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 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庐、石尊者等。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氏工篆书,于石鼓文用力*深,其临写的石鼓文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自出新意,被誉为 石鼓篆书*人 。 石鼓文*著名的拓本为明代安国所藏的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三种北宋拓本,三者以先锋本*古,以中权本存字*多。现以先锋本与吴昌硕七十二岁时为挚友王一亭精临的石鼓文墨迹对照出版。其中,先锋本所缺之字以中权本补充,吴氏未临之字以宋拓本复原后替代。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胆巴碑》,墨迹纸本,楷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卷为赵孟頫在延三年(一三一六)六十三岁时奉元仁宗敕命撰文并书写的碑文稿本,记述了元朝帝师胆巴的功德事迹。字体秀美,法度严谨,规整庄重,神采焕发,*能体现 赵体 的风格特点。该卷师法李邕,将行书意态用于楷书,取其疏朗,去其轻佻,笔致顾盼,遒美劲拔。论者以为 古劲绝伦,品属* ,是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
《曹全碑》刻工精良,虽不免风损,字形轮廓及笔画起讫仍很清晰,原貌可鉴。横密纵疏,字距大于行距,透露出楷承隶变的信息。
日本春敬记念书道文库藏有一卷墨迹,卷后题款: 庚寅冬月,录旧作七律四十首,为子陶弟览。时在龟龙馆,漏下三鼓。兄铎。 此卷前钤 鉏经堂印 和 段晴川印 朱印两方。卷后钤 春湖珍赏 鉏经堂书画印 段氏春湖珍藏之印 等。由此观之,此作曾经清末著名书画鉴赏家段春湖收藏。此外,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王铎草书《秋日西山上等六首》手卷,亦曾为段春湖珍藏。本世纪初,日本书艺文化新社将春敬记念书道文库藏的这一墨迹印出,书名为《王绎行草七律自诗书卷》。从题款悉知,此作系王绎五十九岁冬月,为其弟王鑨精心书录自作七律四十首。从收藏印鉴上可知,此作曾经段春湖、顾希曾收藏,可谓流传有绪。这件墨迹,诚可谓王铎晚年的精品佳作。鉴于这件佳作鲜为人知,编者将将其放大、原大一并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是汉隶*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具有宗庙之美,秀美丰润。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名家墨宝选粹临帖放大本 将其书法内容整理放大,使字形、结构清晰明了,更加适应书法爱好者学习需求。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经典。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黄庭经》书迹流传有绪,然真迹早已不存,传世的有摹本、临本和刻本。本书所刊二种,其一为赵孟頫旧藏宋拓本,该拓镌刻精良,笔势可寻。其二为唐临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后世多以《黄庭经》为小楷临习范本,历代评价极高。
《高福墓志》刻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乾隆年间在陕西长安出土。季良撰,孙翌行书,27行,行27字。长74厘米,宽75厘米。书法为唐代名品。此本为嘉道间拓本,民国碑帖名家吴元起旧藏。《思恒律师塔铭》全称《唐大荐福寺故大德思恒律师志文并序》,陕西咸宁出土。常无名文。今《全唐书》仅存《唐思恒律师志铭》一文。此本曾归民国收藏家周庆云、戚叔玉旧藏,康乾佳拓。
米芾,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外史等。因家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曾官为礼部员外郎,又被称为米南宫。米芾好收藏,精鉴赏,书画俱绝。其书取法广泛,熔铸古今,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以行草书*为人称道。《苕溪诗卷》,纸本,行书。纵三○ 三米,横一八九 五米。三五行,三九四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诗卷为米芾三十八岁时应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林希之邀,往游苕溪时呈诸友的诗作。全卷以侧锋取势,字势欹侧,意态潇洒沉着,是米芾行书代表作。
司马景和妻墓志,全程《魏代扬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子司马景和妻墓志铭》,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刻,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河南孟县葛村出土。点画带有隶书意味,此本用晚清拓本。《高湛墓志》,东魏元象二年(539年)十月刻,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石。楷书25行,行27字。书法秀劲温雅,字形方扁,运笔雅正含蓄。与北魏《高庆碑》《高贞碑》合称 德州三高 。此本 遐流 不损,是出土不久后嘉道间拓本。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艺术目前的一代宗师,书画印三绝,而《石鼓文》是其所有艺术的根基。《石鼓文》又称《猎碣》,介乎大篆、小篆之间,是“千古篆法之祖”。吴昌硕在《石鼓文》上倾尽毕生心力,他说:“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沙孟海这样概括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临习和创新:“先生四五十岁所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以后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六十岁以后,吴昌硕熔冶钟鼎、陶器、刻石等文字体势,遗形取神,风骨勃郁,终于自成宗派,独树一帜。《临石鼓文四条屏》是吴昌硕七十五岁时所书,用笔圆劲饱满,线条厚重而不滞浊,沉雄古朴,大气磅礴,是
《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名士岑勋(即李白《将进酒》中的岑夫子,岑参从弟,张旭弟子)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合力而成,为楷书中的精品。《多宝塔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佛塔原委及修建的经过。这一年,颜真卿的书碑作品渐多,已经享有盛誉。这一时期,其笔力端庄、沉稳雄毅, 点画皆有筋骨 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脱初唐之轨迹,渐成一家。在颜真卿留下的诸多碑文中,《多宝塔碑》存字较多,碑版精良,后世学习颜体者,多愿从此碑入手,入其堂奥。民间流传拓本也很多,本版为明代拓本,藏于日本。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宫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弘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说: 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 ,陶弘景表示赞同,曰: 《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 那么,梁朝内府的藏本,也是摹本而非真迹。 尽管如此,陈、隋之际释智永却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据他说: 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后,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董其昌书《金沙帖》,此作纸本,纵二十三点五厘米,横三百一十厘米,其中有两段董其昌小楷珍迹,为《乐志论》和《洛神赋》、《自叙帖》等杂书。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董其昌小楷《月赋》。从卷后自题中可知,此作是明万历二十九年写给其子祖常的,书家时年四十有七,正当盛年。这卷传世精品佳作为纸本,高二十八厘米,横一百一十四点七厘米。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董其昌《临古卷》,其中有一段小楷《温泉赋》《竹扇赋》,其规格高十九厘米,横四十七厘米。这段二十四行、计二百五十三字的珍迹,书于明万历二十六年。编者谨将上述小楷珍迹推出,供读者鉴赏。
《争座位帖》,亦称《座位帖》《与郭仆射书》,唐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原迹已佚,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摹勒刻石,刻石现存西安碑林。与《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合称为 颜书三稿 。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此本 冠 未连, 振 已损,为乾隆左右白纸精拓,清人叶敬旧藏。
本书是清代黄自元(1837-1916年)在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欧阳询间架结构《三十六法》和清代楷书大师邵瑛著作《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汉字结构组合规律,归纳出的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的方法总结。本书是一本较为完整、实用的法帖,对后世学书者影响巨大,适于初学书者临习和参考、欣赏。
王福庵,近代篆书大家,隶书也写得不错,精篆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