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志2019年和2020年合订本是二年二十四期合集,《书法》杂志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是书法专业权威期刊,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合集内容包括古代书法经典、专题研究、名家札记、书法史料、书法篆刻课堂、书坛新闻等丰富内容,古今贯通,欣赏与学习兼适。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的书学著作,本书依据1948年华夏图书出版公司所印行陆维钊《中国书法》以及家藏手稿本整理出版,增配大量图片,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介绍了书法的基础功用、审美意趣以及五种书体、风格派别;附录收入了由章祖安整理的陆维钊教学纲要、陆维钊的用墨心得、与学生谈话等文章以及陆维钊部分书画作品,展现了陆维钊的艺术面貌以及其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为全书图片索引,以便读者查找。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综述毛笔、使墨、结构、用笔等基础知识,论及书法艺术的功用性,如修养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是20世纪的书学经典,也是当今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附录中的文章与书画作品亦是陆维钊书学思想与
孙过庭《书谱》墨迹纸墨精好,神彩焕发,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笔势纵横洒脱,浑然心手相忘,是草书艺术典范。本书是日本二玄社 新装版扩大法书选集 之一,针对初学者需求,自《书谱》卷首摘录一部分易于学习的字集锦成帖,适当放大,适合临摹。
在中国历目前,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文字的书写材料,除了金石缯帛,便利也流行的是竹简和木牍。一枚竹简大多只能书写一行文字,为了容纳更多的文字内容,人们开始使用比之竹简更宽的木板,而写有文字的木板,人们称之为牍。《说文》云:『牍,书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李贤《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按汉人多云尺牍。』东晋时,桓玄下令废止竹简和木牍,此后书信全用纸张书写。书写的介质与此前不同了,但名称却被沿用下来,称作尺牍。 魏晋时代,尺牍既是一种文体,更是书法创作的一种样式,其代表书家当然首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修在其《集古录跋尾》中说道:『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本书结合多年书法教学经验,将汉字内在审美规律客观化,删繁就简,由技进道。具体来说,提出了五种笔势和三种笔锋理论,使笔画的书法特征易于快速掌握;提出了三种主笔和“三宁三勿”理论,使任何汉字结体的描述都十分清晰;提出了偏旁八系列理论,使所有汉字偏旁的书法特点一目了然;提出了以右偏旁为核心的练字方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行草元素和篆隶古法,剖析楷书与其他四种书体的内在联系;此外,还从微观视角,详细描述了抑左扬右、黄金分割、空灵与饱满、笔势与提按等问题,对书法的初学以及深入审美均将大有帮助。
《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利塔铭》,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书写,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清代翁方纲曾作过考证,原石共三十五行,满行三十三字。但原石亡佚,相传北宋庆历初,雍在南山佛寺曾见原碑,叹为至宝。寺中俗僧误以为石中藏宝,将石碑打为三截。后经『靖康之乱』,残石遂碎佚。《化度寺碑》原拓本传世的有两种:其一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王孟扬旧藏本,其二为清末发现的敦煌石窟藏残本。 上海博物馆藏本,又称『四欧堂本』,也是海内孤本,国家一级文物。此本经王孟扬之后,为潘祖荫所藏,潘氏将此本作为侄女的嫁妆,归入吴湖帆收藏,册首有吴湖帆绘《勘碑图》。吴湖帆曾将此碑与宋拓欧书《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合装一匣,被称为『四欧秘笈』。 敦煌残本于光绪年间,被发现于敦煌藏经
《书法与文化十讲》内容共分为十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分成了“书法滥觞与先秦人性”“书法建构与秦人价值”“书法形成与两汉人生”“书法成熟与魏晋人品”“书法交点与六朝人文”“书法出新与隋唐人情”“书法尚意与两宋人格”“书法复古与元代人伦”“书法中衰与明代人心”以及“书法纷呈与清代人道”共十讲。在内容上,从历史文化脉络入手,阐述了书法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之中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感受,阐释了古代知识分子心灵影响与书法风格的演变因素,加深了对书法时代特征的文化理解,培养大众对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的认识,引导读者将笔情墨意的艺术领悟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