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克劳德 莫奈,依然十分耀眼。可是,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他的现实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借钱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书信中更是屡有提及,读来令人心酸。但是,他坚持追求自己梦想的信念,潦倒中从未放弃的那份坚持,都在*终成功的喜悦中得到了诠释。能承受多少苦难与失意,就值得多少荣誉与赞美。 《莫奈手稿》收录了莫奈的200多封私人信件,以及几乎全部的画作,以时间顺序精心编排,完整地记录了他悲伤、失意、高兴、绝望、振作的一生,展现了这位印象主义之王的真实内心。
传统的纸雕艺术,即在把纸剪成镂空之后,又与折纸融为一体的立体感艺术。1925 年,在包豪斯建筑与应用艺术学院,约瑟夫 阿伯斯将纸雕引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从 此,它便以新的面貌存在于人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拼装沙发、服装雕饰、舞台布景、 玩具模型 本书以500幅高清实拍图,呈现了当今全球代表性的250部纸雕作品。作者汇集 了工艺品、书籍、家具、建筑设计等领域的100位艺术家,深度解析了30种纸雕典型样 式和制作过程,探讨了 纸雕 这一艺术形式为当今设计师带来的灵感和挑战,以及在 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经典出自大师之手,而大师的艺术血统又是那样倍受瞩目:★乔治·伯里曼的老师是让·里奥·杰罗姆,★杰罗姆的老师是保罗·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的老师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的老师是雅克路易·大卫。这是一条法兰西学院的艺术教育血统。美国斯特林出版公司仅有的授权两度入选全行业**畅销书品种西方人体结构绘画的艺术**伯里曼六部名著的完整合集版本篇幅全新升级的典藏范本
更真实的老树 ,一个 深刻睿智的老树 , 幽默风趣的老树 , 朴素可爱的老树 。
书中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特点、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给人以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享受。
北宋仁宗驸马王诜博学多才,精书画、善诗词、长鉴赏、富收藏、通琴棋,与文艺精英、政治俊杰、名儒僧道交游密切。在中国艺术史、鉴藏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王诜了“烟江叠嶂”这一画题,它具有典型的隐逸思想,作为“书信式山水画”在知音间传递,起到叙说故事、倾诉情感、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劝慰鉴戒等多种功能。《烟江叠嶂图》借鉴并融合了诸家风格、图式与母题,冶文人画与院体画于一炉,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化青绿山水。
柬埔寨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吴哥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印度尼西亚的压婆罗浮屠,并成为“东方四大奇迹”。这个曾经被荒弃400多年的“东方奇迹”,凝聚了高棉民族的智慧与创造,表现了独特的东方精神和艺术审美。《吴哥艺术》作者陈履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将吴哥百年的艺术精华展现给大众读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每一幅历史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打着问号的细节。《画外因》的写作意图,就是从画作所呈现的内容里,找出可疑、可议、“不可告人”之处,理出线索,排查其后的历史因缘。 不同于专业的艺术史著述侧重谈“艺”,本书的特点是讲“史”,即将空间上平铺的绘画艺术,拓展为时间上多维的历史表达。作者精选50幅中外名画,辅以相关文字资料,解读出这些画作背后50段鲜有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些冷知识涵盖中外、囊括古今,既有长时段的宏大叙事,又有极细微的现场描摹,画家与画中人、画家与创作背景、画中人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得到诠释,历史的真相被一一还原。
闵靖阳十几年前从辽宁大学考到我这里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数年后又考回来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是借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对中国传统的“意境”说进行新的解读,行文也颇有《林中路》的风格。我记得论文主旨似乎是说“意境”根本上乃在于“存在之澄明”——能使存在澄明之诗、书、画等便是有意境,否则便是无意境。这看上去果然比王静安的“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之说有新意。惜乎静安先生只读过康德和叔本华,未及读到海德格尔,否则《人间词话》大约会另有一说了。靖阳的博士论文是做清初画家恽寿平的画论与画作的,主旨还是“意境”二字。不过这一次靖阳的文风丕变,不再谈海德格尔了,而且不再引用任何西人的言论,俨然一位老学究在那里品画论学,字里行间透露出古拙之气,
《叶峰艺术论》收入作者历年来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油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的艺术专业论文12篇。这些文章对新现实主义、绘画创新、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美术教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美术素质教育、俄罗斯列宾美院教学等相关论题,作了深刻和精到的论述。同时书中还收入作者及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艺术家油画、素描精品四十余幅,对论文中的观点及内含起到了更好的拱托作用。
《大匠之门(18)》内容主要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园林、楼台、戏楼、古琴等与现实的实物进行解读与浅析和对比与考究,对它们的发展脉络、风格样式等进行研究;书中还通过名人的信札其相关绘画对古代画家的生活和艺术历程进行分析解读。 《大匠之门(18)》对中国艺术的研究解读得比较详细到位,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是一本研究性的史料文集。
班宗华是美国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史研究学者,《行到水穷处班宗华画史论集》收录了他致力画史研究以来的20篇重要论文,主要集中于宋画,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既有早年之作,也有新近的文章,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早期绘画的鉴定问题以及欧美收藏中国绘画史的持续关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毕生的学术成果,可资借鉴。
《传统即创造》是《今日的艺术》的姐妹篇。《今日的艺术》出版获得成功后,冈本太郎想要再写一本关于日本传统的专著,于是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具体展开,主要分成土器艺术、绘画艺术、庭园艺术三大部分,力图探寻日本传统的根源,告诫读者应当如何审视传统,避免矫揉造作的不正之风对传统的误读,并启示人们该如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重组传统文化,让它焕发新的光彩。冈本太郎认为,现在错误的传统主义者横行于世,严重妨碍了年轻人富有激情的、茁壮的成长。传统不属于过去,不是那些形而上的枯燥理论;传统应当属于当下,甚至就是创造本身。只有让传统依存于现在,以当下的眼光去评判并创新,传统才能永葆新生。
《潘天寿变体画研究》是一本能基本解决中国画关于变体画的研究性问题的书籍。属于“高峰意识 20世纪中国画大师研究书系”之一。内文含潘天寿精美的作品及当代美术界大家们对这些变体画进行艺术解读。透过他们撰写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潘天寿先生对于变体画研究的实践路程和透彻感悟的精神境界。如童中焘先生的“潘天寿先生的变体画”,黄专和严善錞先生的“潘天寿几幅山水画作品的象征寓意研究”,姜宝林先生的“解读“潘天寿变体画展”,沈语冰先生的“变体画的意义机制初探”,以及毛建波先生的序言“伫立高原,企望高峰”。 本书精选的变体画用彩图图版的形式,直观地将读者带入潘天寿的艺术精神当中,以便让读者深入浅出的认识潘天寿变体画的发展之路,也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来传递一种中国精神。以后会陆续推出相关潘天寿的书籍
《数码绘画的艺术》是一本基于Photoshop这样一款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对初学者进行数码绘画指导的书。本书提供了一套专业,系统的学习数码绘画艺术的方法。这本分步讲解的教程不仅仅是讨论技法,还积极论证了这些技法是如何运用在一个艺术作品中的。业内资深人士尼古拉 亚历山大(NykolaiAleksander)和理查德 蒂尔伯里(Richard Tilbury)在书中分享了他们积累多年的清晰有条理的绘画方式。他们不仅调用Photoshop软件中各类基本工具进行步骤演示,还运用基础艺术理论,包括了一些经典的专题:如何构图,如何讲故事,如何描绘情绪,以及光和色,富有教育性和启发性。《数码绘画的艺术》这本书对初渉数码绘画艺术领域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理想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