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刘心武先生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新作。该书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涉及的12位女性为主,以《金陵十二钗副册》等信息涉及的4位女性为辅,结合《红楼梦》的文本,一共探讨了16位女性与一些花木之间的联系,并将与人物性格或命运联系*紧密的花作为人物的象征,引领读者体味曹雪芹的创作苦心。一方面,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向读者展示了曹雪芹的精妙构思,即如何用 无意随手、伏延千里 的手法预示人物的人生遭遇和*终命运,表现了曹雪芹对金陵十二钗花样生命、花样年华的无比赞赏与珍惜,对摧花风雨的满腔愤懑,耐人寻味;另一方面,作者对相关花木均做了植物学上的解释,使本书具有科普性,体现了花木的植物属性、文化内涵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的相通,别具一格。这种写法有利于读者体会曹雪芹运用花木侧面表现人物生存状态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摈弃西方理论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施议对曾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具有较高的词学研究造诣。此次出版为《人间词话译注》的增订本,该书1990年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后2008年在岳麓书社出了增订版。旨在为读者阅读《人间词话
本书是 一代词宗 夏承焘的词学欣赏之作。作者深入分析历代名家名词,贯串词义或意象,连缀内在的关联和感情的逻辑,诠释全篇宗旨和作者意图,从而引导读者充分感知词的艺术。
文学文本的阐释,既可以从文本本身出发,也可以从文本之外的因素出发,此即是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所谓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本书同时运用文本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考察庄子、左思、鲍照、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的诗文作品和心灵世界,深度讨论正始议论文、元嘉七言古诗和现代新诗的文学意义。从纸面上的文字,读出纸背后的真情。
张先,字子野,北宋著名诗人、词人。因尝知安陆,故人称 张安陆 。因善于用 影 字,世称 张三影 。其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题材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含蓄工巧,情韵浓郁,在词史上影响巨大,是小令向慢词过渡的 古今一大转移 。其诗 甚典而丽 ,题材较广,意象清新,善造妙境。本书对张先的诗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穷尽式整理,尽力考辨作品的写作时间、背景,并对诸本流传过程中的异文、散佚残篇残句、误署误舛作品等进行辑佚辨析。
孟郊(751—814),字东野,开中唐一代诗风的大诗人,与韩愈并为“韩孟诗派” 。常与贾岛合称“郊岛”,有“郊寒岛瘦”之说。 孟郊诗里名句众多,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他写诗主要不靠巧对、机心,他的风格来自他瘦硬、沉潜的精魂,归根结底,来自他磨难重重又不屈不挠的人生。他 一格的艺术气息,使人一见就能识别。 一千多年过去,诗歌风派的一波波巨浪,淘去了许多诗人的面影,但淘不掉孟郊的声音和风貌。 韩愈曾表示,愿做孟郊的“小跟班”:“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苏轼认为,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孟郊虽有苦寒的人生和风格,但从未失去温柔的赤子心,所以才能将母爱和中举后的快意描绘到别人所不能的境地。 孟郊的“门
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 欲学为诗 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 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 以及 诗境之妙 ,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本书系林庚先生于 1936-1937年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讲授新文学课程的授课讲义,原是著名学者罗根泽教授的旧藏,近年才被发现整理而为世人所知。讲义是对当时刚刚逝去的新文学的 现场 总结,记录并梳理了抗战之前新文学简约而完整的发展样貌,堪称中国新文学二十年的即时反思录。这部完成于八十年前的讲义,也凸显了林庚先生作为一位文学研究者和现代诗人的双重视角,提供了一系列原生态的文学图景,洋溢着弥足珍贵的新鲜气息和元气淋漓的现场感。
《谈美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写给青年人的美学入门书,以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将美学知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亲切自然,是最为经典的美学启蒙读物。其中,《谈美》是朱光潜早年留学西方时的美学思考和体悟,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 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书简》则是其耄耋之年的心血之作,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本书将两书合二为一,全面系统地呈现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指引读者踏入美学殿堂,领略一代大师风采,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神仙的卓然特异在于能将性激情转化为长生不老的生命资源,这种独一无二的思维在道教文化中获得了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层面上,梁归智将《封神演义》视为道教文化在通俗文学层面的表现。全书从《封神演义》的两条基本情节线索入手,分析了故事背后隐藏的民族潜意识与文化心理。
《迷失地图集:地理批评研究》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贝尔唐 韦斯特法尔的新近力作,既是对已有地理批评理论成果的一次总结,也标志着法国地理批评学派 地图转向 的开启。该书由一篇长序和11篇文章组成。因为地图和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引导观者认知并重构现实世界的功能,所以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在不同形式的艺术地图中挖掘文化涵义和创作意图。鉴于此,形形色色的地图为我们打开了审视真实空间的多样视窗,打开了更多 可能性世界 的大门。
