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名品,历代学者对其多有临习,《隶书张迁碑三种》收录《张迁碑》拓本一种以及何绍基、邓散木临本两种。将其排比条陈。以使读者读帖和临习。作者叶子卿 ,1986年生,文史及艺术爱好者,编辑出版书法字帖数种。
《九成宫醴泉铭》,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立碑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碑石在陕西省麟游县,共二十四行,满行五十字。九成宫本为隋代的仁寿宫,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将其加以修缮,并更名为“九成宫”。“九成”意即九重,极言其高峻。宫内本来没有水源,贞观六年夏天,李世民来九成宫避暑,发现了泉水。此泉甘甜如美酒,故称为“醴泉”。醴泉被时人视为上天所赐的吉祥之物,是当朝皇帝美好德行的瑞应。魏征所撰碑文便以醴泉为缘由,歌颂李世民的武功文德,文中亦表达了希望李世民以隋为戒、居高思危的谏诤之意。碑中字形挺拔方峻,左敛右放,端严中寓险絶。欧阳询于七十六岁时奉敕书丹,正值人书俱老之时,且用笔一丝不苟,故成就此件旷世杰作。传世拓本众多,宋拓本便有十余种。在诸多拓本之中,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明代驸马
由刘元飞教授主编的《历代书法大家系列》丛书,包括董其昌、伊秉绶、八大山人、何绍基、赵之谦、金农、吴昌硕、于右任、徐悲鸿、齐白石、王铎诸书家共十一册,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丛书在内容选择和编辑方面,所选作品注意体现该书家风格脉络形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其次是所选作品有一部分就是该书家谈艺论书的语录、诗词或书信,这对学书者来说,可以直接把握该书家或审美或教法或艺事交游等诸方面的一手资料。在装订方面也充分考虑了临写的实用性,采用套盒装散页式,既保证了不同形式作品的完整性,又方便了临写时的使用。印刷设计方面,体现了当今出版印刷的优选水平。综上所述,此套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学书者提供一份较难得的艺术大餐。
此书是专门为零基础的书法初学者量身定制的,书中收录的拓本均为经过遴选的存世善本,有《汉礼器碑》《汉曹全碑》《汉张迁碑》《北魏张猛龙碑》《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张黑女墓志铭》《唐颜勤礼碑》七种碑帖,这七种碑帖的原作年代自东汉至盛唐,跨度达六七百年,期间有汉隶、魏碑和唐楷三种典型的书体,是中国书法不断走向辉煌的记录,而这七种碑帖,也堪称三种典型书体的经典作品。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途径,每一位初学者都不例外。丛书的每一种开篇叙述了碑帖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介绍了碑帖的来历、艺术性、重要性、基本笔画和结构布局。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字帖图书分为两种:原碑拓本和书法教程,原碑拓本大多为宋或明清拓本,因原碑多有残缺剥泐,很多字已经无法看清,且石碑文字均是匠工对照书写的墨迹凿刻其上,因
五十岁后,高二适主攻章草,广收历代《急就章》传本,考校本,及古残简碑贴字节,排比正章、审核异同,撰写《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历时十载,1964年校补定稿,1982年出版,使坠失一千六百余年的章草免遭烟灭。高二适以考证《急就章》文字的草法及释正作为引子,旁征博引古今各种草书及篆隶资料,阐明章草以及今草每个字该如何写,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写法之间的细微差异之处。
赵构(一一〇七—一一八七年),字德基,即宋高宗,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十二月封康王,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即帝位,在位三十五年。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誌》,传世墨跡有《草书洛神赋》《赐岳飞批答卷》《徽宗文集序》《真草稽康养生论卷》等。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赵构《赐岳飞批答卷》存世有两件,均后署「付岳飞」字,上钤九叠印「御前之宝」,下高宗御押一。其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行书,纵36.7厘米,横61.5厘米,据内容推断,约书于绍兴七年(一一三七)至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之间,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其二为台北兰千山馆藏本,行书,纵33.7厘米,横72.2厘米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年),秦始皇巡游天下,登峄山(今山东邹县),命丞相李斯立石纪功。《史记》未录其文。李斯(?—前二○八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因提出统一文字、推广小篆,秦时重要小篆作品都归于其名下,秦小篆也因此被称作“斯篆”。唐张怀瓘《书断》称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峄山碑》原立于山东邹县峄山,传为后魏太武帝拓跋焘使人推倒,唐开元前已佚。北宋淳化四年(九九三)八月十五日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碑阴左旁刻邓文宝楷书跋五行,今存西安碑林。后据长安本翻刻者众多。 此碑传世早拓本为明拓本。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拓整幅本,碑阳、碑阴合裱为一纸。顾千里、瞿镛递藏,
