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这部20世纪的情爱经典,读者可以踏上战前法国知识分子心灵的黑暗之旅。 彼时,欧洲正疯狂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正值西班牙内战,亨利 托普曼离开巴黎的病床,前往巴塞罗那,在那里见证了加泰罗尼亚大罢工。让他进退维谷的三个女人这时也来到了巴塞罗那:拉扎尔,马克思主义犹太人和政治活动家,如果被捕,她可能被佛朗哥政权迫害;蒂尔媞(多萝西娅),无节制的酒精沉迷者,她是托普曼的性伴侣;格耶妮,一个年轻女子,在巴黎期间,她曾照料发高烧的托普曼。 作为巴塔耶公开的政治作品之一,它将暴力、权力和死亡结成可怖的一体,同时探索性作为一种颠覆力量的模棱两可。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批评家菲利普·索莱尔斯对巴特的回忆录。巴特与索莱尔斯的友谊持续了一生。1980年3月26日, 巴特离世, 索莱尔斯万分悲痛。很多年之后, 他才抑制哀伤, 提笔写下对巴特的回忆。本书即是这些回忆文章的结集。在本书中, 索莱尔斯的回忆文章共有两篇: 《友谊》记叙了他与巴特的相知相识, 尤其是二人20世纪在同一知识阵线上并肩作战的故事, 这篇文章也对巴特诸多重要著作进行了回顾和评论; 《R.B.》更像是《友谊》的延续, 但有所不同的是, 这篇文章更侧重对巴特的批判性思想进行分析, 并对照当下的情况, 说明巴特思想的重要性。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批评家菲利普·索莱尔斯对巴特的回忆录。巴特与索莱尔斯的友谊持续了一生。1980年3月26日, 巴特离世, 索莱尔斯万分悲痛。很多年之后, 他才抑制哀伤, 提笔写下对巴特的回忆。本书即是这些回忆文章的结集。在本书中, 索莱尔斯的回忆文章共有两篇: 《友谊》记叙了他与巴特的相知相识, 尤其是二人20世纪在同一知识阵线上并肩作战的故事, 这篇文章也对巴特诸多重要著作进行了回顾和评论; 《R.B.》更像是《友谊》的延续, 但有所不同的是, 这篇文章更侧重对巴特的批判性思想进行分析, 并对照当下的情况, 说明巴特思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