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1913 2015)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美籍曲家、书法家。幼习书法与文学,193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时期在四川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的研究,拜沈尹默为师,深入研习书法,其书法以小楷尤佳,于唐楷之中参以晋人笔意,具端庄古雅之姿。本书是张充和手书据传为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作梅花律诗50首的书法作品集,充分体现了张充和这位民国才女的书法特色,带隶意的楷书秀美而遒劲,是一部名家诗作与名家书法相得益彰的高品位典雅之作。此部书法作品集从未出版,是首次面世,手稿提供者在本书的前言后记里追忆了与张充和姐妹等人的至交情谊。本书采用宣纸印制,经折竖排,布面精装,配以函套,设计精美,大方古典,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赏玩收藏。 梅花灼灼,冷香阵阵。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梅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书为《书法自学丛帖》中篆隶上、中、下三本的套装,内容包含了自甲骨文到清代吴昌硕以来篆隶书经典作品。本次对三本进行了修订,在保留原有框架的前提下更换了质量较差图版,对文字重新审定,相比于老版本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篆隶书学习的读者,我们推出了篆隶的套装本,为读者临摹学习的范本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我国传统木刻画,远在刻版印刷术大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唐代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印在金刚经上的插画,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建树了新的丰碑。到了明代末年,一六四四年甲申,胡曰从氏所编印《十竹斋笺谱》,运用当时流行的 饾版 、 拱花 之术,曾使彩色套印木刻画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4卷。卷一有 清供 、 华石 、 博古 画诗 等72种卷二有 胜览 入林 无花 、 凤子 等77种。卷三有 孺慕 、 棣华 、 应求 闺则 等72种。卷四有 建议 寿征 、 灵瑞 、 香雪 等72种。
丛书选取历代法帖中的著名碑帖,并甄选优秀底本,以 巾箱本 册页装的形式原色精印,再现中国古代文人书箧中的雅玩之物。丛书*辑共十函,既可成为学书者日常临摹的法书范本,又可当作欣赏者闲暇把玩的艺术经典。第四函为王羲之行书五种(一函二册),包括:神龙兰亭序(明拓本);定武兰亭序(宋拓本);定武兰亭序(鼎帖本);定武兰亭序(景欧堂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本)。
《三希堂》原名 温室 ,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
本研究从众多馆藏碑帖善本中遴选了十五种学术价值 的宋元拓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考证、图像分析、数据统计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尝试全面、系统回顾馆藏碑帖、特别是宋元拓本的的入藏过程,梳理馆藏宋元拓本收藏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其次,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了全景式的整理,从拓本的题签、版本、题端、钤印、题跋等几个构成碑帖拓本的主要学术要素入手,力争全面呈现馆藏宋元拓本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内涵。再次,为了 加准确地对馆藏宋元拓本进行学术评价,将馆藏置于 外宋元拓本收藏现状的大背景下,尽量勾勒出国博馆藏宋元拓本与其他现存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自身特色。
丛书选取历代法帖中的著名碑帖,并甄选优秀底本,以 巾箱本 册页装的形式原色精印,再现中国古代文人书箧中的雅玩之物。丛书*辑共十函,既可成为学书者日常临摹的法书范本,又可当作欣赏者闲暇把玩的艺术经典。第七函为欧阳询楷书四种(一函四册),包括:九成宫醴泉铭(龚心钊旧藏南宋拓本);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吴湖帆旧藏唐原石北宋拓本);虞恭公温彦博碑(清内府旧藏宋拓本);皇甫诞碑(笪重光旧藏明拓本)。
本套装包括“草书经典欣赏与临写系列”共五本书:《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欣赏与临写》;《王铎草书〈唐诗九首>欣赏与临写》;《***草书〈古诗十首>欣赏与临写》;《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欣赏与临写》;《怀素草书〈自叙帖>欣赏与临写》。 丛书讲述了草书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介绍了张旭、怀素、王铎、黄庭坚、***这五位*有代表性的草书家的生平和草书风格,分析了其各自草书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运用“三米格草书经典临写方法”,详细解析并示范临写,为广大书法爱好提供了系统、专业的草书经典学习资料。 丛书可以帮助书法爱好者加强书法知识、提高书写技巧,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书法史和代表书家的普及读物。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上海博物馆是庋藏历代善本碑帖的重镇,本丛刊为首次全面公开上海博物馆的碑帖珍藏,从中甄选出独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孤本、稀见珍本。丛刊以册页函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现法帖的艺术价值与典藏价值。除完整呈现包括题跋、印鉴在内的全貌外,另附别册由专家详尽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释读碑帖原文和观款题跋,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 本书为丛刊辑,包含《衡方碑》《晋唐四楷帖》《董美人墓志》《皇甫诞碑》《佛遗教经》五种。《衡方碑》为上海博物馆藏清初拓本,较之孙星衍、沈树镛递藏的明拓本,此本拓工更精,存字亦较多,且曾经黄易、何绍基、李瑞清等碑学大家递藏,足见其珍贵之处。《晋唐四楷帖》曾经翁方纲、杨继振、汤贻汾、邵松年等人递藏,包括《黄庭经》残字、《护命经》残字及《洛神十三行》
《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传为王羲之所书,其祖本已无可考,陈元靓《事林广纪》记载的北宋署名 采真子 的本子,是作者就当时流行的 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 的底本加以修订而成 一百韵 的,但其书已不传。元刻《草书百韵诀》是现存较早的刻本,共计七十六韵七百六十字。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十二年(1584)曾将三种有关草诀的本子汇刻,分别名《草诀百韵歌》(共一百零六韵一千零六十字)、《后韵草诀歌》(共三十七韵三百七十字)、《草诀续韵歌》(共四十二韵四百二十字),且亲自写序、跋。其后明万历二十年(1592),范文连奎馆上石,称为《集古草诀》,万历四十一年(1613)韩道亨书写墨迹本,名亦称《草诀百韵歌》。这些传本皆浅白易晓,读之亦琅琅上口,易于记忆。 本书将历代《草诀歌》汇编一册,更有现
《十七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王羲之虽然父亲早逝,寄养在伯父王导家中,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小的时候不善言辞,长大成人后却善于思辨,并以骨鲠著称。
在从传统医疗模式向精准医疗转变的过程中,精准诊断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为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客观、准确的依据;分子病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医学中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它在分子层面上为精准病理诊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是精准诊断的前提和基础,并与之相辅相成。分子病理与精准诊断的发展,已成为临床病理的核心与最受瞩目的领域,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必将展现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 本书首先介绍分子病理学的内容、作用、在精准隹医学中的地位,以及精准医学的目标、核心任务和实现途径,并从分子病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病理样本采集与处理、常用分子病理学技术、病理细胞和组织的生物标志物、数字病理与分子病理大数据五个方面介绍分子病理学的
《中国古代碑志法书范本精选》系从古代石刻书法艺术中精选出来的具有个性鲜明、风格突出、艺术性强的作品,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将称为“黑老虎”的拓片中的黑底白字,翻制成人们容易接受的、具有书写效果的墨迹作品,使学习者更容易亲近碑帖,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碑志法书范本精选》本套碑志法书范本精选主要有碑、墓志及造像题记等,丛书先选10种,有汉碑、晋碑、墓志、题记等,书体有隶书、篆书、楷书等。可供不同书体爱好者学习。本套图书与其他碑帖不同的是,非将碑帖高清复印,而是将法帖处理成墨迹效果后高清印制,也许此为卖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