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 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 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黄色铅笔卖得比其他铅笔好?为什么福楼拜给艾玛 包法利穿蓝色衣服?为什么黑色是代表哀悼的颜色?维多利亚女王的淡紫色长袍和米歇尔 奥巴马的黄色裙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设计理论家法尔奇内利深入研究了色彩的历史,从绘画、电影、漫画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整个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全书包含400多幅插图:从福楼拜的小说到《辛普森一家》,从蒙德里安的画到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 法尔奇内
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诗、书、画、印 结合的方式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 怎样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明代绘画中的 浙派 与 吴派 ? 如何看待寺观壁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以独立画家为纲的叙事方法延续了传统画史的局限,由于不把宏观历史潮流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难免会出现见木不见林之感。写作者对画家的选择也多因循传统看法,习惯性地将大量篇幅给予最著名的文人画家,非文人画家和女性画家或从简,或付之阙如。本卷希望尽力改变这种情况,给予后者更多的讨论篇幅;但更重要的是把单个画家纳入整体艺术潮流之中,在讲述更广阔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画家个案。 巫鸿 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
本书以严密深厚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通过十二个中国传统色彩专题,系统阐述、讨论了色彩观念的建构、现实生活色彩的多维度表现,并指出了传统色彩在当下运用的现实问题,搭建了一个从视觉到精神的中国人的色彩传统。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 废墟 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 往昔 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 在场 与 缺席 》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
《局部:陌生的经验》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 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 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 隐没 而显得 次要 ,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局部:我的大学》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 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 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
现代建筑的历史是一段关于改革、 先锋派 潮流的历史,而非一段试图中立地、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去解决整个建筑生产问题的历史。 著名建筑评论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艾伦 科洪,围绕文化与工业、审美与实用等核心主题,透过评述20世纪上半叶欧美各国现代建筑运动及其得失,简明且精准地呈现出现代建筑的发展全貌。 科洪教授从建筑与现代性外部条件冲突的重要时刻切入,不拘于分析具体的建筑作品,着意厘清功能主义、有机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关键思想在各国的演变,揭示贯穿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矛盾,同时将现代建筑大师 勒 柯布西耶、密斯 凡 德 罗、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路易斯 康等人的实践,置于各自社会与文化思想背景中做出新的诠释。
★纪录片《寻色中国》色彩顾问郭浩全新力作★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本书系 何惠鉴学术著作集 之一,作者系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史学家、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弟子何惠鉴先生。本书整理、收录、翻译了何惠鉴关于古代书画研究的经典文献十八篇,研究跨度上迄晋唐,下及明清,涉及早期绘画理论、画家生平考证、鉴藏史、社会史诸多论题。这些文章原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于海外各种学术期刊而未有中译本,本书系首次以中译本的形式加以出版并配以大量图片,全面反映了何惠鉴先生在古书画研究上的杰出成就。
《认识绘画》 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认识建筑》 是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这些轻松有趣的问题背后,丰子恺先生真正讲述的却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 《音乐入门》 是对丰子恺先生音乐类文章的整合。音乐有哪些种类?音乐入门要经历哪三个阶段?如何认识乐谱?如何练习唱歌?如何演奏钢琴、小提琴、口琴等几种常见乐器?西方音乐是沿怎样的道路发展至今的 丰子恺先生将针对这些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宗教美术史》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聚焦中国宗教美术通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整合视角,贯通史前岩画至明清民间信仰的万年时空,构建了覆盖18章、60万字、600余幅图的宏大叙事体系。 该著在充分占有文献、考古材料及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宏阔的视野,聚焦中国宗教美术演变过程中各个门类的时空样态,以中国本源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互动为线索,以宗教义理与美术形态的相互交织为脉络,对中国宗教美术主题特征的变迁、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样式与审美趣味的嬗变,以及中国各类宗教美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语境、地域特色、艺术表现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作了系统梳理和全新解读。