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 《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出版30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到今天,已被译介到英、法、德、意、日、韩、俄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多个文学大奖,余华也凭借这部作品于2004年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本卷收录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诗歌、散文、小说领域的全部作品,部分林徽因诗歌系首次面世。编注者为陈学勇、于葵。其中外文部分翻译者为王烨炜。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曾分析道: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描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曹雪芹去世前修订的几次定本《红楼梦》全部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z初流传于世的抄本也都带有脂砚斋的评语。但长期以来,更多地保留了曹雪芹的语言个性和思想锋芒的脂评本只以抄本、影印等形式在较小的范围内流传,脂砚斋评语也多以单独的评语辑本为主。为使高居象牙塔的脂评本走入普通读者的生活,为此我们从现存十一二种脂评本中,精选z能反映曹雪芹《红楼梦》原始面貌的乾隆甲戌(1754
她是世人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她是才情横溢的大家,在颠沛流离中写下摄人心魄的诗篇。 叶嘉莹先生在耄耋之年回首来路,生于乱世、少时丧母、背井离乡、丈夫入狱,寄人篱下,中年失女。面对苦难,她忍而不发、怨而不怒,以诗词为精神寄托,渡过了人生苦海中一次又一次的劫波,最终完成从 小我 到 大我 的转变。这是岁月的智慧,更是德性的光辉。 本书为叶嘉莹先生的演讲实录,以自己创作的诗词为主线讲述一生际遇,娓娓道来,亲切随和,是了解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的最佳读本。
林徽因,生于一九〇四年六月十日,卒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原名徽音。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在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建筑学家,中国新诗创作的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先行者与奠基人之一。 《林徽因全集》完整收录了目前所能搜集并可公开发表的林徽因全部作品和文字,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卷,戏剧、翻译、日记、中文书信卷,英文书信卷和建筑、美术卷,其中英文书信卷,建筑、美术卷根据写作时间和内容在卷中又分册。各卷册中篇目排列,循写作(或刊出)时间先后为序。整部全集全方位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在文学、建筑、美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全集由陈学勇、于葵、崔勇编注。王一珂整理、誊录了部分文稿。于葵、王烨炜、王骁勇、赵一诺、石媛翻译了部分文稿
毛姆不仅是著名文学家,更是出色的剧作家,对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有很高的追求和审美造诣。本书篇目为他对美学、戏剧、小说、绘画,乃至生活艺术的思考,写得深入浅出、随性风趣。毛姆在书中不吝笔墨,对屠格涅夫、莫泊桑、契诃夫、亨利 詹姆斯等文学家的创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诸多经典名著和以经典小说、散文、侦探小说为代表的多样的文学类型。除此之外,毛姆还品评了苏巴郎等画家的绘画艺术,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和艺术的总体看法,充满真知灼见,是毛姆艺术思想的充分展现。
《秋》为巴金 激流三部曲 的末部,是《家》和《春》的继续,描写高公馆这个黑暗王国的*终崩溃。封建大家庭的寄生虫克安、克定卖掉了高公馆,觉新逐渐卸掉了因袭的重担,淑贞被逼自杀,觉民和琴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淑华在新的生活激流中茁壮成长,成为一名崭新的女性。秋天快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了。
《在其他的世界:科幻小说与人类想象》不是一部科幻小说的名录,不是一套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一部文学史;它不是一部关于科幻小说的专著,文中既无定义,也无周详的分析,更不是权威正典。它不是虔诚学究多年钻研的成果,也不是卫道士在守护某种知识体系。 它只是本人,即 我 ,以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就一生中与某种、多种文学形式及其分支形式间的关系进行的深入梳理。 通过本书,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回顾了她一生与科幻小说的关系,从孩提时代到哈佛大学的求学时光,再到后来成为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岁月。这些文章见解深刻,辨析巧妙,时有出人意表的幽默和狡黠,读来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博尔赫斯教授:二十五堂文学课》汇集了博尔赫斯于1966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和文学学院教授英国文学课的完整内容。 在这二十五堂课里,博尔赫斯带我们进行了一次真正的英国文学之旅,整个旅程始终贴近他自己的阅读和作品本身。旅行在时间的迷雾中启程,以盎格鲁人、朱特人和撒克逊人抵达英格兰开始,继续至塞缪尔 约翰生的作品;徘徊至麦克弗森、浪漫主义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呈现拉斐尔前派成员的生活和作品全景;结束于十九世纪的萨摩亚 博尔赫斯最爱的作家之一 罗伯特 路易斯 斯蒂文森。将这些讲课内容串连在一起的是地道的文学享受,是博尔赫斯对待每部作品的深情,以及他想分享自己对所学习的每位作者和年代的热情的愿望。
