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将芦苇的成长经历与电影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之外,还有芦苇对自己职业生涯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包括《秦颂》《霸王别姬》《活着》《李自成》《等待》《杜月笙》《白鹿原》《图雅的婚事》等。谈话内容实在具体,又有可操作性,可以当成一部编剧教程。作为创作示范,书中还附有芦苇从未发表的电影剧本《赤壁》全文。 一个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既没有世家出身,也没有专业学历,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的电影编剧的?通读后,读者会得到答案,而且会发现创作可教、创作可学,也许还会跃跃欲试,有信心完成一部电影剧本。
志贺直哉被誉为日本 小说之神 ,是征服各大文豪、备受读者喜爱的国民作家。他以短篇小说蜚声文坛,创作了诸多经典杰作。作为 白桦派 的代表人物,他善于用凝练的文字准准地表现描写对象,以简约质朴、纯粹高洁的文风闻名于世。作品入选日本教科书,经久不衰、畅销百年。 本书是志贺直哉短篇小说代表作的精编结集,收录其创作生涯不同时期的十七篇不朽名作,包括《在城崎》《到网走去》《范的犯罪》《清兵卫与葫芦》《学徒的神》《灰色之月》等,quan面展示了他短篇小说创作的风貌。
《救猫咪3:反击战》是剧本导师布莱克 斯奈德 救猫咪 系列第三册,也是系列的完结篇。本书延续前两册的实战派理念,在原有方法论基础上补充了 提案 五步式结局 从15张卡片拓展为40张 等更多创作技巧,并针对新人编剧的常见错误予以解释说明,对不断冒出的各类问题给出解决之道。另外,本书也是一本职业编剧的 生存指南 ,从接触制片人,到选择代理人和经纪人,再到面对观众评论 布莱克从自身经历出发,为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个人洞见,鼓励编剧不要畏惧碰壁,要接受并勇于改变,不断反击直到成功。本书完善了 救猫咪 创作法,而作者本人始终秉持的自律、专注、积极的精神,也可以让所有创意写作者都从中汲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艺作品要讲好故事。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讲好故事?故事本来都是很好的,有的变成文艺作品以后,却失去了生命力。 近些年来,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这一创作观念已经普遍被认可,但是, 纪录片如何讲故事 的理论著述却相对较少。本书主要从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类型化叙事、 离题 创作、中外合拍纪录片四个维度展开探讨,以期对相关实践创作给予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从20多年前,作者开始观察父辈那一代的摄影人,到现在通过10年的商业摄影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和长期的观察总结中,发现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大部分人摄影还停留在讨论用什么相机和镜头,记各种拍摄参数,严重依赖拍摄技巧,模仿复制他人作品的阶段。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面:要拍出好照片,需要摄影师有自己独立的观察与思考、需要走出舒适区、扩展自我能力的边界、提升自身的眼界与审美、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发挥自己的擅长,等等。这些在摄影技能技巧以外的因素被忽视,导致摄影的原创性严重滞后。 而《你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被忽视的问题,每一章节会针对一个如何拍出好照片的主题进行讨论。主题的内容涵盖摄影技巧、拍摄实战、影像思维、审美能力和个人能力边界的试探与扩展等。通过丰富的图片示例将众多真实案例分享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是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2015年的年度讲座的题目为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迪迪-于贝尔曼围绕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展开,讲解影像的视觉结构如何创造出连贯的历史图景,又如何通过诗歌式的建构表现出来。 首讲从影片的纪实和抒情双重特质切入,追溯爱森斯坦的理论源头;第二讲关注影片的主要形式技巧, 蒙太奇 与特写;第三讲分析爱森斯坦电影的诗性结构及其营造出的史诗 氛围 。 讲座详细分析电影中的哀悼场景,以及由这种悲怆的塑造而为影片带来的心理意义上超乎寻常的强度,重新阐释在当下或被理论界摒弃、或被商业简单消费的 悲怆 和 感性 的意义,引导出对影像和时间之间多重关系的思考。
近年来,国际电影学界出现了重申伦理学的研究趋势,相关成果不断出版。本书就是其中*早的一项重要研究。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影响下,本书呈现了电影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其一,电影学术研究日渐被伦理问题抢先占据,电影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回应了挑战 充分地表现同一性、差异性以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其二,随着电影实践的发展,观看行为本身也被含蓄地设定在各种理论线索中。 同时,本书又是由两位学者共同创作的。在各个章节中,读者可能会看到截然不同的观点。关于他者性和责任的伦理深刻地影响了萨克斯顿的理论思考,而唐宁却常常在深受精神分析和酷儿理论影响的激进哲学的反社会的和自我导向的能量中探索伦理问题。因此,本书不仅对伦理思想与电影的关系提供介绍和反思,而且呈现明显相反的观点之间的一系列冲突,拒绝抹平在处理
《光幻中的论语 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是徐皓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将新中国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本书是由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曲春景教授主编的 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 丛书的第一卷,内容主要论述19世纪末随着电影的发明及传入中国以来到30年代初,伴随着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影批评思潮。 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文化事业,包括文学、电影等领域,通常的主题都离不开反帝反侵略的民族解放和反古反封建的思想革新主题。近代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以及电影批评、文化评论的伴生发展都紧密围绕着这一时代大背景而展开。随着西学东渐、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作者在文中对18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电影批评思潮作了细致而缜密的梳理,既有民间组织、学生社团等发起的相关影社、杂志等对电影批评的影响,也有官方对电影的审查管控等路径的叙述,有对电影这一发轫于欧洲
欢迎来到宝可梦的世界!宝可梦系列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最初是日本漫画家田尻智为孩子们创作的漫画。随着当年为Game Boy游戏机而创作的游戏,宝可梦系列一炮而红。从那时起,宝可梦开始风靡全球。 宝可梦系列在25年中不断保持内容的更新,并建造了包含游戏、动画、漫画及其相关衍生品的庞大娱乐帝国,吸引着全世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中国,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不认识皮卡丘的年轻人。本书是为了庆祝宝可梦系列25周年而编写的。书中回顾了25年来所有的宝可梦故事,从第一世代到第八世代,书中详尽描述了每个故事的创作背景,探索了宝可梦系列背后的故事。无论你是宝可梦的新手还是“专家”,当跟随本书一起踏上石英高原的时候,你都会爱上这段神奇的旅程。 本书适合宝可梦爱好者阅读、学习。
