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 72物候 96件手绘故宫文物 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 明月珰 鸣珂 佩玖 ,酒色有 酂白 春碧 翠涛 ,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 海天霞 天水碧 裁作宫人衣装,有 藕丝秋半 染于唐人裙衫 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清华大学教授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10个朝代,250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年风华流变: 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壁画讲述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 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 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 鉴赏敦煌艺术,也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中国艺术5000年》(经典版)以中国各历史朝代为纵向轴,以同一时期不同艺术门类为横向轴,以中国古代艺术史中4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为焦点,较为全面地呈现中国古代艺术不同门类的发展与演变,将艺术史中的起承转合融入具体作品之中,用心讲述每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通过精选的中国历代经典艺术品,给读者带来一场有关中国5000年艺术的视觉盛宴,青铜器、陶瓷器、漆器、金银器、丝织品、雕塑、绘画、书法、石窟、古建交换登场,精美的艺术作品展示和精炼的作品特点介绍,让内容更加全面和富有故事性,让读者能够快速领略中国古典艺术之美。 1. 著名专家学者历时5 年编撰修订,精选400余件国宝级文物,涉及绘画、书法、雕塑、陶器、玉器、瓷器、漆器、家具、金银器、织物、建筑、园林、石窟等艺术全门类,讲述中国5000
《装置艺术在中国》全书分五章,、二章探讨了装置的美学定位、装置的修辞语言、装置的起源和在西方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追溯和记录了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过程和现状;第四章探讨了装置艺术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些相关问题;第五章是中国台湾、香港装置艺术发展的简略描述。后附装置艺术大事记是首次详细地将中国装置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6年重要事件以编年方式加以记录整理。 该书为作者自2015年开始写作的文化部课题,历经4年完成。作者曾出版《装置艺术》一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本书是在《装置艺术》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国内目前关于中国装置艺术研究完整的一部著作。
本书作者为油画家、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传承人高山。这是一本大8开的图文画册,书中收录了80余幅高山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及壁画再创作作品。敦煌壁画是不可触碰和再生的人类珍贵艺术,而将其复制并整理临摹更非易事。经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后再创作临摹,他重新对人物造型、色彩问题、颜料材质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的改进。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学习、临摹、欣赏价值的石窟类壁画好书。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 轴心时代 。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 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 三部曲之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 皇家因素 ,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展览实践,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构建全球艺术生态的主要因素。《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作者冯博一即是策展概念传入后,中国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2000年以来,冯博一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中西方在艺术问题上的不同,在美术馆、画廊、书店、仓库和乡镇等不同公共空间中实施的展览策划,在发掘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的同时,还积极探讨艺术展览在策略、方式上的各种可能性,而且以艺术批评参与到艺术创作的建构中,对艺术生态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策展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
全书分9章,选取卷轴画、书法、壁画、雕塑、金银器、家具、陶瓷等不同门类、不同地域*代表性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中国古代艺术史背后的好故事以及中国古代不同社会阶层的多样面貌与习惯。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本书由喜马拉雅艺术畅销榜前列、评分9.8分的音频节目《国宝来了》结集而成。50位中国一级博物馆的主讲人,共同为您讲述100件超级国宝的传奇故事。这些国宝分别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40多家博物馆,涵盖钟鼎、书画、金石玉器等多个收藏门类,代表着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成就。本书内容重点分析国宝的规制、技艺、铸造特点和文化背景,深入揭示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细数中华文明 美的历程 ,展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演进,进而启发人们共同守护国宝、传承文明。
内容简介: 《品梅:朱松发梅花百图》精选朱松发先生创作的梅花小 品 100幅,汇编成画册。其绘画的题跋,大多摘自古典诗词,今收录诗词原作130首,并将作品中的印文穿插其中,图文对照,既可赏图观印,亦可读诗,极具艺术鉴赏性、可读性和收藏性。
中国美术史学科创始人王逊写给所有年轻人的中国艺术通史。 作者以其在中国美术史各门类的渊博知识和在文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厚修养,全面、系统而扼要地阐述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成就和发展规律。在阐述艺术现象的同时,兼论它们赖以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视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文脉络清晰、生动精炼、朴素淡雅而娓娓道来。 本版特别收录高清彩色插图500余幅、艺术关键词索引及中国艺术史年表,以期为读者带来更悦目、丰富而完备的阅读体验。 上册:原始社会丨商周丨秦汉丨两晋南北朝丨隋唐五代 下册:宋丨元丨明丨清
触摸敦煌艺术之美,一本值得珍藏的国民日历。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在中华文化历史的长卷上书写着灿烂的篇章。千年艺术珍宝,专家团队数十载潜心修复临摹,精选绝美壁画与彩塑作品,打造365日不间断的沉浸式艺术大展。既有飞天、九色鹿、妙音鸟等构成的奇幻世界,也有乐舞、饮宴、耕种、杂耍等人间百态,还有玄奘取经、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虎纹、团龙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华美的藻井图案……从吹奏弹唱与轻歌曼舞的盛景中窥见盛世恢弘,从繁复各异的装饰纹样中看见古老技艺巧夺天工,从腾飞俯冲、婀娜多姿的飞天中感受自由烂漫。作品配有文字解读,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鉴赏方法等维度切入,感受审美与知识的双重盛宴。随着每日翻阅使用,定会收获诸多不曾发现的细节。飞天乐舞、长河落日、饮马灌驼、勾栏百戏,都会在某天静待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 近世 ,或称 新社会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 10 世纪至 13 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 30 位名家、近 100 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讲述个体与王朝相互勾连,命运与天才相激共振的历史事件。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艺术史,这是一部思想、艺术、文化、美学、文学交织的更大的历史作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 近世 ,或称 新社会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 10 世纪至 13 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 30 位名家、近 100 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讲述个体与王朝相互勾连,命运与天才相激共振的历史事件。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艺术史,这是一部思想、艺术、文化、美学、文学交织的更大的历史作
王建芬编写的《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22)(精) 》是每年出版的大型系列工具书《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的第22辑,共辑录近3000只面料花样,包括服装面料、服饰装饰面料、家纺面料等花样。本辑图案集辑取2016年市场流行的花样精品,经编辑人员分类编排和精心的版式设计,使图集*加新颖、隽秀。 本书主要供印花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销售、服装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