审,文献完备,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直都是周邦彦词集的经典整理本。
本书是"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是明代文人屠隆的尺牍合集,从《屠隆集》收录的尺牍中选择部分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予以详尽注释,并对尺牍的内容进行串讲,点评考证背景,交代人物关系,分析内容,使读者在无障碍阅读的基础上对每篇尺牍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并感受屠隆尺牍的语言文字之美,从而对屠隆其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
本书是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的讲义,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本书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学(第四卷)》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 本卷为 古代文本文献形态研究 专号,立足于中国古典学研究中三个重要的 形式 问题,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形态问题、中国古典语文学中的语言形式问题、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物质形态问题,借助语言、文学、文献、历史等多学科的交叉对话,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中国古典学(第四卷)》既重视古代作品的文体、文类、文本形态等内部机理特征,又关注相应的文献、书籍、物质形态等外部要素,尝试为中国 集部之学 的本土话语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支撑和学理讨论,并融入对 中国古典学 的整体思考之中。书中的代表性文章如《数字古文献学的理论意义》《明集整理的一种前景: 细读 远读
本书为《张岱全集》中《快园道古》《琯朗乞巧录》两种著作的合集。《快园道古》为仿照《世说新语》体裁而写的,记录明代越地士民言行为主的笔记杂著。《琯朗乞巧录》为以智慧为主题的故事集。
本书是对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的生平事迹考订编次的年谱专著。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龙眠愚者等,出家后改名弘智,号无可、药地等,安徽桐城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早年随父宦游,遍历名山大川,诗文著于当时,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 明季四公子 。崇祯十三年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被逮不屈,后逃归南京。因受南明弘光朝阮大铖等迫害,由浙入闽地避祸,流离岭表。隆武朝建都福州,受召不赴。隆武政权亡后,方以智辅瞿式耜立永历帝于肇庆。然权臣乱政,避衅入山,十召不就,隐于广西平乐之平西山。清兵入粤西,变服为僧,被执不屈,被释后居梧州云盖寺,后经庐山归桐城。回乡后两度被逼出仕,拒不仕清,遂趋南京,皈依曹洞宗觉浪道盛禅师门下,闭关高座寺看竹轩,至父逝,破关回乡守丧,庐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九次修订)是基于甲戌本的《红楼梦》校勘版本,脂砚斋的评点贯穿全书,揭示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未完成部分的内容。修订九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校勘和注释,力求还原《红楼梦》的原貌,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阅读体验。甲戌本是《红楼梦》的重要版本之一,因带有脂砚斋的评语而备受学界关注。邓遂夫通过对甲戌本的细致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接近曹雪芹原意的文本,并深入分析了脂砚斋评语的价值。邓遂夫的校注本不仅还原了甲戌本的原貌,还结合其他版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为红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礼法之外:唐五代的情感书写》收入十四篇文章,讨论九世纪初至十世纪中叶,即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情感书写。这时候,士人通过讲述和写作来分享情爱诗歌和故事,“风流才子”“有情人”成为士人构想自我形象的新模式。作者从文本、文化两个角度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一方面分析作品的结构、修辞特点,另一方面考察这种写作兴起的社会原因,通过个案研究去理解情感书写与士人追求政治成功、积累文化资本、塑造自我形象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边缘写作与社会秩序、文学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