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 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 仿日记 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 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 、 杰出的经典作家 、 能深化人们心灵 的作家。
《清算已毕》为波伏瓦四卷本回忆录的*后一卷。 作者在本卷中回顾了其性格的成因,与重要女性友人的交往,与萨特游历世界各国的见闻,她的阅读与写作,她对文学、艺术和国际政治的看法,等等,并对于《第二性》中提及的一些女性主义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阐述,可以说是对前三卷的总结,对研究波伏瓦的著作与生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与大熊猫邂逅的那一刻起, 到熊猫宝宝闪耀诞生的瞬间, 饲养员姜哲远在它们的成长轨迹中探寻着人生与幸福的真谛。 在《我是幸福的福宝爷爷》一书中,韩国爱宝乐园饲养员姜哲远讲述了自己与宝家族间的种种美好回忆,以及宝家族生动的幕后花絮故事;本书特别收录了宝家族从未公开的写真以及饲养员的专栏文章。作者在讲述暖心故事的同时,穿插介绍了与大熊猫相关的科普知识,如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是对宝家族浓浓的情感。 本书还收录了100多张爱宝乐园专业摄影师柳汀勋拍摄的宝家族的写真,用高清影像还原宝家族与饲养员的生活日常。
自然文学大师罗杰 迪金18个月穿游英国河流湖泊的沿途见闻记录: 他游过河水、小溪、瀑布、泥浆、深潭与大海,当然也有浴场和泳池; 他有时穿着如同香蕉皮的潜水服,有时也能解放天性,与水肌肤相亲; 在水中,他与青蛙、水獭、黑水鸡、鳗鱼同游; 在水面,他以山楂树、梣树树梢的高度,与狐狸对视、看着豆娘与蜻蜓在眼前翻飞、老鹰盘旋而来、红尾鸲在树枝间跳跃; 出水后,他躺在有小昆虫和委陵菜、景天、鼠尾草、百里香、酸模、紫花欧石楠、毛地黄的草地上晾干自己。 罗杰 迪金的这些经历,是为了理解D.H.劳伦斯在《第三种东西》中提到的谜团: 水是H 2 O,两份氢,一份氧, 然而,还有第三种东西,让水成为水 那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
探秘文学巨匠契诃夫的心灵独白:我希望我的生命是奔跑,是流淌,而非爬行。 收录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契诃夫于1876年至1904年近30年间的珍贵书信250多篇。 毒舌又幽默的男人: 我不打算结婚。我想变成略微秃顶的老头儿,独自坐在漂亮书房的大桌子后面 囊中羞涩的作家: 我希望到了春天能赚一大笔钱。我是这么想的 没钱就是要发财的征兆。 坚持创作的理想主义者: 若认为文学的职责就是在污泥中发掘珍珠,这无异于否定文学的本质。 契诃夫写给知己、文学朋友和家人的信件,赤裸坦诚。在书信中,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契诃夫:一个才华横溢,偶尔孤傲,充满机智与幽默的作家。书信还记录了他与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同时代文人的文学交往活动,展现了俄国文学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记忆。
不读卡彭特,不识托尔金。 J.R.R.托尔金,现代奇幻之父,《霍比特人》《魔戒》的孕育者,中洲世界的缔造者。 托尔金幼年失去双亲、寄人篱下;少年与初恋被迫分离又重聚;青年在 一战 战场经历九死一生,失去人生知己 战后,他把所有对母亲、对妻子、对失落的家园、对挚友未竟理想的爱与激情,都倾注在对中洲世界的想象与描绘里。 汉弗莱 卡彭特采用朴素的线性叙事,让托尔金日复一日的 静 ,成为栩栩如生的 动 。他是唯一见过、采访过托尔金本人的传记作者;他能不受限制地查阅托尔金家族文献;他与多位托尔金亲友交谈;他对托尔金满怀爱意,又保持着批判性距离。
