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龙鳞:中国极繁美学在故宫》不仅是一套基于故宫IP的国民审美通识书,更是一套从传统文化中探索中国美学新浪潮的艺术体验产品。 全书提炼总结了两大中国审美基础系统 纹饰和色彩。利用130张海外回流珍稀照片和近300张彩绘手稿,系统入门中国木构古建、经典纹饰、传统色彩三个美学领域的常识。从国家历史文化到经典图案设计、复古配色美学,破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尚解钥。
秋天的公园内、道路旁,落叶俯拾皆是,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都各不相同,令人不禁发问——它们来自哪些树?本书收录了 260 种常见且具特征性的落叶,提供约 1500 幅彩色照片,用高清镜头捕捉落叶的每一处细节。书内不仅详解了叶的基本形态特征,还对落叶之树、依落叶而生的生物作了介绍,帮助读者通过叶片辨识树木。本书可作树木研究者的案头宝书,也可作落叶收藏爱好者的欣赏图鉴。现在,让我们手握树的小小“信笺”,一起拜访秋天吧。
“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 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 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记录下一年366天的珍贵时刻。 在《从昨日醒来》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
《昨天的 》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 》为底本,甄选并增补 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 200 间处于转型期的 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 作 幅鲜活、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 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 的每 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 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 。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展示了云志艺术馆藏的青岛中山路老照片?,探秘胶济铁路车站,讲述了何遂与黄埔军校三军演戏的往事,等等。
远洋渔业虽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但中国渔民的身影已经遍布了全世界。在历经两个多月跟随远洋渔船的拍摄中,《怒海谋生》摄影师李颀拯冒着极大的风险,克服巨大困难,向我们呈现了为我们所不知的也是无法想象的远洋捕鱼人艰辛、危险的生活,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因人类越来越无度的捕捞所带来的困境,人与自然间永无更改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一文一图的形式,收录了约180张齐白石1925—1949年之间的照片,其中包括齐氏的家庭生活、国际交流、日常交游、师徒往来四大类,以时间排序为,串联起齐白石的大半人生。其中,约一半以上照片为世面少见或从未露面。全书约五万字,秉承“一分证据一分话”、“无话少说”两个原则,即以照片为原点,结合齐氏生平进行考证说明,兼以少量的作者个人观点,赋予图片故事性和可读性。同时,书中纠正和完善了大量以往出版过的照片在拍摄时间、照中人物、事件说明等方面的信息。
全球知名学者撰稿,摄影爱好者推荐通识经典。 从19世纪20年代的早期摄影,到如今全球每年拍出的300亿张照片,摄影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近200年摄影发展史,以清晰架构展现了摄影艺术的诞生与演变。 作者将摄影置于全球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对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及摄影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详解了摄影目前的里程碑事件及大师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既包括为人熟知的佳作,也有大量未曾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重要作品。通过本书,我们将回溯摄影发展的完整历史,同时了解作为媒介的摄影,如何深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谁是薇薇安·迈尔?这个隐没于公众视野之外近60年的神秘摄影师,自曝光以来,总被人们这样问起。 这本自拍摄影集《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精选近100张薇薇安·迈尔的黑白和彩色自拍照片,拍摄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6年,记录了迈尔从20多岁到60岁的年华。这些自拍里的她,常常出现在反光物体表面或者玻璃上,大多形单影只,寥寥几张里,和孩子在一起,想必是她在工作时拍下的。看这些自拍,她眼中的自己,你会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更丰满的薇薇安·迈尔。 本摄影集首次以精装大开本形式呈现,全方位还原了原版摄影集全貌。
《此时此地:玛格南街头摄影经典》是一部摄影集,也是一部评论集,收录了国际*摄影机构玛格南图片社的超过300幅照片作品。 本书以四座城市、数十位摄影大师为中心,对相关的摄影创作进行了深入剖析,既包含理念的解读、历史的梳理,也包括了对具体作品的赏鉴,乃至对创作过程的披露。这是一次对玛格南图片社辉煌传统的深入发掘,也是一场摄影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常,是一种永恒,是持续、平衡、悠扬、晴朗,是安全感。 客,是一种隔绝,是独立、分寸、疏离、自由,是另一种安全感。 我们所有人,从离家的那一刻起,都被一种模糊的冲动怂恿着,欣然出发,踉跄独行,似要探寻 答案 ,却发现到处都没有题干,只有三个字:请回答。 无论能否给出答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了家乡的常客。 这不仅是我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故事。 两年前的秋天,我带着我奶奶姚女士,在重庆开启了为期 一个月的拍摄计划。奶奶就像是故乡的一个投射,一个浓缩和象征,既熟悉,又陌生,对我既温柔,又疏远。我在度过了有点漫长的青春期之后,在漂泊了13年之后,突然想要贴近他们,了解他们。 走远一点,再回头看,我们无意间,与周身的一切都成了 常客 。 这里所书写的,不仅是人与故乡的关系,
《安岳石窟》由王达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