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楷书共28行,行54字。藏西安碑林。 《中国古代法书选:柳公权玄秘塔碑》是《中国古代法书选》系列之一。
《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稿》内容简介:颜真卿(七○八-七八四-七○九-七八五) 唐代书家。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平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少孤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晚以篆意融入真书,字有金石气,独辟蹊径,一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积习,.雄健豪放,后世书家多以为可与羲、献旧体抗衡。是继二王书法后的又一高峰。《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与郭仆射书》。唐广德二年(七六四)十一月,颜真卿与郭仆射之书稿。行草书。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真迹北宋时在长安安师文家,曾摹刻上石,即关中本。原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摹刻并妙,仅下真迹一等。其书与晋王羲之《兰亭序》有双璧之誉。宋苏轼于安氏处见真迹:一此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字相连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因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10月,墓志共20行,每行20字。原石久佚,撰文、书写者均无从考查。清道光年间,何绍基藏剪裱旧拓孤本,视如瑰宝,爱不释手。 《张黑女墓志》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 ,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好评。 此墓志书刻俱佳,脱胎于北魏初期的粗犷雄强书风,而趋于后期的典雅秀美,其特点是峻利、疏朗、静密、规整,富于变化。何绍基赞日“化篆分入楷,遂尔无臻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 石云端编著的《张黑女墓志实用技法与练习》通过
《虞恭公碑》为唐岑文本撰,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立。为欧阳询有明确纪年碑刻中的 晚作品。原碑在宋代已残。有北宋及之后传世拓本数种。“历代碑帖法书选”所采用的底本“高”“室”二字未损宋拓残字本(为故宫现藏两本中的一本),残字俱已删去且缺字多,无法通读。但拓工颇精,笔画丰满,适宜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龙藏寺碑》,楷书,无撰书人姓名,开皇六年(586年)刻,碑在河北省正定县。此碑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方整有致,已是成熟的楷书形象。此碑集北碑之众长,是开初唐一代书风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梯。本书修订版据上传世善本即莫友芝旧藏本影印制版,添加释文和修订说明。
本书收录赵孟颊书《归去来辞》长卷二种。其一无书款,据书风推断约书于大德七年(一三〇三)至皇庆二年(一三一三)之间,纵二十八点一厘米,横三百二十九点二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卷结字颀长,行草间用,生动变化,有轻裘缓带之风,字与字之间多牵丝相连,起伏连贯,纯熟之极。其二书于大德元年(一二九七),纵四十六点七厘米,横四百五十三点五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卷用笔圆润,牵丝转折自然流畅,骨肉匀停,轻灵婉转,已具二王风范。后有启功题跋;“松雪中年字多寓方于圆,仪态洒然,奇处尤在锋芒转折,无毫发渗漏。” 赵孟頫一生钟情于图绘陶渊明之高节逸事,其笔下的《归去来辞》,与陶渊明文辞意境浑然一体,交相映发,成为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杰作。
米芾的《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灵动,收放自如,欹正相生;字形韵致优美,风姿绰约,神采奕奕;用笔八面出锋,挥洒不羁,跌宕起伏,刚柔相济,藏锋露锋恰到好处,收放于含蓄与潇洒之间;提按分明,有时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有时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牵丝劲挺;章法上,书写中的紧凑与间歇中的空白形成强烈对比,粗笔画与细线条交互出现,笔画中的流利与涩滞相生相济,动态与静意 结合,形成了其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超凡脱俗的意境。 本书从行书的艺术特性出发,对《蜀素帖》从用笔方法、结构体势、章法布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此帖的临摹、创作、提高、拓展提出了切合实际而又忠肯可行的建议,既适合初学行书的朋友们入手学习,也适合具有一定行书基础朋友们的拓展学习。
邵泳中编著刘洪霞主编的《米芾方圆庵记实用技法与练习/硬笔临经典碑帖》精选适合硬笔临习的古代名碑名帖,通过剪切原帖的一个个单字,分解为笔画部分、偏旁部分、结体部分、实临部分和创作部分,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每组字都配有相应的技法讲解,再辅以作者硬笔示范,通过临摹、描红到独立书写,带领读者在深入理解古碑帖的基础上进行硬笔的临习与创作。
《百字过关 颜勤礼碑》是 *书法入门系列丛书 中的一本。作者从颜真卿的楷书《颜勤礼碑》中选出一百个典型字,并对这一百个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类型进行了详尽讲解。书后还附有在《颜勤礼碑》中所选百字的临习示范。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馀姚(今浙江馀姚)人,是唐代 书法家。他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五五八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六三八年)。隋大业时授秘书郎,唐初为弘文馆学士,后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他的书法从师隋释智永,丰趣秀逸,深为后人所宗。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书,原碑立于贞观初年,楷书三十五行,每行六十四字,额题篆书『孔子庙堂碑』阴文六字。宋黄庭坚诗评:『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据杨宾《大瓢偶笔》记载:『庙堂碑刻于贞观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由此可见原刻拓本在北宋时已不多见,目前所存 早拓本仅知有清人李宗瀚所藏,称为『临川四宝』之一,原拓本流入日本。此碑重摹本有数种,主要有陕西西安本和山东城武本,李氏所藏唐拓本,亦处处可见摹刻移补之字。 此册据旧印李宗瀚
