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两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送你一匹马》是三毛落脚台北后的一些记录,内容庞杂,有游记,有给学生的回信,当然更多是对人生的体悟。与前几本书的创作风格很不相同,字里行间是对生命中深沉的思索,以及对家人和朋友满怀的爱意。之所以将这本集子叫做 送你一匹马 ,是因为三毛爱马,爱那交织着雄壮、神秘与生命力的形体,也爱那不轻易为人驾驭的自由魂灵,她很想大大方方地送世界上每一个人一匹马,养在心里、梦里、幻想里,扮作梦幻骑士,与马儿一同走遍灵魂的每个角落。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离开,这本书问世。此后七年,这本书以每年近30万册的数量持续畅销。千千万万读者从《我与地坛》阅读史铁生,认识史铁生,怀念史铁生。 当年《我与地坛》发表的时候,韩少功说,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只要有《我与地坛》,就是文学的丰收年。《我与地坛》是史铁生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的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史铁生,深刻理解史铁生。
记忆的冰川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地崩塌消融;保持着ZUI初的晶莹的往事,已经越来越少。 十年时间,似乎什么也不曾做呢。只是面对冰山发呆。我知道自己从此喜欢清静和安宁,喜欢纯正和简单 毕淑敏17岁到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科服役,是那里的第*一批5名女兵之一,驻边11年,曾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那里是喜马拉雅山、冈仁波齐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地方,那里离死亡很近,那里离快乐很近。这段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毕淑敏坚韧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
1997年早春到1998年冬,钱瑗与钱锺书先后去世。2002 年冬天,杨绛在三四个月内一气呵成《我们仨》,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书的开头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接着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附录则记录了一家人生活点滴的笔记、信笺、图画等,杨绛亲手写里每一幅的图注。 二十周年纪念本 在初版基础上,增补照片、家书、手札、日记等珍贵资料,邀广大读者一起,重温 我们仨 的时光。
此不到十万字的作品,乃上海著名报人、作家郑重在八十八岁时定稿的长篇回忆散文。得米望茶之年,作者回首那个几乎从未出现在文字历史、没出过一个大人物、少有地保存风土风物至今的普通乡村,那个闪现着农业文明和宗族文化夕照的 大郑家村 ,平实地打捞记忆,穿过时间的薄雾,看看给自己的灵魂注入过什么 以作者薄有田产的父亲如何经营土地为经线,串起淮北大平原上,游击队、地保、土匪、族领等各方势力在乡间的出没起伏和农人的命运转折;又以对故土农物、方言、风俗等社会和家庭生活的细节的追忆和描摹,铺陈了勾勒了一幅画卷。在这幅画卷上,淮北大平原的一个小村庄,当然地经历了中国一百年的社会更迭,却又仿佛被眷顾了或是被遗忘了,没有被冲击或剧变得面目全非。 格外冲淡蕴藉的文字,传递的是 风雨苍黄,人生如此而已 。
《万物皆美:冯骥才写给孩子的成长书》由冯骥才著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是由余华先生创作的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收录了《博尔赫斯的现实》、《契诃夫的 等待》、《山鲁佐德的故事》、《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内心之 死》、《卡夫卡和K》、《文学和文学史》、《威廉 福克纳》、《胡安 鲁尔福》等作品。
本书记录了曾彦修一生中记忆深刻的几件事,都和普通人的命运相关。这部篇幅短小、意义却很大的书稿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本书荣获2014年深圳读书月 年度致敬作者 、百道网 年度好书 、《北京晨报》 年度致敬图书 ;2017年度 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
冯骥才先生的散文作品,文风优雅,内涵广博,情感深沉动人,既体现出一位当代文化大家的学识修养、气度担当,也流露着他自信而从容的人生智慧。 《世间生活》辑录冯先生六十余篇生活散文,创作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日,跨越近四十年,其中有《珍珠鸟》《灵感忽至》《往事如 烟 》等誉满天下的名篇,亦有《结婚纪念日》《房子的故事》《为母亲办一场画展》等近年来冯先生描绘生活、描绘人世间的感悟之作。 冯先生说: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阅尽世间生活的风雨后,愿读者从冯先生的智慧和感悟中获得启迪,收获自己生活的恬淡幸福。
l 《女神》初版于1921年上市后,影响巨大。作为创造社丛书的一种由泰东图书局发行,连同序诗共收录57篇,多为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所作。代表作品有《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日出》《雪朝》等。 l 《女神》诗句不依传统诗歌韵律,又不失美感,情感磅礴,文字奔放。题材开放,包罗天地诸神宇宙,是新诗凤凰涅槃般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巴金说, 五十几年前我读他的《凤凰涅槃》,读他的《天狗》,他那颗火热的心多么吸引着当时的我,好像他给了我两只翅膀,让我的心飞上天空。 可见《女神》对当时年轻人的影响。 l 《女神》中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类教材,成为孩子的篇目。 l 郭沫若后来对《女神》进行多次修改,但艺术成就都不如初版。本书据1921年8月泰东书局初版排印,精装精印,原滋原味,配以必要的注释,极适合阅读收
1887年契诃夫写下了他的*个多幕剧《伊凡诺夫》,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观众看完这出戏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能走他们的路。十年后,契诃夫在第二个多幕剧《海鸥》中,继续探寻正确的世界观,表达了一种思想,事业的成功以崇高的信仰为前提。完成于1890年的剧本《万尼亚舅舅》赢得了列宁的赞誉,称它为 可怕的作品 ,因为契诃夫用他的 天才 敲击观众的空洞的脑袋 ,向观众说明,理想和远大的目标非常重要。1900年,预感到革命风暴的契诃夫在《三姐妹》中呼吁, 一场强大有力的暴风雨已经准备好,它正在过来,已经逼近,不久就会把我们社会上的懒惰、冷漠、对劳动的偏见、颓废的烦闷一扫而空 。1903年,契诃夫在《樱桃园》中表达了告别 昨天的俄罗斯 的伤感,更表达了迎接 明天的俄罗斯 的憧憬与喜悦。
这本书,始于曼娟照顾失智的父母 将近3年前,曼娟90高龄的老父罹患急症,家里的生活遭到重击,变得四分五裂。她奔波在心脏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经内科、消化科,陪伴着父母候诊,在等待的零碎时间里,一点一点的拼凑出陪伴并承担父母老病的意义,写下一系列 照顾着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 专栏,在脸书上与数百万名照顾者分享。 中年,照顾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到了这个年纪,面对父母衰老的心疼与挫败,在照顾父母与工作之间的两难,思想底层的孝道伦理,太多无可言说的痛苦与烦恼需要独立承担。照顾,*煎熬的部分并不是病痛,而是情绪。这些情绪沉沉地压在我们身上,要用多大的气力才能镇住一切崩坏,继续活下去? 身为作家、大学教授、主持人、填词人以及 小学堂 孩子王的张曼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