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襄阳歌》该帖法度严谨,飘逸潇洒,笔法圆润流畅,起笔藏露结合,运笔迟速交错,转折方圆交替,收笔顿锐相间,提按轻重多变,展现了赵孟頫高超娴熟的书法技巧,大气的胸杯将《襄阳歌》书写的浑然
《醉翁亭记》宋元佑六年(一○九一)农历十一月刻于安徽滁州,欧阳修撰,苏轼正书,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有重刻(四面碑),今在滁州全椒县琅琊山。刻石原作乃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四季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 此册有张延礼(丹斧)、龚心铭、方若(药雨)、郑孝胥(苏龛)等一众名家题签或题跋。册中还钤有东坡 雪浪斋 玉印一方,此印旧经高凤翰(南阜)、陈介祺(簠斋)递藏,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归龚心钊。龚氏喜收古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初拓本《颜家庙碑》中,亦钤有龚氏收藏 真卿 二字铜印。册后有龚心钊二十一岁、二十七岁小照各一张,照片下方均有龚心钊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题记。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龚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此书 魏太尉钟繇千字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奉勅书 ,传为王羲之的墨迹。据考,亦非钟繇文,系后人伪托钟繇作。书法结构茂密谨严,行笔流丽圆劲,颇接近王羲之体。然而细察,有些字为双
《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正书。由《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两石组成,立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之下。其中《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额隶书题 大唐三藏圣教之序 ,立于唐永徽四年(六五三)十月十五日;《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二十行,行四十字,额篆书题 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立于唐永徽四年(六五三)十二月十日。此二石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所书,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是极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 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雁塔圣教序》明代拓本。经由近代大家梁启超等人收藏,有梁启超批注,钤 任公 等印。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孙过庭《书谱》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今存《书谱》,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万岁通天帖》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王氏后裔王方庆将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位家属的十通书翰进献。武则天让人用 双钩填廓法 精心临摹后,将真迹归还王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 天下第三行书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此帖是苏轼的代表作,此帖的书法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暂无内容简介。。。。。。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自书告身帖》楷书纸本,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自书告身帖》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太子少保时自书之告身。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颜真卿写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宋高宗《千字文》与《集字圣教序》相比,此作是墨迹、章法自然、行气贯通、粗细分明,行笔速度较快,多一些潇洒,而少了点蕴藉,由此可知宋高宗对王羲之书法下过一番功夫。宋高宗痴迷书法,未尝一日舍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蔡京的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意气风发,尤其是大字冠绝占今,无有出其右者。蔡京的书法在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着连带之感,笔画之间相互揖让,并不是遵循着唐人书法的均衡之感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王羲之众多作品中的一个尺牍作品,尺牍作品是王羲之信手拈来,抒写而成的,其情也摰,其意也真,虽内容大多是柴米油盐、日常起居,但各件尺牍之间的风格差异颇大,令人叹为观止,得见其神釆焕发,自然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赵孟頫《与巨源绝交书》为延祐六年(一三九),正其六十六岁去世前三年所书,通卷字势,一气贯注,精劲圆润,一点一画,沉着精到,如刻入缣素一般,正其年高手硬之时也,且其书笔法严谨,体势茂
本丛书主要收录了春秋战国到魏晋时期艺术价值较高且较有代表性的简牍。图书的编排从书法艺术的视角,对先秦到东汉时期的简牍书迹按时代划分为楚简、秦简、西汉简和东汉简数种进行展示。本册主要收录了东汉时期的简牍作品,并配有释文,便于阅读临习。
《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 《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 天下十大行书 排第十,《土母帖》行书,少数字用草法,用笔中锋,行笔沉著稳重,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作品中,字的结构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