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左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著作,发凡起例,解释《春秋》的书法和微言大义,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博采史籍、档案和口头传说的春秋时期的编年史,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左传》的文学性很强,是先秦史传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左传选译》着眼于作品的文学价值,精选原书的四分之一强的精华篇章,加以翻译,辅以注释,行文流畅,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李敬泽是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家的称谓之下,他又有着更加多元的身份。他是一位编辑,一位评论家,一位写作者,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他十六岁以河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北大毕业之后,从《小说选刊》到《人民文学》,李敬泽一直留在中国作协的体系内,再也没有离开。 为什么要了解李敬泽? 一个答案是,他是中国有影响力的文学编辑和文学行动者之一。他目睹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经典作家的崛起,发现了90年代一批颇有潜力的作家,并推动了2010年开始的包括《中国在梁庄》等作品在内的文学 非虚构 写作。基本上我们可以把李敬泽视为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的折射中,看到一部李敬泽版本的文学史。 另一个答案是,你可以把他视为当代中国人在智识上的一个样本。李敬泽经历了文化在20 世纪80 年代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文学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思想高峰,其文本及思想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开展。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依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吸收王孝鱼校正本成果。设计解题、释义、绎文三项:解题,用来释篇名、揭大义、明统绪、章源流;释义,用来析章句、通故训、解文法、言章旨;绎文,用来籀古聱、理文势、求雅驯、便今读。前贤旧说择善而从,间下己意。本书以《庄》注《庄》,务求纯粹,力图揭示庄子的思想体系和人生智慧,并阐释其归趣难求而味之无极文章风格。书后附录《 天籁 解 生命的自然本质与庄子的生存焦虑》,深刻阐发庄子的思想开拓。 ......
《搜神记辑校 搜神后记辑校》,李剑国辑校。《搜神记》,晋干宝撰,原著录为三十卷,今存三百馀条,系六朝z为著名的志怪小说集。干宝以国史之才,而撰此志怪小说,备受读者欢迎。《搜神后记》,南朝宋陶潜撰,原著录为十卷,《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溢出《搜神记》。今李剑国先生依著录卷帙,《搜神记》辑为三十卷,《搜神后记》辑为十卷,名之曰 辑校 。 辑校 者,乃以见与明辑本有别。初版于2007年,在原来《新辑搜神 新辑搜神后记》的基础上,李剑国先生作了较多的增补修订,并制作了人名索引,极大地方便学者使用。今纳入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散文专辑。 作者站在历史岸边,回望浩瀚的历史风云,为我们描摹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他们或高居庙堂,或栖身江湖,有旷世大儒文豪,也有青楼乐籍女子,在作者饱含激情的笔下,跃马扬戈,仰天长啸,一个个从时光深处向我们走来,虽然多以悲剧落幕,但在字里行间,无一不涌动着一股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
《牡丹亭 绘本》由青年画家华张一历时三年精心绘制,再现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笔下超越生死、奇幻浪漫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久居深闺的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一见倾心,但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与柳生人鬼相恋,几经波折后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无媒自婚,永结同心。全书七十余幅大师级绘画全新演绎中国古典戏剧《牡丹亭》,分镜式改编的白话文字保留完整的故事线、立体的人物刻画与经典唱词,使读者快速领略《牡丹亭》故事精髓。这不仅是将戏剧经典《牡丹亭》绘制成画、易于阅读的大师级绘本,也是一件极具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古今清谈万选》为"稀见笔记从刊"系列之一,此书汇编自唐朝代以来的志怪故事,编辑、成书于万历十三年至万历十七年之间,保存了弘治时期周静轩编撰的《湖海奇闻集》等的小说佚文,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万历之后的小说选编提供了范本;对《广艳异编》等小说的汇编也具有可靠的、实质性的影响。本书特质鲜明的"诗文小说"编辑特征,对于考察明代传奇小说晚期发展,以及小说叙事与艺术如何过渡到《聊斋志异》,具备独特的指针功用。该书分四卷,前两卷有31个传说;第三、四卷有36个传说。每则故事配有的版画插图,颇为难得。
根据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整本书阅读在推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宁诺附中、人大附中、复旦附中联合发起,组织全国100多位语文教学名师和学科专家集中攻关,优化各地阅读经验,创造崭新的阅读模式,目标直指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稳妥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常态化、科学化和有效性。 本书编写理念主要体现在:强化整本书阅读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对原著的完整阅读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过程中的深度思考与方法习得,同时为阅读效果的检测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每部作品都设计了导语、关于作者、内容解析、艺术鉴赏、争鸣商榷、学以致用、阅读建议和相关链接八个环节予以引领,匠心之处是 问题来了 的设计,揭示要津,提供检测。 本书是《相约经典 走进名著》的第二卷(部为 中国现当代卷 ),荟萃了3
