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批评的思路与方法》共十三章,每章约2万字,绪论和结语约3万字,全书共约29万字。本书前五章,从几个侧面探讨现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路径、思想深度、文艺格调、文化累积、文本形态、精神品格,从“思想、历史、文化、审美、心态”的多元视角揭示现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复杂面貌。本书第六章至第十章,注重探索批评中国电影的实际方法、本土经验与理论命题,考察对象既包括电影导演、电影明星与电影商人,又涵盖影人群体的跨地迁徙、跨界流转、世代更迭,从“风格、表演、产业、离散、代际”的不同侧面探讨批评中国电影的实践方法与理论内涵。第六章从“人间情怀”与“性情美学”的角度接续中国古典文艺批评崇尚品评人物性情与作品风格之关系的传统,为电影研究领域的“风格批评”注入新活力。本书结尾三章合纵连横,从“现代性”
扈强、吴冠平主编的《无负好年华(中国电影学派新力量2017届毕业联合作业作品集)(精)》为2017届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毕业作品集,包含了影片介绍、剧本文学本、主创阐释、影评几大板块,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多方面的介绍及分析。包含作品有《父亲那样的人》《考试》《拥抱常江》《大雨时行》等26部作品。作品对学生创作、教师教学、爱好者学习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同时,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作品具备良好的品质,具有的艺术性。本书在学术参考价值之外亦具备的收藏价值。
时至今日,希区柯克的作品依旧富有魔力、历久弥新:他是自己作品情节的设计师、作者和导演,其大部分作品都经受了审查机制和时间的检验;他客串出演了自己53部电影中的38部,磨炼了“观众领导力”这种操纵大众情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观念的变化与时代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条件及其嬗变转换存在紧密的联系。对电影的本体性认知,是在跨学科和多纬度语境中,不断获得审美能动的变化,构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内涵。 本书采取以时间段落为纲的通史方式,根据中国电影发展过程演进划分为十章,梳理在不同阶段表征电影审美文化的创造、传达和接受的话语活动,说明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全书视野广阔,线索清楚,照映全面,语言深入浅出,说真话,记实事。 作者力图以求是精神治史,还原历史真相,充满主体性的现代气息的贯注。全书以电影作品、电影人、电影市场与传播为轴,从电影传入中国及早期无声电影制作活动写起,一直到21世纪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历程,向读者展示中国电影过去、现在的一幅全景画卷。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成果。《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围绕“亚洲新电影”话题,在对亚洲主要国家本土文化、艺术特征予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传统电影和现代电影、外来影响和自身创造、思想探索和视听娱乐等视角,深入把握亚洲新电影的价值建构、社会蕴含以及形式变革,特别是发掘了其现代性内涵的灌注,从现代化到审美现代性再到叙事学、消费社会、镜像理论的集束勾勒,包括当代中国电影在内的亚洲新电影之历史生态、现实追求跃然纸上,显示了区域电影一体化研究的全新进展。
由王扶林导演,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张莉等主演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目前的绝妙篇章”“不可逾越的荧屏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成重播剧经典,常年盘踞重播剧靠前名的位置,豆瓣评分高达9.6,常年位居电视剧评分榜靠前。这部剧承载着亿万电视观众的集体记忆,也记录着上百位演职人员人生很美的青春时光。这是一本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全景式纪念画册,精选当年的精美剧照300余幅,均由87版《红楼梦》摄影师李耀宗定制提供。虽然87版《红楼梦》的剧照在网上已经流传过很多,但本画册的大部分照片还都是头一次面世。画册分为经典回眸(场景剧照)、红楼梦中人(单人剧照)、拍摄花絮三个部分,均用原照片经高清电分后修图设计,使87版《红楼梦》的经典人物、经典情节都有一个的呈现,并通过花絮照片,带大家感
《爱情与伦理向度下的家庭叙事:中国电影家庭情节剧研究》行文严谨、史料翔实,对于中国电影1945-1949年这一辉煌阶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以一次饱含对电影艺术的热情与颇具挑战性的探讨,填补、充实了中国电影史的类型研究。作者以“家庭叙事”作为切口,从爱情、伦理向度来考察家庭情节剧的意义建构、家庭情节剧与都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国家在叙事中的复杂关系,通过对家庭情节剧的历史嬗变、叙事形态与生产体制、创作者、社会、政治之间的关联及家庭情节剧中的角色形象进行梳理、归纳与分析,辨析了“1945-1949”时期中国家庭情节剧的叙事形态和意义建构。
本书是对导演大卫· 芬奇的导演生涯作品的调查、解析和评论。从《异形3》《十二宫》《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等12部影视剧,到他为麦当娜和滚石乐队等制作的MV,以及各种短片、广告作品,书中充满了对这些作品的原创性批判分析、幕后照片、静态剧照和原创插图。本书将芬奇的作品按照侦探、现实、传奇和爱情等主题进行分组,设计成一套对于电影制作人的“调查”,像解开烧脑剧情谜题一样去解开大卫· 芬奇电影世界创作和制作之谜。本书还包括对大卫· 芬奇经常合作的摄影师、选角导演、演员的采访。 本书是献给大卫· 芬奇的影迷和悬疑类型片爱好者的收藏书,也是供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电影人和媒体从业者学习大卫· 芬奇电影美学和视觉叙事的参考资料,广大电影爱好者也可从本书中得到视觉享受和灵感。
“黉门对话”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专家主题论坛。黉(hóng),古代称学校,有黉门、黉宫、黉校等说法。“黉门对话”以学术性、对话式、跨学科、互动型为基本原则,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嘉宾,参与对话交流和互动研讨。2015年10月30—31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报告厅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主持,来自中地、美国、中国等地的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音乐史、文学史专家二十余名齐聚一堂,聚焦于宋代的艺术和文化,以视觉材料(绘画、雕塑、建筑、考古出土物等)为线索,就美术史、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之间的学术问题,进行彼此之间的学理、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延伸艺术史视野,探究历史情境的呈现方式与解读渠道。
拍摄纪录片,就是花时间深入事物其中、寻找故事核心的事。纪录片创作者创作出令人难忘和愉悦的影片,从而带领我们见识到我们原本没有机会认识的人,或者向我们展现我们原以为非常了解的人的不同侧面。的纪录片创作者或者我们环游世界,或者向我们展示事物的多面性,这些都是会改变我们一生的旅程。本书通过对15位纪录片导演、摄像师、剪辑师与制片人的采访,分享那些经典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及背后故事。同时,这些纪录片从业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成长的感悟与经验。《纪录片的艺术》适合所有影视专业师生、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纪录片文化感兴趣的人。如果你想从事纪录片拍摄,本书将会让你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