《皇甫君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碑额有篆书“隋柱国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碑文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碑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皇甫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隋时曾为尚书右丞、尚书左丞,拜并州总管司马。隋炀帝时,汉王杨谅作乱,皇甫诞力拒之,后遇害。封弘义公,谥号曰明。此碑为其子皇甫无逸追立。皇甫无逸在隋时官至刑部侍郎,入唐后历官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民部尚书、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封滑国公。碑文未记立碑年月,据考当立于唐贞观十年之后。欧阳询书此碑,晚于《九成宫醴泉铭》,而与《虞恭公温彦博碑》在书写时间与风格上皆比较相近。欧体楷书以险絶有名,而此碑堪称欧阳询诸碑中之很险絶者,正如王世贞所云:“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是伊家兰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宗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近距离临摹碑帖丛刊》收褚遂良书写的《大字阴符经》,传世《阴符经》共有三种,即草书、小楷和大楷。此为大楷,墨迹本,共96行,计461字,其书字笔画瘦劲,但结体宽博,尚保留隶书的笔意。笔力劲健,形态多姿,风流倜傥,沉着而畅展。
《皇象 索靖 /中华历代传世碑帖集萃》收录皇象、索靖章草作品共三篇。皇象,三国时期吴国人,其章草妙入神品,自他形成 “相众而形一”的书风。《急就章》是古代的识字课本,以皇象写本早。索靖(239—303),出身于西晋世家,其章草书自名“银钩虿尾”,不仅善书,且著作颇丰。
《唐樊兴碑/碑帖法书藏真》撰文及书者姓名不详,唐永徽元年(650)七月立。额篆阳刻“唐故大樊将军之碑”。碑原在陕西三原县献陵,清道光八年(1828)周贞木访得移置学署,现存三原县城土产公司门市部。樊兴,字积庆,安陆人,为唐开国功臣,官至左监门大将军。永徽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卒后,陪葬献陵。碑文楷书,如同新刻,书法甚似褚遂良,为唐初佳刻。褚体流行于初唐,《樊兴碑》信息量大,字数多,临习褚遂良可以为参考、值得临摹研究。
徐林义、王玉池编著的《石门颂/名碑名帖接近大观/大家书院系列》将汉隶名碑《石门颂碑》拓字适当放大,有的根据实际情况适度修复;对原碑中靠前漫漶而难以辨识的字,则进行严谨的组拼,追求一笔一画的原汁原味;使碑拓字完接近全、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以利于初学者临习并尽快入帖。此外,书中还编排有书家介绍、作品评述、技法解析、简繁同步释文、从临摹到创作、文本阅读理解等内容,以全面提高读者的书法文化素质。
本书为“碑帖法书藏真”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人又称其为“薛少保”,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初唐家”。《信行禅师碑》,又名《隋大善知识信行禅师兴教之碑》。越王李贞撰,薛稷书,碑文内容记述隋代名臣信行禅师之兴佛教事迹。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上乘褚遂良之遗绪,下开宋徽宗瘦金书之先河。此碑为薛稷的代表作,而且薛氏书迹传世极少,更可见此碑之价值。
为了不谬分毫地再现甲骨文拓版原貌,《甲骨文合集名版精摹》作者着重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回归甲骨”,学习掌握并正确运用甲骨文知识,为摹写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精选所要摹写的甲骨原版拓片。本次摹写,骨版选取原则,一要选取骨版;二要求骨版文字内容丰富,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三骨版字迹的契刻特征要鲜明,注重典型性,兼顾多样性,注重契刻线质及篇章布局的书法美学价值;四是骨版外形要美观自然,契刻形态要典型丰富。以《甲骨文合集》安阳殷墟甲骨文拓版为选取对象,拓版清晰,释文准确。 三是采用科学适用的摹写技法。本人长期从事书法创作,特别钟爱甲骨文书法,有着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中华碑帖精粹》定位于书法爱好者、初学者临习、鉴赏之用。1. 16开,特种纸,彩色印刷。碑帖主流产品形制,适于广大读者使用。2.汇集名碑名帖,选用精良底本。3.呈现作品包括序跋在内的完整样貌。4.精心校勘释文,便于读者“读碑”“读帖”。 21.乙瑛碑 22.张迁碑 23.锺繇小楷 24.王羲之传本墨迹 25.王羲之十七帖 26.王羲之王献之小楷 27.王羲之兰亭序四种 28.王献之尺牍 29.欧阳询皇甫诞碑 30.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31.颜真卿行书三稿 32.宋徽宗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 33.赵孟頫三门记?妙严寺记 34.赵孟頫临圣教序 35.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36.赵孟頫尺牍 37.赵孟頫吴兴赋?闲居赋 38.文徵明小楷(一) 39.邓石如篆书心经 40.邓石如篆书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