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 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五),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白氏草堂记》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时所书,是其篆书代表作。该作气势恢宏,跌宕奇特,气息雍容大度,自然而不失雅致。结体俊美严谨,收放自如。用笔恣肆苍涩,圆浑凝重。朴厚沉雄,风神直追秦汉。此屏高约二百厘米,现藏日本。
《元桢墓志铭/碑帖精品集》精选魏碑中的精品《元桢墓志铭》,其图片清晰,书写流畅,风格特色鲜明,具备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修养。该书适合读者临摹与欣赏,是一本实用的书法学习工具书。
《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系列丛书遴选历代书家的名帖、名碑,重点对笔法、结构和章法进行层层剖析,使其精华所在一目了然。同时,内容兼顾临摹、创作和集字训练,并配有部分原碑原帖,手把手教会您灵活运用。
《史晨碑》两面刻,碑通高270.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17行,行36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35字,新拓恢复原貌36字,字径3.5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14行,行36至35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为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史晨碑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翁志飞实临解析颜勤礼碑》将请著名书法家翁志飞老师对此碑帖进行临摹示范。《翁志飞实临解析颜勤礼碑》,深入讲解颜体楷书的发展源流、《颜勤礼碑》的风格特色,更从执笔方法、临摹笔法、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引导书法学习者临习此一碑帖,为书法爱好者笔法入门、书艺进阶之选。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掘地时偶然发现,先置于束平州(今山东束平县)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至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一九六五年再迁至泰安岱庙,现已加上玻璃罩保护。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张迁碑》刻于束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八六)二月,是张迁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刻立的去思碑。碑高二百九十三厘米,宽一百〇七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碑阳为颂文,隶书,记张迁家世、功绩,十五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碑阴隶书,记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官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两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此碑未署撰文、书丹者的姓
《史晨碑》两面刻,碑通高270.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17行,行36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35字,新拓恢复原貌36字,字径3.5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14行,行36至35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为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史晨碑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
《集王圣教序》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很多书法作者学习行书的入门字帖,足以令后学受用不尽。本书由郑州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健中先生实临《集王圣教序》,并跋有作者多年临摹的深刻感悟。 在编排上,采用宋拓、临作对比的方式,可以让初学者体会作者是如何临摹古人的,给初学者一种学习的桥梁,从而借助于这种临摹,为迈入经典之门做一铺垫。 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具有的学习和收藏价值。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掘地时偶然发现,先置于束平州(今山东束平县)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至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一九六五年再迁至泰安岱庙,现已加上玻璃罩保护。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张迁碑》刻于束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八六)二月,是张迁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刻立的去思碑。碑高二百九十三厘米,宽一百〇七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碑阳为颂文,隶书,记张迁家世、功绩,十五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碑阴隶书,记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官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两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此碑未署撰文、书丹者的姓
《史晨碑》两面刻,碑通高270.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17行,行36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35字,新拓恢复原貌36字,字径3.5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14行,行36至35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为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史晨碑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
《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编者1986年生,文史及艺术爱好者,编辑出版书法字帖数种。 《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精选了传统书法作品经典《孝女曹娥碑》碑帖及临写墨迹,共计五种,对于书法学习颇有裨益。
王蘧常(一九○○——一九八九》,嘉兴人,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欣欣老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精通文史哲,着作宏丰,着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秦史》等。 王蘧常诸体皆通,尤其擅长章草。受恩师沈曾植影响,专攻章草,取法独特,不仅师法魏晋以来的章草名帖如《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等,还从汉简、砖文、瓦当文、陶文等吸取营养,以此来丰富章草的造型。王蘧常坚持以篆书写日记,并以篆书笔法写章草,点画苍茫迟涩,盘旋纠结,圆起圆收,波磔不显,沉着厚重而不失飞扬,结字古雅,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面貌。日本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画家谢稚柳说:“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 与魏晋以後的章草相比,“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