哪一面才算真正的自己? 《奥德赛》如此设问,且一个人可能有几重面貌呢? 那一年,父亲旁听我的《奥德赛》研读课,之后我们跟随奥德修斯的脚步巡游观光。 由此我明白,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 ??? ??? ??? 门德尔松81岁的数学家父亲去旁听儿子给本科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细读关于 漂泊与回家 的12110行史诗,之后父子二人又一起参加《奥德赛》主题游轮旅行。在文本与空间的 奥德赛之旅 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亲。 《奥德赛》是英雄漂泊多年,历尽千辛万苦得以归乡的故事;也是稚子长大成人,在寻父过程中逐渐了解父亲的故事。 《与父亲的奥德赛》则将《奥德赛》中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与当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在文本与现实的交叠中,两对父子相互映照。 时空交错的回旋里,父、子与史诗的故事缓缓展开。
苞芽中卷拢的新叶、帝国大厦上方飞过的猛禽、婚飞聚集的黑毛蚁、吃完发酵浆果后醉晕的小鸟、丛林中安静长出的蘑菇 一双能与飞鸟对视的双眼,带我们看到这个从来不只属于人类的世界。拜访擅长救助雨燕幼雏的鸟类保育者、在泰晤士河上清点天鹅、参与地外生命的探索考察 在第六次大灭绝的过程中,这个曾经想变成苍鹰、隐入自然的作者,身体力行地记录为地球多样性做出贡献的种种努力。 在《在黄昏起飞》中,海伦 麦克唐纳汇集了她受欢迎的文章,以及新的文章,主题包括对消失的乡村的怀念、养殖鸵鸟的磨难以及她自己试图入睡时的私人晚祷。在沉思囚禁和自由、移民和飞行的概念时,海伦邀请我们进入她亲密的体验: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迁徙通过光之敬意,在匈牙利观看数以万计的鹤,在萨福克的白杨林中寻找后的金莺。她以清晰的笔触写下了野
济慈,浪漫主义诗人的典范;菲茨杰拉德,浪漫主义小说家的典范。两个人的人生宿命般地充满巧合:过早离世,嗜酒如命,饱受肺病折磨,初恋情人的身影挥之不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通过写作引领文学前往以解放、实验性、感性为基因的新时代。而在他们的一生中,写作、阅读一直是支撑他们对抗孤独与绝望的良药。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 平行人生 的穿插手法,将相邻世纪两个闪亮而充满悲剧性的人生联系在了一起,通过精选的一系列轶事、关键时刻和生动场景,直击二人生活的本质,揭示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让人深刻感受到,美的力量、文字的力量能够穿透时间、超越死亡,成为永恒。
《遗 言图书馆》 遗言出自*接近死亡的人。在弥留之际,他们生命*后的篇章是瞬时情感的表达还是长久思索的结果?与此同时,遗言的流传从来就不是由死者决定的,怎样的遗言才会被未亡人认真记录甚至杜撰出来?逝者与生者的声音在这寥寥数语中交汇,得以一窥死亡之于生命的分量。 《墓志铭》 不论是自拟还是由他人撰写,墓志铭都是死者留在世间的记忆。墓碑被视作不朽,人们又希望自己用怎样的话语和文字长存世间?生者在逝者的墓志铭中寄托哀思,发表劝诫,甚至是苛刻的批评。 盖棺定论 的关切不再是公道与否,而变成了对当时道德与风尚的宣告。
《小于一》是约瑟夫 布罗茨基的散文集,以长文为主,夹以若干短文,仅十八篇文章,篇篇精彩,再加上其文体和 书体 的独特,遂形成一本完美之书。这是一个伟大诗人的精神自传,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布罗茨基以创造性的诠释与解读,完成了他对阿赫玛托娃、奥登等人的致敬,对个人价值的有力捍卫,还有对独裁者罪行的揭露和控诉。这样的控诉使用的不是公共语言和措辞,而是站在 一个诗人对一个帝国 的高度。而这个高度,又源自他的一个信念:语言高于一切,甚至是时间崇拜的对象,诗歌则是语言的至高形式。
从19世纪40 年代的英国小说入手,雷蒙德 威廉斯展开了对英国小说富有洞察力的研究。那个年代是由工业革命、民主改革斗争和城镇发展带来的快速社会变革的年代,它促使当时的小说家探索新的写作形式。狄更斯的天才、勃朗特姐妹的强大创意、乔治 艾略特充满激情的想象力 所有这些都为英国小说赋予了新的力量和人性,通过哈代、威尔斯、亨利 詹姆斯、康拉德、D.H.劳伦斯等人,雷蒙德 威廉斯将英国小说的重要性引入了20世纪上半叶。
