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兼具全面性和可读性的艺术史读本。在本书中,作者突破了材料、技术和图像志的制约,重建艺术史讲述框架,从艺术+市场的角度,让读者从更高维度上理解艺术演进。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理解艺术史发展的线索。第一个线索是“时代之眼”,即对绘画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还原画家当时所处的环境。第二个线索是“甲方决定论”,也就是“画家把画卖给谁”。结合这两个艺术史重要线索,搭配作者风趣幽默的文字,让你真正读懂西方艺术史,逛美术馆、博物馆时,再也不怕无话可说。
“艺文丛刊”是一套主要收罗中国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的“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之前已出版五辑(共92册),此为丛书第六辑,共包括11种12册,具体书目如下:《衍极》(郑枃、刘有定)、《醉古堂剑扫》(陆绍珩)、《独鹿山房诗稿》(冯全)、《四王画论(上下册)》(王时敏 等)、《湛园题跋 湛园札记》(姜宸英)、《书法正宗》(蒋和)、《庚子秋词》(王鹏运)、《三虞堂书画目 麓云楼书画记略》(完颜景贤 等)、《清道人题跋 愿夏庐题跋》(李瑞清 胡小石)、《画学讲义(外二种)》(金绍城)、《寒柯堂宋诗集联》(余绍宋)。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画家赵以雄从故纸堆中翻出《资治通鉴》《史记》,他白天当钳工,晚上读史,着迷于丝绸之路,梦想“用画笔捕捉古老丝路的余晖”。1978年,终于和同为画家的夫人耿玉琨踏上丝绸之路考察之旅,从此一走就是半生。他们40年间考察丝绸之路30次,用近万幅画作勾勒大漠风光、雪山草原、古老烽燧、佛寺古塞、石窟壁画、风土人情,古老丝路的神秘和壮美在他们的画笔下徐徐展开。本书辑录赵以雄、耿玉琨丝绸之路主题精品画作120幅,包含油画、国画、速写、壁画临摹;题材广泛,从历史人物、自然风光、遗迹遗址、民族风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这条古老商道沿线风采;结合画家实地考察路线和丝绸之路历史地图,对画作按照地理空间顺序进行编排,引领读者重走丝绸之路——从丝路重镇新疆启程,穿越火焰山、喀纳斯湖、高昌古城、楼兰遗址,回到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优选的特点是将艺术“还原”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本书是一部兼具全面性和可读性的艺术史读本。在本书中,作者突破了材料、技术和图像志的制约,重建艺术史讲述框架,从艺术+市场的角度,让读者从更高维度上理解艺术演进。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理解艺术史发展的线索。第一个线索是“时代之眼”,即对绘画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还原画家当时所处的环境。第二个线索是“甲方决定论”,也就是“画家把画卖给谁”。结合这两个艺术史重要线索,搭配作者风趣幽默的文字,让你真正读懂西方艺术史,逛美术馆、博物馆时,再也不怕无话可说。
高阶秀尔审定的《西方绘画史》(全三册)的美术史取向,是从东方人的眼光,去看待西方艺术。站在艺术品原在场地的视角,引领东方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去领会西方艺术品的创作环境和初始功能,从而理解其中的创造之美和艺术成就。这套书是西方绘画史入门书。400幅全彩图片立体解读,打造属于你的私人图书馆;亲近600年西方优秀绘画魅力,用艺术超越庸常生活。 册 文艺复兴时期的惊愕 :文艺复兴绘画的精髓在教堂、修道院和市政厅。当绘画和建筑相结合,会产生不可思议的震撼效果。本书带你来到作品原创地,身临其境般感受名家辈出、佳作纷繁的艺术理想国。你会了解到:透视法是怎么回事;米开朗琪罗的构图如何大胆;以及肖像画传达的意图和情感等。可以从作者的创作环境、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透彻图解绘画史,从而掌握打开西
大卫·霍克尼与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在历史上如何制作图画以及为什么要制作图画。凭借大半生从事绘画、素描及使用相机制像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热情,霍克尼与马丁·盖福德将丰富的图像并置在一起,从迪斯尼动画片的定格画面到歌川广重的日本木版画,从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剧照到委拉斯开兹的油画,两位作者跨越了通常横亘在高雅文化与通俗娱乐之间的界限,并将不同时代和媒介别开生面地联系在一起。本书以霍克尼里程碑式的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为基础,两位作者进一步提出电影、摄影、绘画和素描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富于洞见、发人深省,对认识人类如何再现现实裨益良多。
把绘画当作艺术品的观念是一项相对晚近的发明。本书主要讲述欧洲绘画目前的一次重大转折,即可携带、经框裱的画作是何时在欧洲兴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场和艺术理论中逐步收获一种明确自主的审美标识,进而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的。作者讨论了“元绘画”的相关理念,揭示了画作中所隐含的丰富观念,在西欧艺术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本论文集集结了“书籍之为艺术——中国古代书籍中的艺术元素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发言稿三十多篇,不同领域的专家向读者展示了书籍与绘画的的联系,呈现了书即可以是读物,也可以是我们后来称作的艺术,画同样既可以看,也可以当书来读的阅读思想。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书籍的世界里窥见美的精神,领略书是灵魂的欢悦,这即是作者的体验,也是对读者的一份期待。论文集为书籍装帧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总的框架结构,为书籍装帧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除了图像与风格的研究,艺术史还能扩展哪些新的研究视角?