拉美西斯是西方文明之神,埃及法老王时期全能伟大的化身,他在位的67年里,缔造了埃及盛世,也展现了*的英明睿智。拉美西斯一生遭逢诸多考验,他在父亲塞提的教导下,创建丰功伟业,兢兢业业直到在位末年。本书不仅纪念拉美西斯,更描述了一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人物:法老塞提、他的皇后图雅、高挑的妮菲塔莉、美人伊瑟、诗人荷马、御蛇巫师赛大武、希伯来人摩西 他们在书中重新复活,命运交织成一首英雄的史诗。 本套书共五册:《光明之子》《百万年神殿》《卡迭石之战》《皇后之爱》《洋槐树下》。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纳博科夫收到哈佛大学的讲学邀请,专门花时间 编写了关于《堂吉诃德》的讲稿,作为哈佛通识课程人文学科二的讲授内容,讨论小说发展的起点。该门课程的讲稿经过资料汇总、编辑整理后出版,名为《 堂吉诃德 讲稿》,与《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一同构成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在《 堂吉诃德 讲稿》中,纳博科夫对这一西班牙经典著作了逐章讲解,充分展示了他对《堂吉诃德》的一系列洞见。一般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温和的讽刺作品,但纳博科夫认为这种解释纯属陈词滥调,他将《堂吉诃德》诗作这样一部作品:描述那位著名的骨瘦如柴的骑士经历一系列残酷事件,却仍葆有荣誉和天真。
《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瓦 拉斯普京晚年的一部特写集,描写作家对其故乡西伯利亚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的思考。这《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在向读者展示了非同寻常、瑰丽无比的西伯利亚自然风貌的同时,讲述了西伯利亚的人文历史、西伯利亚开拓者的故事、西伯利亚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变迁,介绍了初的西伯利亚城市、西伯利亚人的性格和对该地区的贸易及文化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在对西伯利亚的过去、今天与未来进行思考的同时,作家提出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的问题。作者因《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获得2010年度俄联邦政府奖。
《染匠之手》收录了一代文学巨匠W.H.奥登精彩纷呈的散文作品,包括他作为牛津大学诗歌教授发表的著名讲演录。书中的文章题材广泛却又互有关联,对诗歌,对艺术,对人生的种种境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所思、所感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核心的关注点虽然是文艺,立论的背后却是作者在二十世纪中的全部经验。
本书为 苏珊 桑塔格全集 一种,桑塔格日记第二卷。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著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 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如果说桑塔格日记*卷《重生》是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的教育小说,这第二卷,会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成功的成年时期的小说。31岁到47岁,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物质的,心灵的)之间来回穿梭,充满了极度的举棋不定和思想的种种矛盾。 越南之行、反战斗士、乳癌化疗、中国旅行计划,以及《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传世之作的孕育而生,这一时期这一系列的鲜明标签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位具
百年前,中国神话零碎飘散,不成体系。 是茅盾先生率先做出了大胆探索,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梳理了整个神话的脉络, 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才踏出了真正的一步! 茅盾从不认为中国神话是孤立的, 他将之与北欧和希腊的神话对比, 研究出了真正属于中国的宇宙观和神话史! 自此,华夏大地孕育而出的伟大神话, 正式走向全世界,被更多的人发觉发现! 这部《中国神话》是茅盾先生研究中国神话成果的结晶,对中国神话作了绪论性的评述,论述了中国神话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从中国原始神话古籍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神话研究的各种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神话观阐述了中国神话的本质、起源及发展,其中不乏西方神话学的观点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称得上是一部我国近代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
谷林和扬之水是当代文化界具有独特建树与人格的学者、读书人,其交往*见风格的就是持续近二十年的通信往来。二人以书信为媒介和载体,缘起于1990年代,身为《读书》编辑的扬之水,与兼任作者、义务校对和义务评论员的谷林先生,以读书、写作、编辑、文史考证及文坛往来为主要谈资,兼及深厚澄明的情谊,绵延保持了二十年风格鲜明、至为难得的文化与个人交往,直至2009年谷林去世。全书收录信札共194封,近百封系首次整理刊布。书中选印数封两位通信人手书原件,读者可一窥雅致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