这套丛书是响应中央关于 推广群众阅读活动 的精神以及国务院 十三五 教育发展规划里面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化文学艺术经典的政策,并结合国家颁布的中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中学生阅读和必考的例举书目,联合诸多北京市重点中学的一线高级语文教师和专家而策划推出的。**批出版的书目为:《边城》《平凡的世界》《红楼梦(上下)》《呐喊》《红岩》《老人与海》《论语》等13部。 这套丛书秉着名师名家、名校名作;主题明确、观点鲜明;紧靠考点,通俗易懂;分析透彻、视角独特的原则,选编而成的。丛书每册分 作家介绍 作品介绍 文章赏析 艺术手法赏析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阅读 作品所反映的文化 等多个板块,汇聚了很多*近几年在各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并有意识地收录同一问题的各家之言,形成争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本书撷取《水浒传》中三十多位英雄人物,予以 故事新编 式的肖像素描。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 借古喻今 ,以迥异于金圣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风,一吐心中块垒,其分析睿智而深刻,其行文凝练而隽永。而漫画家的插图,既寓写实主义,又含浪漫主义,艺术的概括与夸张,耐人寻味。
本书根据龙榆生词学学习创作课上讲义编辑而成,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其论选韵、重去声、析比兴,皆鞭辟入里,富远见卓识,可说是讲解宋词欣赏的优秀读物。
《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一本面向社会的通俗读物,写得简单易懂,是岛田将自己的阳明学论文和著作论证过的主要观点浓缩而总结概括出来的著作,岛田自认是对自己阳明学研究的总结。本书上起宋儒,下迄李卓吾,追溯了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认为阳明学是对朱子学从外(王)向内(圣)的必然发展,肯定理学思想的基盘是 中国一般人民的生活意识 ,而非佛教的翻版;肯定了儒学作为 有 之哲学的价值;同时对 理 、 气 内涵和工夫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析。该书为初步学习研究宋明理学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简要的读本,自1976年5月刊行后,曾多次再版,并有多种语言译本行世。
本作品是作者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解读古诗的集子,写在冬天,室内有一只取暖的炉子,故为此名。颇有于炉边取暖不拘一格闲话之味。 作品收录数50余篇作者谈诗之作,从《诗经》一直谈到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金性尧以研究唐、宋诗见长,故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也;故尔出版家钟叔河评之为 别开生面 。金性尧论诗论人,皆能以理智与同情之态度进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洗尽浮躁与火气,清凉自生。
《书法技法教程》系列的10本碑帖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临摹的经典碑帖。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临摹经典碑帖是毛笔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每本书设有基本笔法精讲、基本笔画讲解、结构布局十二法和集字创作等版块,用高清图片对笔法、笔画、结构布局进行分块讲解,全书图文并茂,好玩好学。《书法技法教程》系列的10本碑帖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临摹的经典碑帖。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临摹经典碑帖是毛笔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备受欢迎的10w 专栏作家刘晓蕾 闲话红楼 的*作品,视角独特,笔调活泼,读之可亲,思之有料。刘晓蕾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正确打开它的方式应秉承融经典入生活,融经典入个人成长的阅读理念,要认识到书中人就是我们自己,从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中参悟自身的成长,感受其中美好生命的凋零和脆弱,体会其中生命浩大沧桑的无奈之感。
《书法技法教程》系列的10本碑帖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临摹的经典碑帖。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临摹经典碑帖是毛笔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每本书设有基本笔法精讲、基本笔画讲解、结构布局十二法和集字创作等版块,用高清图片对笔法、笔画、结构布局进行分块讲解,全书图文并茂,好玩好学。《书法技法教程》系列的10本碑帖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临摹的经典碑帖。历代书法教育的经验,临摹经典碑帖是毛笔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作家、书评人韩松落精选22位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看向这些作品,并将他的阅读体验融汇成一本深刻而治愈的读书笔记,告诉读者故事何以成为世界的 解药 。本书借虚构作品所讲的故事传达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同时挖掘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和哲学,剖析故事中蕴含的生机和希望。
文学有何用?能否帮助揭穿变得虚伪的日常修辞?如何以文学批评的方式,识破广告营造的幻觉?弗莱认为,面对满是幻象的现实世界,唯有想象能让我们从中脱身,而通过阅读文学,可以培养长期以来饱受饥饿、以虚影为食的想象。 从荷马、贺拉斯到莎士比亚、拜伦,再到马克 吐温、W. H. 奥登,弗莱纵横古今世界文学,为我们揭示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母题,讲解包括象征、隐喻在内的各种文学手法,谈论阅读文学的意义和技巧,以及如何将受过滋养的想象运用于日常生活。 本书既是弗莱对于 文学之用 的深刻解读,也是其原型批评理论的极简入门指南。 在人间建立一个真正的地狱的途径,就是通过将我们的言语转变为自动的喋喋不休来有意地贬低它。 诺思罗普 弗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