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共10卷,为精装礼盒典藏版。梁实秋的翻译风格充满幽默味道,每部作品均添加大量注释和考究严谨的序言,在完整翻译莎士比亚生平创作的同时,也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能够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和语言风采。
本书为五位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的作品集,收入山姆 谢泼德的 家庭三部曲 、大卫 马梅特的三部代表作、林恩 诺蒂奇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阿亚德 阿赫塔尔的两部重要作品,以及马蒂娜 迈欧克的两部突破之作。所选剧作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的困境与挣扎、理想与企盼,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展现社会的不同剖面,探索人之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同时,本书收入五位译者分别为五位剧作家的作品所作精彩导言。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北小京看话剧》系著名戏剧评论人孟丹峰(笔名北小京)首次结集出版剧评,收录了2012年至2023年年底十二年间的265篇剧评,共计50多万字。这些剧评在戏剧界有广泛的影响,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将“北小京看话剧”作为课题项目作研究。本书按年代分为三册。北小京的剧评尖锐、真实,总是能刺中戏剧人和戏剧观众的内心。由于剧评人一直匿名观剧、写评论,没有透露姓名、性别、背景,所以谁是北小京,成为话剧界十几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这次北小京将其剧评整体推出,既是对之前十一年所观剧作的总结,也是希望以新的身份成为当代话剧界的牛虻和评论人。
《这就是戏剧》是近40年来西方高等院校广泛使用的戏剧教材,是戏剧从业人员常备的参考书,也是戏剧爱好者们的通识经典。罗伯特·科恩凭借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对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各地戏剧历史和现况的细致考察,写成了这一戏剧经典读本,并持续追踪世界剧坛近期新动态,将本书更新至第10版。 本书生动地展示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戏剧的基础元素和形式,为我们搭建了解戏剧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以全球视野系统梳理了戏剧的起源、发展与流变,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总结了现代戏剧的主要流派和当前戏剧的前沿趋势;第三部分则分别介绍演员、导演、剧作家、评论家、舞美设计与技术人员等各个戏剧分工的职责和技艺。同时,书中还穿插着经典剧本的解读、热门戏剧的制作分析和对
《秦腔通史》的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高度研究中国戏剧史,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为指导,立足中西方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视角对秦腔史进行研究。作者运用丰富的戏曲文献、戏曲文物及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史料、资料等,结合已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对秦腔戏剧文化、声腔、剧种的发展历史等作了深入研究,探究秦腔和中国戏剧史的意义与价值,探析中国戏剧“源”自何方、“流”向何处,并梳理出秦腔的发展逻辑与实质要义,是一部秦腔戏剧文化史、声腔发展史、剧种发展史,同时又以专题形式对秦腔进行了深入的艺术门类本体特征研究,拓展和延伸了秦腔艺术研究的范围和视角。
《北小京看话剧》系著名戏剧评论人孟丹峰(笔名北小京)首次结集出版剧评,收录了2012年至2023年年底十二年间的265篇剧评,共计50多万字。这些剧评在戏剧界有广泛的影响,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将“北小京看话剧”作为课题项目作研究。本书按年代分为三册。北小京的剧评尖锐、真实,总是能刺中戏剧人和戏剧观众的内心。由于剧评人一直匿名观剧、写评论,没有透露姓名、性别、背景,所以谁是北小京,成为话剧界十几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这次北小京将其剧评整体推出,既是对之前十一年所观剧作的总结,也是希望以新的身份成为当代话剧界的牛虻和评论人。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由《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委员会编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做打卷》由《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委员会编
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京杭大运河与戏曲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追溯了运河沿线各类戏曲剧种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还考证了相关戏曲文献、文物及实物史料,既有全局观念又有本土关怀,蕴含着历史书写与当代表达,有利于拓宽京杭大运河与戏曲研究的学术视野,推动理论创新。此外,本书对京杭大运河沿线戏台、会馆存续状态的调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梳理,以及对重新建立当下京杭大运河与戏曲文化新链接的对策与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传承保护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本稿件是著名服装设计师韩春启经过多年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后的成果,对于戏剧界、舞蹈界后备力量的培养,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实践都能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稿件图片较多,均为作者本人以往设计的线描图,部分为单纯黑白的速写,部分加以颜色的润色,又通过部分文字介绍了作者本人关于舞蹈与戏剧在人物动态上的学术认识。
本书汇集了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两位艺术家陈永倞、冀淑平八十余篇著述,写作时间跨度为1936-2000年,展现了这对剧苑伉俪六十余年的话剧人生和艺术成就。本书由他们的子女编撰,分为上、下两册共含五篇。《绪篇》,由从事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陈小眉撰写,概括阐述了本书的的主旨和内容。《陈永倞话剧生涯》,主要以时间脉络为主线,依其人生三个重要阶段:作为热血戏剧青年的剧专时期、走进艺术鼎盛期的青艺岁月、参与创建和辅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晚年时光,汇集了他的相关著述和百余首诗作。《冀淑平舞台春秋》,主要以一系列剧目的角色创造为主线,辑录了她在《万尼亚舅舅》《娜拉》《远方青年》《权与法》等剧目中角色创造的文稿,以及她对相关艺术活动的记述或回忆;这两个主体篇章中也辅以专家、媒体的评述,有关背景资料和子女对父母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音乐卷》由《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委员会编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代杂剧的专享元刊本,保留了元刊杂剧的原始样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三十种杂剧包括《李太白贬夜郎》《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楚昭王踈者下船》等,其中不见于后世流传的孤本有十四种,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剧目和题材内容,为文学史、戏剧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十六种,经与明清刊本比对,发现文本差异较大,版本的异同为研究古典剧目内容与形式的演变、明清人对元杂剧的改编提供了可供比勘的对象。此次是本书首次原本影印出版,相对黑白珂罗版影印,像素更高,色彩真实,细节清晰,保留了更多的元本面貌,将为学界利用这套书提供极大便利。
......