《张黑女墓志》原名《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 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出土地无可考,此志原石已亡佚,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剪裱孤本。 华夏万卷编的《张黑女墓志》为彩色印刷,极大程度地还原了原帖,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书法培训班、书法专业院校学生选用。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405)。现存曲靖市 中学“爨碑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爨宝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现编入“中国历代碑帖丛刊”。《爨宝子碑》是书体由隶书向楷书演进阶段的产物,其书风古拙雄浑,具有很高的书法临摹和欣赏价值。
《百字过关 圣教序》是 *书法入门系列丛书 中的一本。作者从集王羲之字的楷书《圣教序》中选出一百个典型字,并对这一百个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类型进行了详尽讲解。书后还附有在《圣教序》中所选百字的临习示范。
在临习碑帖一段时间后,对碑帖中字的点画、结构、章法等有了一定了解,可尝试进行集字创作。 本册以《柳公权神策军碑》碑文为底本,选取出单字,以成语、俗语、对联、唐诗、宋词等主要内容,集成书法作品。作品形式依据内容,作斗方、扇面、楹联、中堂、横幅等等。每件集字作品有作品整体效果图,含正文、落款与印章。后附单字放大、米字格上的效果,有助于读者 行单字练习,再根据整体图完成通篇集字作品。集字作品依据字数(由少至多)、形制(由简至繁)排列。白底黑字。原碑文中没有的单字,采取部首拼凑的方式,并由书法专业人士进行微调,以尽可能体现原碑的风格、符合《柳公权神策军碑》的书写规律为原则处理。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简称《嵩高灵庙碑》,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碑石在河南省登封县,碑文记魏太武帝时道士寇谦之奏请 造嵩岳新庙的事。 碑额篆书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碑阳二十三行,行五十字,碑阴七行,碑文中间剥泐较多,字迹模糊。传世旧拓,以 行“太极剖判”的“剖”字不损本为佳。书体跌宕峻逸,古拙而多奇趣。保留了魏晋以来隶书风格,隶法森然,波磔犹存,但结构自由,无拘无束,又含有楷书特点,是隶书向楷书转化过程中的典型作品,故为世人所重。 本次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百字过关 兰亭序》是 *书法入门系列丛书 中的一本。作者从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中选出一百个典型字,并对这一百个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类型进行了详尽讲解。书后还附有在《兰亭序》中所选百字的临习示范。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405)。现存曲靖市 中学“爨碑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爨宝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现编入“中国历代碑帖丛刊”。《爨宝子碑》是书体由隶书向楷书演进阶段的产物,其书风古拙雄浑,具有很高的书法临摹和欣赏价值。
《洛神赋》,魏曹植所撰,东晋王献之尝以小楷书,赵孟頫深入临习之。尝自题曰:『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本书所选为延祐六年(1319)赵孟頫65岁时以小楷所书的《洛神赋》。此帖灵动柔美、婀娜多姿,字里行间似见洛神之美。 《汲黯传》出自司马迁《史记》,此书法作品为纸本册页,共10页,每页12行,行字数16-18不等(标题除外),凡119行,计1946字,第6页的12行,计197字,为文徵明补书。落款『延祐七年九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钞此传于松雪斋,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是年赵孟頫66岁。此帖爽健方俊、清丽妍美,与赵孟頫其余小楷风格有所不同,自然也引来了学界对于该帖真伪之争。尽管如此,这也并不影响该帖的典范价值。
《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铭》成于天宝八年(749年)。按颜真卿的生卒年限推算,颜真卿四十一岁,刚进入壮年时期,其书法艺术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如果说《夫子庙堂记残碑》和《多宝塔碑》(752年)是过去发现的颜氏早期的书法作品,那么,这方墓志它的创作时间比《多宝塔碑》还要早三年。它和《多宝塔碑》前后相承,风格基本一致,由于出土较晚保持了颜氏早期楷书的原风原貌。是研究颜真卿早期书法的珍贵资料。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崔铉撰文,柳公权书。碑文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其将领来降等事,由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书写。因原碑藏于禁宫,故捶拓较少,且原石早已毁灭,世仅存北宋所拓孤本。上册 早归属南宋权相贾似道,后经多人之手,20世纪中叶流于香港,今藏北京 图书馆。 本书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的《柳公权神策军碑》。
黄庭坚(一〇四五—一一〇五),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 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在诗歌上与苏轼并称“苏黄”,在书法上 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之地。《松风阁》是黄庭坚与朋友同游鄂城樊山之时,在松林间一座亭阁留宿,夜间听松涛有感而所成。通过歌咏当时所见之景,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很多的行书精品,其中负盛名者当推其晚年作品《松风阁诗卷》。其为墨迹纸本,纵三十二点八厘米,横二百一十九点二厘米,全文共计二十九行,一百五十三字,现藏 博物院。 此诗卷大气磅礴,点画厚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