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赖古堂印谱》。辑者:周亮工,于清 康熙六年(1667年)辑成,共四卷,收录了同时代作品一千余方。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 唯用篇 。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 唯美篇 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本字典共收入汉字单字3933个,篆字67872个。部首检字表按《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编排,为了便于读者方便快速地查阅,正文之后又附有简体笔检字表和汉语拼音检字表两种查字法; 本字典遵照传统字典的编排习惯,并考虑到历代篆字的字形特点,皆以繁体字为序编排,目录及正文每个字的旁边和下面都附有该字的简化字和异体字,以便读者参考,篆字下面的注解和说明文字皆使用简化字,便于读者阅读; 本字典以《说文解字》所收的篆字为首字,主要收录了历代甲骨文,钟鼎彝器铭文、碑石拓本文字、玺印篆刻文字太砖瓦、镜铭、泉币、度量衡等文字,大致按书体发展演变的历及篆刻作者的年代依次编排。 本字典所收历代篆刻字形大致按原大钩摹或剪贴而成,尽量保持字形的原貌。便于应用和携带。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多位私人藏家收藏时战国、秦、汉玺印400余方,类型涵盖了官印、私印、成语印、单字印等。另请文字学专家对每枚古印进行考辨及释文整理,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对我们全面了解古人的书写情况也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中国古代印学理论尽管繁复杂芜,仍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结构复杂、彼此紧密关联的框架体系。沿着这一思路,本书从不同侧面,对七百余年的印学理论加以全面梳理,做多层次、多视角之考察析说,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学理论体系。同时,本书自始至终关注印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指出印论的兴起具有显著的“后起性”。由于印论的晚出,其发生的机缘不像更古老的书画艺术那样单纯,而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本书亦提出“惯性牵引效应”理论,对宏观把控印学理论、微观解析印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篆刻艺术是继承古印发展而来的,历来印文以“篆”为体,印制以“秦”“汉”为宗。汉印在风格上雄强、浑朴,形态上方正、平直,是篆刻入门的 印式。 学习篆刻,“识篆”和“习篆”尤为重要。只有在篆法娴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作出融刀笔于一炉的 作品。 汉印的印文中,有多种体式,其中包括小篆、缪篆、受篆、鸟虫篆等等。对初学者来说,入手时会感到有些茫然。我们尝试着对照许氏“说文部首”将其总结的と个汉字部首,从众多汉印印文中一一查出,归纳整理,以方便初学者学习之用。另将《说文解字》中的本字释义及相同部首字的多种写法或同字异形之字的不同写法附于其后。并将清代篆书大家杨沂孙所书的小篆“说文部首”及汉印“说文部首”的书写示范视频也附于其后,供学习者参考。
《弘扬民族文化·荣宝斋书法篆刻讲座.篆刻》由蔡大礼著
清代金石之学蔚然成风,山左地区尤炽,古玺印逐渐成为金石收藏的大宗。晚清齐鲁地区的古印收藏家中,以陈介祺、吴式芬两家藏品最称宏富。吴式芬家族所藏玺印,辑为《双虞壶斋印存》。 虽然各种版本《双虞壶斋印存》所录印章数量不同,但总体出入不大,大多在一千枚以上。藏印的来源,绝大部分为吴式芬亲自购藏,也有部分为吴氏后人续购。 本次出版《双虞壶斋印存》,系以嘉树堂陈郁先生所藏早期“篆体不分卷本”(八册》为底本,重新编排,高清影印,可谓仅下真迹一等。
”大众篆刻”旨在利用现代新科技和新工具,对传统篆刻进行传承创新,不断降低传统篆刻的难度,拓宽篆刻艺术的准入门径,使篆刻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素和实践,大众篆刻从理念到实践逐渐成熟。《大众篆刻十八讲》阐述了大众篆刻的理念——“印六言”;介绍了推广普及大众篆刻的方法——“印六化”;探讨了大众篆刻走进大众的路径——"印六进”。书中记录了大众篆刻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大众篆刻爱好者为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为新时代篆刻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吗? 书信的收藏与传播,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 生活在以硬笔字和美术字为主体的文字环境中,频繁地受到这些视觉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是否会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 本书精选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教授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2篇。其中收录了他40多年前发表且不时被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以及考察仔细、探讨深入的《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增订版重新梳理内容体例,修订讹误,删去5篇文章,新增收入8篇文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 从中国现存*古老的书信简牍到王羲之的《行穰帖》,从对联到篆刻,从八大山人、傅山到吴大澂,本书既涉及明末清初、晚清、20世纪书法研究,还探讨了书法研究方法与海外书法研究情况;既关注个体书法作品与书家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