本书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纪闻》十卷,志怪集,[唐]牛肃撰,李剑国辑校。原书久佚不传,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一子部小说家杂事之属著录 旧钞本十卷 ,云 唐牛肃撰,崔造注 。汪辟疆《唐人小说》云: 金陵龙蟠里图书馆,藏有钞本牛肃《纪闻》十卷,为丁氏善本书室旧藏,亦从《广记》辑出,非其旧也。 王国良《唐代小说叙录》云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朱校钞本一部十卷,自《广记》辑出,又益以《御览》卷四一五李娥庙一条而成,疑即原金陵所藏者。 今李剑国教授辑得佚文百二十六条,凡百二十馀事,出玄宗朝者居多,皆牛肃亲所闻知,宜乎名曰《纪闻》。志怪集中而多见传奇之体,此书为首焉。构撰大都巧事剪裁,文辞斐然可观,诚为佳作。又且数量颇众,所遗料已无多,其大略已可窥知。
《刘宾客嘉话录》是晚唐时期一部重要的笔记小说。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韦绚整理长庆中刘禹锡的谈话记录写成。刘禹锡在夔州时,韦执谊之子韦绚曾来访学,随侍左右,记録了他的谈话,大中十年,纂成《刘公嘉话录》一卷,后人改题为《刘宾客嘉话录》。此书虽非刘氏自撰,但广泛涉及当时的史事和人物,集中反映了刘禹锡的思想观点和文学理论,是研究刘禹锡的极为重要的史料。且这些谈话中,还涉及 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异常梦话,若谐谑卜祝,童谣佳句 等内容,为研究中晚唐时期政治、思想、文学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中文经典100句:昭明文选》遴选《昭明文选》中的名句一百条,用轻松的解读方式、故事性的描述,将名句与经典的主旨阐明,有助于读者通透运用名句。中国现存*早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以 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为准绳,多选典雅之作,重文采与辞藻,向被视为古时文学的 教科书 ,士子的***书。本书将名句赏析分为论说篇、咏人思人篇、咏史咏物咏山水篇、咏怀篇四个专题,让你的表达功力 踵事而增华,变本而加厉 ,出口成章。 (《优雅的汉语》丛书以 轻松阅读经典,深入中文堂奥,体味汉语大美 为目标, 中文经典100句 ,通过经典 金句 , 句读 经典的方式,令读者无须整本 啃读 经典,即可了解 名句的诞生 ,更理解 名句的内涵 ,还能延伸 名句的妙用 ,在轻松阅读中精粹尽览,更觅得经典中鲜活的中国智慧。)
.
《优雅的汉语》丛书以 轻松阅读经典,深入中文堂奥,体味汉语大美 为目标, 中文经典100句 ,通过经典 金句 , 句读 经典的方式,令读者无须整本 啃读 经典,即可了解 名句的诞生 ,更理解 名句的内涵 ,还能延伸 名句的妙用 ,在轻松阅读中精粹尽览,更觅得经典中鲜活的中国智慧。 《中文经典100句:古文观止名句选》遴选《古文观止》中的名句一百条,用轻松的解读方式、故事性的描述,将名句与经典的主旨阐明,有助于读者通透运用名句。通过一百句精读讲解带领读者纵览数千年时光淘炼出的经典古文,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哲学与作文文体;领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人情故事。
本书为 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 读本系列中的一种,依据通行本编排。本书分为三十六门,分门别类地搜罗了汉末魏晋二三百年间或播于众口或记于篇什的名士的轶闻遗事。在选篇上,更多地选取了那些能够从正面角度反映魏晋名士风流的篇章,而不取轻诋以下意在揭露魏晋名士虚伪乃至狭隘刻薄的文字。同时配以简明扼要的页下注释,原文拼音,更宜于诵读。本系列图书流传广泛,大众认可度高,利于诵读,益于正教。本书适合幼儿园小学老师、家长、中小学生阅读。
韩愈是的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有 文章巨公 和 百代文宗 之名。本书选注这者为民国时期学者庄适、臧励龢。本书选文的标准是 各体具备,皆为*精粹之文 选有杂著、颂赞、传记、书、序、哀辞祭文、碑、墓志、杂文、表状十类,共77篇,书后附录有韩愈创作年表。选注者在《绪言》中介绍了韩愈略传、文评、韩文的作法等,便于读者了解韩愈其人和文章特点。 新编将增加新序言,以进一步向当今读者介绍该书。增加插图,从历代名人画作中精选风格高雅,能够反映韩愈其人其事以及文章内容的图片,以期达到图文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又不以图害文,增加本书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加少年学生读者阅读时的趣味性。
本书以 明清小说 为研究对象。明清之际,不仅是小说艺术本身日臻成熟,及至*的发展阶段,也是小说家更为自觉与明确地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输出公共或个体伦理意识的时期。无论是章回体小说,还是拟话本小说,抑或是文言小说,在形象设计、结构安排、情节设置等叙事层面,我们总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文学符号以表达伦理观念的倾向与努力,而在模仿说话人声口与文末论、赞等 次级叙事模块 中,这种倾向努力尤为明显。可以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伦理叙事的典型。将 文学伦理学批评 引入古典叙事学领域可令我们在一个新的维度上去考察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实践,进而更为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国古典叙事作者与批评者在 伦理叙事 与 叙事伦理 方面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