本书由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年会的参会论文为基础集结而成,广泛论述文学改编影视、传媒艺术、影视理论、经典文学改编等议题,涉及国内多个院校的作者。 本书围绕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广泛论述包括经典文学、武侠小说、当代通俗文学等多种文学形式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戏剧等多种视听形式的改编过程中所展现的文化问题、理论问题等,包含了作者对文学影视改编领域诸多话题的思考。
本教材为修订版,大量吸收近年来国内外美学理论的新成果,兼顾学术前沿性与教学实用性,留有相当的余地以供任课老师发挥和学生思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可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教材。
作为日本电影巨星,仲代达矢九十高龄仍活跃在电影界与戏剧舞台。他无比丰厚的从影经历也是日本电影史的宝贵财富。 在日本电影的黄金期(1960年代)仲代达矢与黑泽明、成濑巳喜男、小林正树、五社英雄、冈本喜八等著名导演合作无间,共同铸就了无数经典电影,他与三船敏郎、高峰秀子、原节子、胜新太郎等传说中的演员共同工作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由此堪称电影史的活证人。 本书是他晚年接受电影史研究学者春日太一访问的精华,他把自己的片场经历,各个名导、名演员的接触印象娓娓道来,是引人入胜的回忆文字。
本课程属于导演理论与技巧课,强调在教师直接讲授和引导下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行动能力,因此其教学方法应为导演理论讲述,教师直接引导和学生积极思考,创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导演理论与技巧课要求教师必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和潜质进行分析,引导,使之逐步建立正确的导演思维,并逐步的强化导演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和学生密切交流,关注他的思想,生活,排练,总之,本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理论讲授的具体引导和学生创造的高度统一,要求学生积极投入构思排练。
本书主要立足于导演 作者论 ,通过分析研究19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导演,阐释电影艺术与商业、作者与类型之间的共融关系;从电影艺术、电影文化、电影生态多个维度分析这些导演 作者意识 的形成与突围,以及导演创作的个人化倾向在促进中国本土电影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通过比较华人导演独特的叙事理念和创作方法,廓清中国电影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出发,针对当下中国电影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方法和对策,从而促进中国电影工业的良性发展。
《雕刻岁月:艺术电影与民族经典》集中探讨欧洲(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地区)、日本、俄国、拉丁美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影片,如《四百击》《绿光》《莉莉 玛莲》《谁在那儿唱歌?》等,不仅介绍影片的内容和主旨,更进一步评述电影导演的师承和风格,尤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新浪潮电影运动中以及之后的表现。这些影评倾注了作者对电影极大的热忱,也可以看出其观看、研究电影的观念与轨迹。
本书通过对鱼玄机、杨贵妃、白毛女、西王母、白蛇青蛇等传统神话、文学中的女性人物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分析,从文化、文学、戏剧、影视等多方面分析了几个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和戏剧、影视改编后的不同表现,以此来分析中国文化中两性伦理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和人性表现,进一步探讨社会两性在民主、平等的社会大背景下该如何相处的伦理问题。 女性问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算是中国文学的 显学 ,无论男女,知识分子群体都为男女平等呼号奔走,为女性的地位和社会价值承认摇旗呐喊。百年电影发展和文学亦步亦趋,也在传统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对这一社会思潮有所反映。本书即围绕这一历史思潮和文学影视改编的大主题展开。所选取的几位女性形象都是普通大众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她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融神话传说、
《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等经典影片的导演斯坦利 库布里克,已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伟大的导演,而他作为电影改编者的身份却未得到充分关注。 在库布里克从影40余年留下的13部故事长片中,11部由他从文学作品中选择进行改编。对他而言,改编不仅仅是一种取材方式,更是一种传达寓言式阅读体验的表达策略。 本书围绕剧本手稿、笔记、信件等大量中文学界未曾披露的库布里克手材料进行研究,探讨库布里克电影改编观的形成、特征、意义,提出库布里克的电影改编以寓言方式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再现危机、叙事危机做出回应,不啻为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有力反思和追问。 本书融合电影史学、跨媒介理论、文学阐释等理论,为库布里克电影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的电影文化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本书运用详实的史料,深入阐述了两国交战时期日本本土的电影生产,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华北的电影制作,以及上述影片如何在中日两国电影市场被消费和接受的情况。本书还对日方的川喜多长政、岩崎昶、筈见恒夫、辻久一、清水晶,中方的张善琨、卜万苍、马徐维邦、朱石麟等电影人的言论、史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解读,以此呈现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电影文化既彼此冲突又互动影响的复杂关系。 本书荣获2010年度日本艺术选奖(评论部门)文部科学大臣奖,在日本电影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它超越了中日两国各自的电影史界限,填补了电影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少有人触及的空白。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队影视美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中西方电影的美学勾勒;第三章论述了影视作品与审美接受;第四章论述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从大众传媒、社会语境以及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第五章论述了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包括综合性与技术性、過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第六章对不同影视样式的审美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包括电影、电视等影视形式的文化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从人物、剧情和语言结构等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了分析;第八章提出了当前影视美学的研究课题,要将中国美学融入中国影视作品中,提升中国影视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