全书以扎实的学术内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彰显了中国宗教美术的独特魅力,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用一条30000年时间线完整厘清人类辉煌的艺术创造历程,属于每个人的艺术课。 由牛津大学艺术家担纲主编,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麦吉尔大学等机构和学府的精英学者和艺术家联合打造,他们以专业眼光甄选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和400多幅杰作,既有璀璨的艺术明星 乔托、波提切利、达 芬奇、拉斐尔、丢勒、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莫奈、马奈、凡 高、高更、杰克逊 波洛克、马蒂斯、达利、毕加索、安迪 沃霍尔、草间弥生......也有各时代隐匿于光环下却意义重大的作品 北非描述一万年前人类生活的洞穴画、庞贝古城幸存的肖像画、精美的福音书插画..... 编排方式独具一格,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大量精致的插图、词典式的精辟讲解带领读者巡览各时期艺术珍宝,同时梳理各流派和门类的发展历程,艺术的丰饶和流变尽收眼底。同
本书着眼于林风眠对整个中国艺术的贡献,对近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和走势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引领者之地位,以及创造时代艺术的精神等几个方面。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以图文混排的形式,力求全方位呈现其各个创作时期的思考方向和绘画特点,具体包括自序、回忆与怀念、东西艺术之前途、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中国绘画新论、印象派的绘画、艺术家应有的态度等章节,结尾附艺术家年表。整体编排结构完整,对于广大美术爱好者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收藏价值。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精装典藏版,以国色映现山河,以山河承载国色,以色彩重新认识中国。 流黄、赭罗 厚重的土地颜色在林芝的米拉山口、阿里的扎日南木错浮现,葫芦岛、舟山、塔什库尔干的天空折射出黄丹、海天霞与凝夜紫;草原上牛群的褐色皮毛雅称缊韨,丽江的果树枝头结出檎丹色的苹果;故宫金瓦红墙另作黄河琉璃与牙绯,曾青、群青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历千年而不朽 从极西至极东,从极雅致至极壮阔,从日常生活到绝境冒险,从文明造物到自然伟力,浸润流淌在中华大地其上与中华文明之中的传统色,或许是我们再发现中国之美的崭新路径 国色亦是山河。
本书是对从1978年开始出现的不同的绘画现象进行的一次历史归纳,介绍并分析这四十多年来绘画的演变、发展及其特征是本书的目的。1978年以来的绘画在风格与形式语言上具有丰富而复杂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与艺术家的艺术趣味和观念有关,更与他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经历有关,而知识结构和个人经历都是复杂的语境给予的。作者在尽可能地全面地叙述不同绘画现象的同时,有所侧重地介绍那些更为重要的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本书提供了四十年来的绘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对具体的艺术团体、流行趋势的演变,画家个人的艺术经历,需要读者去翻阅更为充分的相关著作和文献。
现代艺术的历史便是一部艺术风格不断平面化和抽象化的历史。 20世纪美国知名抽象主义理论家格林伯格 抽象艺术无疑是现代艺术中引人瞩目的艺术风格。它是受各种反传统的艺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而演变得来。抽象艺术风格是现代艺术的核心精神之一,如果不能读懂抽象艺术,就无法真正欣赏现代艺术。 本书对抽象艺术的起源、演变和影响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从全球的角度重新思考抽象艺术的历史,并给出了理解和欣赏抽象艺术的新方法。在介绍了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波洛克等抽象艺术先驱之后,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来自全世界包括毕加索、保罗 克利、草间弥生、丰塔纳、吴冠中在内的上百位抽象艺术家是如何使用抽象意象来创作的。 作者围绕五个确切的主题 人体、风景、宇宙、建筑及标志和图案,选取了具
本书稿所收录的200余张图片,全部选用手原件实物进行拍摄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与文献价值。作者以当时国内各地市场上人们常见的产品包装为主,其中有不少是当时某一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国内名牌产品包装,并按当时人们常见的8大行业产品进行分类:纺织品、食品、药品、日用化学品、电器产品、机械五金产品、文化用品和娱乐用品。在包装实物的选择时间上,基本都是1920年至1949年之间,由国内各地(绝大多数都是当时国内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地区)厂商设计、生产。同时本书稿中选用不少设计精美的产品包装标识和包装封口纸,如纺织品行业中的印染布、棉纱等,日用化学品行业中的肥皂、颜料等产品包装标贴,从本身画面设计来看,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起到产品包装标贴和包装封口的作用,还能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名称与商品用途。
800幅精美图片,600个内容标题,轻松厘清30000年西方艺术脉络; 由视觉到观念,全面理解人类文明进程。 《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按照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 、雕塑和建筑,以及现当代的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作者注重图像分析,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艺术,解答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 如何理解这种艺术风格? 这还算是艺术吗? 等诸多问题。
这是一门干货满满的艺术通识课!把音乐、绘画、建筑的世界史厘清讲透。《世界音乐史》梳理了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的音乐历史,描绘了主要的音乐流派、音乐理念、乐器的发展历程,揭露了音乐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列示了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世界绘画史》回顾了从洞窟壁画到后现代艺术的绘画发展历史,以旧石器时代的史前造型艺术为起点,穿过崇拜神像的中世纪、重视人性的文艺复兴、高雅庄重的古典主义、豪丽繁复的巴洛克,见证现代绘画的诞生,直至风格百出的先锋艺术,涵盖东西方各大绘画流派,全面扼要讲述绘画历史。《世界建筑史》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