本书根据zui古老的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集群汇编而成,精选了zui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欧洲民间故事和史诗神话样本,并对这些久远的神话故事、传奇冒险和历史典故注入du特的文化见解,为读者了解欧洲中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包含了日耳曼中世纪六大英雄史诗集群中的主体内容,还加入了充满神话色彩的伟大巨作 加洛林史诗集群,几乎囊括了中世纪欧洲所有著名的传奇故事。这些如真似幻的史诗传奇,既有建功立业的开国帝王,也有屠龙的神话英雄,还有来去自如的精灵和为爱复仇的美人,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篇章早已成为欧洲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传奇不等于历史,但传奇故事往往能反映历史真相、旧时风俗、思想信仰和迷信观念,还能唤起一个民族久远的记忆和激发一个民族新的斗志。
我们想要什么?金钱、智慧,还是希望? 为何我们天生就有讲故事的冲动?艺术是我们的天性吗? 我是一个无良的女性主义者吗?女性的境遇得到改善了吗? 本世纪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一场蔓延全球的流行病、新一波女性运动的发展、愈加频繁的极端气候灾难和区域冲突,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见证了太多的巨变,阿特伍德的提问涉猎广泛,从科技、债务、气候危机、环保主义到如何适时地为年轻人提供建议;她也用相当的篇幅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包括《使女的故事》《证言》等畅销作品的创作谈。阿特伍德用自己永不停歇的好奇心突破一切表面的界限,展现了人类社会的诸多截面,刺破这个同质化时代设下的重重阻碍,引领读者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做出自己的思考。
《写一百年再停笔:托纳多雷对谈莫里康内》既是一场导演与作曲家的高水准跨界对话,也是两位对艺术有着相近审美追求、彼此信任的事业伙伴耗时持久的心灵对谈。这两位艺术界翘楚就配乐创作、电影拍摄与导演合作轶事、恩师回忆、艺术作品的理解与表达、艺术学习的历程、童年经历与家庭、性格的自我剖析及生活日常等各方面进行了挖掘和探讨,为我们展示了一部部伟大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作品背后的艺术人生以及大师经历的困惑与考验。 在莫里康内7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曾为超过500部电影电视写过配乐。莫里康内是勤奋的天才,却长久生活在自卑和矛盾中:继续为电影配乐还是回归纯音乐作曲家身份。他一生大胆创新,打破边界,用音乐细诉人性,给予电影配乐这一行前所未有的职业尊严。这场漫长的访谈为 作曲家 这个词做出了相当丰富的注解。
漫游女子(fl neuse),法语名词 漫游者 (fl neur)的阴性形式,指漫游的女人,闲逛的观察者,常在城市中见到。或许 漫游者 能够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拱廊、大街、波德莱尔和波西米亚;专家们却判定 漫游女子 这个词不存在、认为女性无法与男性一样在大都市中自由行走,大多数法语词典中甚至没有这个单词。然而,女性始终在城市中宣告着她的独立。 本书作者劳伦 埃尔金认为:漫游女子是 坚定又机敏的独立个体,敏锐地应和着城市的创造潜力,以及一次美妙漫游释放出来的可能性 。跟随着作家乔治 桑、弗吉尼亚 伍尔夫、琼 里斯、导演阿涅斯 瓦尔达、摄影师索菲 卡尔、记者玛莎 盖尔霍恩等漫游女子在大都市里的生活、创作痕迹,埃尔金带领我们踏上一段跨国旅行:从她本人出生、长大的纽约,到生活过的巴黎、威尼斯东京和伦敦,埃尔金将历史上著名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玛雅?安吉洛自传七部曲之首,也是她成名作和*重要的作品,出版次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及美国总统在内的诸多名人推荐。 年仅3岁的玛雅和她5岁的哥哥贝利被父母送到南方一个小镇,与他们虔诚、自给自足的祖母和叔叔威利生活在一起,并忍受着被父母遗弃的痛苦和当地白人的歧视。8岁回到旧金山后,玛雅不幸被母亲的男友强奸,因此失语,重回祖母身边,在祖母的教养与书籍的 事奉 下慢慢成长 多年后,回到旧金山的玛雅认识到,对自己的爱、他人的善意、坚强的精神以及伟大作家们的思想将使她重新获得自由
