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楹联三百例》为书法家沈继良以石鼓文进行楹联创作的书法作品集,分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乃至十二言联。联语多为诗词名句,丰富多彩,文书皆美,歌颂美好生活、读书之乐、艺术之趣等,以石鼓文的用笔之法,在迟疾变化中,表现出苍茫之意,线条浑厚而华滋。结体得石鼓文的气势,然更见修长,其中又可见邓石如的通达与吴让之的婀娜,字法章法上看,一字之中、一行之中,乃至一篇之中,均见其疏密安排的苦心孤诣,表现出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更体现出当代审美意识对他的影响。师法石鼓文,不管是对静稳健的风格,还是对激越张扬的个性,均有很好的补益功效。
本书体现了沃兴华先生近年来在米芾书法研究这一专题上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章:*章概述米芾其人其书,第二至四章分别为米芾书论、书风以及具体作品的专题研究,第五章则是关于米芾作品临习的经验指导。每一章相对独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则层层递进。全书展现了作者对米芾其人其书持续的、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在师法米芾的基础上,亦倾注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意识,发掘米芾其人其书在今天的价值。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简牍帛书文字中,篆、隶、楷、行、草皆备,为中国汉字文化研究以及书法的学习、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资料。今天,学习简牍帛书的人越来越多,以简帛书进行书法篆刻创作的人也日益增多。 《简牍帛书书法字典》是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之一。本字典包含字头2860余个,图片2万余件,图片下方标有出处,少数为樊中岳先生摹写件,可以为爱好书法篆刻的读者及书法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创作需求。可以说,本字典艺术性强,且少而精,非常实用。
钟明善教授所著《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本书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 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 *受欢迎连载 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本书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 意象 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用
《古代字体论稿》是启功先生多年汉字字体研究的杰作,其在1964年首次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日益重要,而这部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修订再版的。 启功先生以谦逊的治学态度,详细剖析了汉字字体的复杂演变过程,清理了种种缠杂不清的说法,提出了科学的结论。他的治学方法和独到观点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
《王铎尺牍》为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中的一本,收录了王铎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并附释文及综述文章、后人评论。我们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这更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书法艺术探索实践历程,阐述了形式构成的定义,分析了形式构成成为当代书法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并从理论上探讨形式构成的创作方法,从实践上介绍具体的创作过程。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阐述形式构成创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本书是《小篆习法举要》的增订版,主要讲解如何习小篆的知识与方法。内容包括:以深刻的理论为基础,从造字、字形意的变化入手,帮助读者首先了解篆字的特点和形成,形象生动地讲述小篆的形与意;举例讲解习篆字时的笔顺规律和特殊字的笔顺安排;为学习篆字的读者推荐并分析临习范本;列举出常用的篆字加以说明。本书知识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习书法和篆刻的读者有很大助益。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本系列丛书共包括八本:《常用字书法六体字典》《常用篆书书法字典》《常用鸟虫篆书法字典》《甲骨文书法字典》《常用金文书法字典》《简牍帛书书法字典》《常用章草书法字典》《常用汉印书法字典》。这几部字典主题鲜明,各有特色,选字起点高,艺术性强,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汉印,一般指汉代的印章。但汉印作为完整的体系,也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私印。此时期的印章制度与制作不断完善、丰富,其形制、类别及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典范。因此,以《汉印分韵》作为蓝本的《常用汉印书
本书论述了书法构成中的三个层次,即点画中的形和势,结体中的笔势和体势,章法中的时间节奏和空间造形,并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米芾、徐渭、董其昌、王铎书法作品中对笔势与体势相统一的探索和表现,以及作者本人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对时间节奏与空间造形的追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作者认为书法创作的方法就是在笔法基础上的形势变化。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是为喜好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读者编撰的一套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适用于书画家、篆刻家及书法爱好者案头使用。 金文是指商周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当代书法篆刻家多有学习、借鉴及应用。我们参照已出版的金文资料,选编了这本《常用金文书法字典》,列入 书法篆刻工具书系列 丛书之一。 本字典共收录2427字,按照笔画顺序排列,每个字头下显示对应的金文图片。因金文图片出自不同的青铜器,在书前将器名分为32组,并在书内每个图片下标注相应的器名序号,以方便读者阅读、学习和考证。可以说,本书选字起点高,法度好,艺术性强,非常实用。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 猎碣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 石鼓秦物论 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 马荐 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本书根据20世纪80年代启功先生讲解碑帖的录像资料整理而成,主要包括五章:*章,石刻与墨迹异同;第二章,刻石与拓法;第三章,汉魏南北朝碑刻;第四章,唐朝碑刻;第五章,帖与墨迹。附录为启功临碑临帖赏析。 启功先生通过对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碑刻和拓本之间的异同分析,对历代书法流派所存在的误区进行了释疑,告诉我们正确临碑临帖的方法,为研究和学习中国书法提供了一条可以遵循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理解启功先生的碑帖研究精髓,本书增加了内容补注和近百幅碑帖图片,供读者参考学习。
集字已成为一种较为便利的学习、创作书法的方式。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法集字字帖,包含100件宋诗作品。每件作品附有释文、并且各字形注明出处,打破书家限制所集而成。每篇印刷精良,*限度保持字形的原汁原味。书中所集字所成之篇,既可直接临写成完备的书法作品,也可参照解析文字和字形出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启发,可作为品质上佳的创作参考书。
作者自足于自身创作实践,分析了斗方作为受展示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新颖幅式,章法的表现性是创作的重点。具体到图式斗方,作者以先章法、次结体、*后点画的次序,以及分析和比较图式斗方与文本式斗方创作的整体/局部、开放/内敛等方法的差异,对图式斗方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探讨。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自身对于书法内容与文字内容相统一的 书文合一的图式斗方 的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