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卫礼贤的翻译思想,依托2万张珍贵的靠前手史料,首度对卫礼贤的翻译方法和理念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对如此大量的卫礼贤手稿、书信、日记、译稿、报告、讲义、期刊、杂志等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这本身在靠前外也是靠前次。这些档案绝大多数从未披露,如卫礼贤与蔡元培、胡适、徐志摩、王国维等人多次起草的《北京东方学社》简章,以及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与卫礼贤之间的通信往来。可以说,本书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内容上,本书首度真实勾勒出卫礼贤推动中西交流的心路历程,并详述了他三创中西学术交流机构的始末。读者将从无数的珍贵文献中看到,这位德国传教士是如何如何走入中国,既与劳乃宣、辜鸿铭等前清遗老们深入交往,又历经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浪潮洗礼,走进了整个现代中国学术创
当代的海外华文作家当中,严歌苓算是比较活跃的一位。迄今,严歌苓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走过三十多年。在这期间,她笔耕不辍,奉献给读者大量的作品,在文学界,尤其是华文文学领域,已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因此,对严歌苓小说进行的研究,不助于实现对她本人的全面认识,而且也是丰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严歌苓的作品,可以发现,她的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和伦理表达上具有的集中性和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还体现出历时的整体上的变化。本书依循其创作历程,针对其作品的表现重心和特征,从政治伦理、文化伦理、两性伦理、生存伦理和人际伦理五种伦理关系出发,尝试对严歌苓小说的伦理表达进行历时性和整体性总结。创新之处:(1)研究对象规模空前。(2)将严歌苓的伦理世界划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