1918年,肯特带着他9岁的儿子去阿拉斯加一个小岛(狐狸岛)上的原始小屋里生活,在那里,他为自己的创作寻求时间、平静以及孤独,并通过这段生活来创造父子间的强烈纽带。肯特将这段生活称作 精神的冒险 ,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在一个 安静的世界 面对原始的生活:漫长的冬日和可怕的黑暗,水晶般的月光照在湖面上,虎鲸在水中嬉戏 肯特在日志中画了很多生动的插图,再现了那里伟大的风景,歌颂着久已为人类失去的荒野。
本书收录了89封塞维涅夫人的书信作品,绝大部分是写给女儿的,讲述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以及四时风貌。其作品主题出于母爱,内容却不限于母女小事,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学、经济等领域,包括著名的富凯案、毒药案、1672年英荷战争等历史事件等。本书重现时代氛围,体验文人雅集,对于文学和历史研究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10岁的巴黎女孩莫娜短暂地失明了,但查不出病因。外公担心她以后再也看不到东西了,便决定每周三带她去参观巴黎最著名的三大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每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这样,即使以后真的失明了,她也不会有遗憾,因为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她都已经看过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外公将艺术史知识拆解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莫娜去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并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审美力。这场艺术疗愈之旅持续了52周,莫娜在外公的陪伴下,一点一点敲开了艺术的大门,也收获了战胜病魔的勇气与信心。 莫娜的间歇性失明是什么造成的?她还能痊愈吗?
在《克拉克森的世界:机器,也有灵魂》一书中,杰里米 克拉克森为我们带来了天资聪颖之人、开拓先河之人以及癫狂古怪之人的故事,他们都将灵魂注入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从布鲁内尔的 大不列颠 号到酷炫的 黑鸟 间谍飞机,再从令人扼腕叹息、却又鼓舞人心的 格拉夫齐柏林 飞艇,到汉 索罗的 千年隼 号宇宙飞船,你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们。
查尔斯 狄更斯很喜欢深红色的香叶天竺葵,温斯顿 丘吉尔的泥瓦技术娴熟,哈代是个狂热的种树者,罗尔德 达尔创作《詹姆斯与大仙桃》的灵感源自他花园里的果树,毕翠克丝 波特笔下的彼得兔、水鸭杰迈玛、小老鼠塞缪尔的活动场所就在她居住的丘顶农场 本书结合实地走访,呈现了英国20位*作家的花园生活,以及他们的写作与花园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沃尔特 司各特童话般的苏格兰城堡,到鲁伯特 布鲁克在剑桥河边的田园生活;从弗吉尼亚 伍尔夫在苏塞克斯郡的小屋,到毕翠克丝 波特在湖区的丘顶农场,每一座花园都揭示了我们所熟知的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进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作品。 对作家而言,花园是一个庇护所,一个让幻想飞翔的地方。人们在阅读达夫妮 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时,恐怕不会想到作家本人就居住在一大丛猩红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