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1913 2015)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美籍曲家、书法家。幼习书法与文学,193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时期在四川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的研究,拜沈尹默为师,深入研习书法,其书法以小楷尤佳,于唐楷之中参以晋人笔意,具端庄古雅之姿。本书是张充和手书据传为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作梅花律诗50首的书法作品集,充分体现了张充和这位民国才女的书法特色,带隶意的楷书秀美而遒劲,是一部名家诗作与名家书法相得益彰的高品位典雅之作。此部书法作品集从未出版,是首次面世,手稿提供者在本书的前言后记里追忆了与张充和姐妹等人的至交情谊。本书采用宣纸印制,经折竖排,布面精装,配以函套,设计精美,大方古典,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赏玩收藏。 梅花灼灼,冷香阵阵。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梅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书为《书法自学丛帖》中篆隶上、中、下三本的套装,内容包含了自甲骨文到清代吴昌硕以来篆隶书经典作品。本次对三本进行了修订,在保留原有框架的前提下更换了质量较差图版,对文字重新审定,相比于老版本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篆隶书学习的读者,我们推出了篆隶的套装本,为读者临摹学习的范本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我国传统木刻画,远在刻版印刷术大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唐代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印在金刚经上的插画,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建树了新的丰碑。到了明代末年,一六四四年甲申,胡曰从氏所编印《十竹斋笺谱》,运用当时流行的 饾版 、 拱花 之术,曾使彩色套印木刻画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4卷。卷一有 清供 、 华石 、 博古 画诗 等72种卷二有 胜览 入林 无花 、 凤子 等77种。卷三有 孺慕 、 棣华 、 应求 闺则 等72种。卷四有 建议 寿征 、 灵瑞 、 香雪 等72种。
丛书选取历代法帖中的著名碑帖,并甄选优秀底本,以 巾箱本 册页装的形式原色精印,再现中国古代文人书箧中的雅玩之物。丛书*辑共十函,既可成为学书者日常临摹的法书范本,又可当作欣赏者闲暇把玩的艺术经典。第四函为王羲之行书五种(一函二册),包括:神龙兰亭序(明拓本);定武兰亭序(宋拓本);定武兰亭序(鼎帖本);定武兰亭序(景欧堂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本)。
井上有一(1916-1985)是20世纪下半叶日本杰出的书法艺术家,被誉为日本战后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井上有一自称“书鬼”,为书法倾其一生,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他探研着诸多超常规的创作形式, 终开拓出自成一派的书法世界。
《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奔》(2006)《新录鬼簿》(200
“砖铭书法大系”自2020年本社出版的《中国砖铭全集》近七千种中国古代砖铭中遴选千余种砖铭编辑成两函八册,上函为两汉三国砖铭,下函为两晋至宋元砖铭,集中体现砖铭时代、地域风格特征,是我们研究书法史、进行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砖铭书法大系·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合集)》是丛书的 函,即《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一)》《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二)》《两汉三国砖铭书法(三)》《两汉三国砖铭书法(四)》四本的套装。砖铭书法这个极为庞大的“族群”中两汉砖铭可谓蔚为大观。西汉、新莽时期的砖铭书法, 明显的艺术特征,在于对结构与书写的自然表达,这与后世书体成熟、书体剧烈演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过于求奇、求怪、求装饰的出发点不同,此时书法的整体面貌,在极大程度上还是体现在对法度之内自然状态的自由追求。东汉砖铭 为经
《三希堂》原名 温室 ,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
本研究从众多馆藏碑帖善本中遴选了十五种学术价值 的宋元拓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考证、图像分析、数据统计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尝试全面、系统回顾馆藏碑帖、特别是宋元拓本的的入藏过程,梳理馆藏宋元拓本收藏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其次,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了全景式的整理,从拓本的题签、版本、题端、钤印、题跋等几个构成碑帖拓本的主要学术要素入手,力争全面呈现馆藏宋元拓本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内涵。再次,为了 加准确地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学术评价,将馆藏置于 外宋元拓本收藏现状的大背景下,尽量勾勒出国博馆藏宋元拓本与其他现存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自身特色。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古代石刻拓本,既是文献也是艺术品,本图录以苏轼为主角,通过珍贵碑拓展现其生平、家世、交游和书法艺术,同时还有与之相关的两宋重要文人遗存书迹,可以使读者能通过黑白的字迹和斑驳的石纹,跨域时空,感受那个群英辈出的时代,贴近宋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体验 真实的宋韵魅力。
丛书选取历代法帖中的著名碑帖,并甄选优秀底本,以 巾箱本 册页装的形式原色精印,再现中国古代文人书箧中的雅玩之物。丛书*辑共十函,既可成为学书者日常临摹的法书范本,又可当作欣赏者闲暇把玩的艺术经典。第七函为欧阳询楷书四种(一函四册),包括:九成宫醴泉铭(龚心钊旧藏南宋拓本);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吴湖帆旧藏唐原石北宋拓本);虞恭公温彦博碑(清内府旧藏宋拓本);皇甫诞碑(笪重光旧藏明拓本)。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徐正濂先生当代 篆刻家、书法家,其印章风格取法黄牧甫、齐白石、来楚生等,刀法简明率直,其书其印皆奇崛凌厉张力十足,具有强烈独特的个人风貌,是海派艺术的代表。 《徐正濂行迹选》一书分为书法篇、篆刻篇、文字篇、岁月篇四部分,其中书法篇收录了徐正濂近年创作的篆书书法作品七十件,篆刻篇收录几十年来创作篆刻作品七十件,文字篇收录多年来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考证与哲思十余篇,全书展现了先生年届古稀在书法篆刻之路经行之足迹,集中体现了其书法篆刻艺术方面的探索与成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书首版于2001年,自2010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修订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截至今年3月,平装版第22次印刷,精装版5次印刷,加上此前几版及多个语种的海外版本,累计重印三十余次,印数逾二十万册,在书法理论类图书中创下了较高的销售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典藏版)》是 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典藏纪念版。 《书法有法》是孙晓云女士结合自己数十载书写经验对书法笔法的思考沉潜之作。书稿一大特点是文本叙述通俗易读,揭开传统书论晦涩术语之面纱,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以深入浅出的随笔体探讨了执笔法等书法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所配图片伴随作者思绪证史说“法”。书法爱好者可从中一探传统书写笔法之奥妙,大众读者亦可窥我国书画艺术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