艺术史研究能否超越学科的边界,为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启发?艺术史中的经典作为历史的图像遗存,是否还隐藏了更多的信息?而今天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破解图像密码,了解到这些隐秘的政治与历史信息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倡议编选本书,汇集了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系列经典研究成果。这些文章,既是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具有突破性和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也是贯通艺术史、思想史、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的积极探索。
黄宾虹艺术的核心价值何在?35年来黄宾虹研究在这一议题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在世界艺术目前的具有怎样的重要性?为此,艺术史学者洪再新在这本论文集中提供了独到的见解。从第一手中外史料(如《附录》黄宾虹早年论作的西文翻译影印)显示,黄宾虹的现代艺术特质得益于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中国画国际市场,并通过1920年代初“上海的国画复活运动”得以升华,由此颠覆了将黄宾虹定位为“古典中国画大师”的陈说。更重要的是,黄宾虹艺术的核心价值不只限于“现代运动”的某个瞬间,而在于指向未来,阐发自然和艺术的内美。第一编“超越古典与现代”包括王中秀先生编著的一系列黄宾虹文集、传记所作的序文、英文的格鲁夫/牛津艺术词典“黄宾虹”辞条、斯坦福大学美术馆《继往开来——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特展》黄宾虹专论和几个专题论述,
本套装将“湖山艺丛”系列中讲解中国画的、已经出版的14种图书集结成套装,赋予其明确的主题——中国画的要义,尝试用潘天寿、黄宾虹等10位近现代艺术大师的实践理论、创作心得、课程讲稿等内容,呈现学院派的、充满实践真知的、通俗易懂的中国画理论。
传统和创新有区别存在,但创新是对传统的存在而言,没有创新亦何来传统的持续可言?人无知于传统持续的能量,创新就变为愚蠢的朝菌、蟪蛄而已。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不知其数被辙痕淹没了的未被我们认知的 风流人物 。 有些人对历史辙、迹的形成缺乏理性认识,担忧追求新意和融 外 会冲淡自己的民族性以致国家意识,于是力求于守 中 ,甚至不惜于抱残守缺。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变革成就、具有民族文明气质的时代,恰恰是与域外文明相互渗透、融合吸收的时代,连民族自身也有融合同化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十多个民族,难道几千年间他们就是单纯同一血缘系统的宗嗣吗?历史上 昭武九姓 ,是 为西胡族类之深于汉文化者 。(陈寅恪先生语)唐诗人李白的属籍不谈,北齐画家曹仲达是曹国人(中亚);唐代画家阎立本,陈寅恪先生指出其 西域胡
除了图像与风格的研究,艺术史还能扩展哪些新的研究视角?艺术史研究能否超越学科的边界,为更广泛的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启发?艺术史中的经典作为历史的图像遗存,是否还隐藏了更多的信息?而今天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破解图像密码,了解到这些隐秘的政治与历史信息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倡议编选本书,汇集了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系列经典研究成果。这些文章,既是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具有突破性和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也是贯通艺术史、思想史、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的积极探索。
本书共分为6章,系统而深入的为读者介绍了油画绘画工具材料、特性、及其在绘画中的使用方法,书中通过大量的丰富的图文资料为读者全面展示油画绘画材料艺术魅力。书中共包含3大类油画材料与技法原理的系统介绍;23份国内常用油画颜料品牌的完整色谱;21个实用的材料信息和制备方法表格;31幅经典油画作品材料与技法解析;37个国外颜料品牌的等级参考分类;55种颜料的色料成分和性能详解;87种国内外油画材料技法著作的评鉴;119种油画媒介材料产品介绍;以及400余幅精美的彩色插图。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目前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此为丛书第二辑,共包括十八种二十三册,具体为《广川书跋》《广川画跋》《吴船录(外三种)》《文房四谱 蕉窗九录》《蔬食谱 山家清供 食宪鸿秘》《黄公望集》《倪瓒集》《文待诏题跋》《养鱼经(外十种)》《梅花草堂笔谈》《香乘》《装潢志(外三种)》《致富奇书》《节序同风录》《金农集》《快雨堂题跋》《书林清话》《草堂之灵》。
《中国 人物画 史》是迄今*部对 历代 中国人物画发展作出全方位、深层次考察和研究的 专门画史 。 全书将中国人物画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和审美系统进行考察,通过七个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阶段,高屋建瓴地把握了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整体趋;同时剖析了人物画的笔墨技法、造型方式、师承与演变, 历代绘画理论对人物画实践的导引 , 哲学和宗教观念对人物画的渗透和影响 , 政治、经济状况对人物画的制约 ,以及 人物画与山水画和花鸟画在整个中国画发展史中的复杂关系 。本书理论框架宏大、条例清晰、分析透彻,文字表述准确、专业, 既兼顾到了治美术史的传统方法,更具有作者独具匠心的理论创意 ,具有很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