本书是关于松阳高腔剧目集成和音乐集成的作品,主要包括《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正戏一)》《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正戏二)》《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正戏三)》《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传统折子戏)》《中国松阳高腔剧目集成(新编移植戏)》《中国松阳高腔音乐集成》。“松阳高腔文化丛书”原为松阳高腔老剧本及高腔戏曲音乐手抄本,原稿多为方言及替代音,后人阅读、传唱极不方便。现由高腔传承人吴永明先生整理,用电子稿方式保存。松阳高腔始于元明时期,至今有 600多年的历史,是松阳山歌、民间小调糅合、吸收了宫廷音乐、道教法曲最终成形。松阳高腔系浙江省八大高腔的独立分支之一,属于单声腔剧种。由于松阳高腔历来都采取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所以没有保存、留下完整的剧目,松阳高腔的传承和
本书是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龙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的图录,展示了金银器、陶器、铜器、铁器、玻璃器、墓葬壁画等精美多样的遗物,介绍了慕容鲜卑的发展历史,涵盖了农业、军事、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包括汉文化、西域文化、胡人文化、佛教文化等。1956年首次在辽宁北票房身村发现慕容鲜卑墓葬,经过六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对前燕袁台子壁画墓、北票喇嘛洞墓地、后燕崔遹墓、北燕冯素弗墓、三燕龙城的发掘,使得三燕文化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对研究慕容鲜卑乃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有国剧之称。京剧的历史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来自南方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与秦腔、汉调合流,并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京剧。民国时期京剧发展迅速,“四大名旦”和前后“四大须生”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艺术的空前繁荣。大量的京剧戏目上演,并由百代、胜利、蓓开、高亭、大中华、长城等唱片公司灌录唱片广泛传播,留存于今,成为中国及世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京剧大戏考”出版项目志在收集汇编、修订修复1949年前录制出版的京剧老唱片浩繁的唱词和录音,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得到妥善保存的同时,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研究、收藏。“京剧大戏考”项目将按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净、丑等行当分卷分期出版。先期出版的“老生卷”由文本和
本书围绕“3+1”主题创编,每册12个语言训练+4个戏剧活动,通过基本功、快乐朗读、绕口令、快板、古诗、诗歌、故事表演、手指游戏、相声、双簧、童话剧、小主持、主持词、三句半、演说家等内容形式,提高孩子对于口才戏剧表演的认识,区别于以往单一课程的教学模式,戏剧表演语言训练更倾向于综合性教学,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表达自我的舞台,让孩子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本书既可以作为幼儿园的园本教材,也可作为启蒙绘本供孩子阅读,里面所设置的闯关游戏等内容还可为家庭亲子互动提供借鉴。
楚剧是湖北地方戏曲中的大剧种,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套书为武汉出版社“武汉舞台艺术口述历史”丛书的近期新作品,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何祚欢主编,共3册,汇集了近20位楚剧表演艺术家的采访实录,全面展示了沈云陔、黄楚材、钟惠然等楚剧名家拜师学艺的过程及其对楚剧艺术传承、创新、改革的见解,以艺术家口述的形式,清晰勾勒了楚剧在不同时期所展现的不同声腔及其艺术特征,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以楚剧表演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还原了20世纪武汉楚剧繁荣的历史旧影,是一部完整的艺术口述史,对研究武汉楚剧的历史、演变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药用植物志》共13卷,收载了我国药用植物2509属近12000种,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药用植物的形态分类、分布、功效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材使用情况,并且配有几近全部植物的墨线图和6000种以上原植物的彩色照片,可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记载我国药用植物的大型科学专著,是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工具书,也是我国在该领域科研、教学、应用的现代水平的总结。其出版实现了我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领域专家及前辈们多年的夙愿,也满足了当今中药和天然药物等诸多方面学者和工作者的迫切需求。本书为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