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先生年轻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这是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补充后于一九三四年完成的一部著作。这部珍贵遗稿由庞薰琴作序,吴甲丰后记,一九八五年首次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书中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家及其名作,如傅雷先生所言: 所述皆名家杰构,凡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遍尝一脔。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示研究工作之重要也。 此次以一九八五年三联书店版为底本,存原貌,括今译,感受傅雷译文以及美术名作的双重魅力。
1.精选18幅宋人山水作品。 2.每一幅作品都附有老师的深度解析,包括画面解读、技法解析和临摹指导,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欣赏、学习和临摹宋人山水小品。
1.宋人山水小品,主要有圆形,扇形等形式。 2.每一幅作品都附有老师的深度解析,包括画面解读、技法解析和临摹指导,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欣赏、学习和临摹宋人山水小品。
印象派是艺术界始终热衷探讨的话题,也是大众热衷了解的派别,而梵·高作为艺术巨匠,是世人总想解开的谜。本书以编年的形式,介绍了梵·高一生中的画作,近200幅精美作品,让你更加了解梵·高的作品及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图片高清并配有细节的展示和讲解,让你仿佛置身美术馆,聆听着有关梵·高的传奇一生。本书开本轻巧,便于随身携带;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集收藏和学习为一体的高品质画册。本书适合想要了解印象派画作,尤其是巨匠梵·高作品的读者作为业余时间的艺术提高读物。
陆绍珩,字湘客,明代天启年间松陵(今属苏州)人,曾从仕,嗜书,生平具体事迹不详。 《醉古堂剑扫》为陆绍珩所编清言小品集,初刻本刊行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后遭人篡改,以《小窗幽记》之名盛传于世。作者自述编撰此书之过程,乃因读书时,“每遇嘉言格论、丽词醒语,不问古今,随手辄记。卷以部分,趣缘旨合,用浇胸中傀儡,一扫世态俗情,致取自娱,积而成帙”。 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每卷各有其旨。卷四题下,作者则做了如下论述:“天下有二舌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减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名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毕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减之?集灵第四。”可见作者忧时伤世之心,心怀文
《苏东坡与西湖》由毛晓青文
石涛(1630 约1718),姓朱,名若极,后更名原济、元济,又名道济,小字阿长,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晚号瞎尊者。传为明靖江王之后。善山水及花果兰竹,兼工人物。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与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合称 清初四僧 ,著有《画语录》。此套册页全写山水之景,或绘士人眺望远山,童仆负琴相从,或绘一叶扁舟,汀洲垂钓。山光水色,尽来纸上,笔意纵恣,脱尽窠臼。
1.宋人花鸟小品形式多为方形、圆形或团扇形。 2.每幅画后附有名师的深度解析,包括对作品进行画面解读、技法解析和临摹指导,能够更好的帮助读者欣赏、学习和临摹宋画经典作品。
郭尚先著的《芳坚馆题跋》系研究古代书法的经典著作,为“艺文丛刊”第四辑之一种。“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 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指具有“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得势”“得韵”“得性”。“文人画的真性”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 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徐渭的墨戏。
陈道复,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江苏吴县人。与徐渭并列为明代写意花鸟的代表人物。工书擅画,绘画以花鸟见长,山水也有很高成就,尝师于文徵明。这里以白阳的绘画艺术为基点,通过他在“幻”与“兴”之间的生命感发,来分析这一思想与文人画追求的“真”性之间的深层联系。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指具有“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得势”“得韵”“得性”。本作品通过清代画家龚贤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指具有“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得势”“得韵”“得性”。本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
近年来,关于流行艺术家的不当言论和行为,甚至某些犯罪行为的揭露比比皆是。加上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对曾经喜爱的艺术家隐藏的生活开始保持警惕和批判的目光。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失德艺术家?以及,还能欣赏他们的作品吗?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哲学工具,为这一困扰我们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敏锐的洞察。作者认为,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不仅会影响公众对其作品意义的解读,而且还会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提供了强大的情感资源,使我们能够在艺术世界中探索道德的复杂性,进而与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那些失德艺术家的作品,而应该更加深思熟虑地参与其中,并且做出判断:当艺术家有不道德言行时,应该于何时何地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划清界限。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 话语简淡,近时亲密,远时断语涵盖乾坤。谈自己,金句迭出;谈他人,满目繁华。访谈内容包括:一是培根的艺术世界,包括培根的艺术理念与绘画实践,例如三联画、肖像画等;其他画家对培根的影响,从契马布埃到米开朗琪罗,到近代画家如梵高、毕加索,到同时期画家如巴尔蒂斯、贾科梅蒂等。二是培根的精神世界,包括音乐家如瓦格纳、勋伯格,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文学家如普鲁斯特、艾略特、康拉德等对培根的影响;摄影、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