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系沈阳音乐学院舞蹈教育教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 基本概念 基本训练 腰部的基本训练 基本舞姿训练 移重心训练 技术技巧 复合技术技巧 女班、男班训练组合 等内容对中国舞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展示。此书为舞蹈专业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范本,并将对舞蹈专业学生进一步演绎中国舞及其他舞种奠定了基础,也可供舞蹈业余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舞之用。
本书分为初步建成舞蹈表演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两部分,着力研究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表演理论与实践美学特征和规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交错,平行互动,借此推动中国古典舞表演体系的成功构建。本书通过把握舞台表演艺术这一大系统的美学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比较,继而归纳、总结、提炼出舞蹈表演的特性,进行元素化的细化研究。
本书从19世纪爵士的起源讲起,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按专题介绍了爵士乐的兴起、发展、传播、兴衰的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爵士与古典、流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及爵士的风格、流派、重要人物及乐队、影响后世的作品及音乐厂牌的故事等。 书中按照时间轴,详细罗列了19世纪至今爵士乐的重要时间节点,包括作品创作、公开演唱会、专辑发行、关键人物事件等;同时列出了同时期的世界大纪事,记述了 背景下爵士乐的发展。 书中收录了近350幅图片,从专辑封面、厂牌标识、宣传海报、曲谱手稿到音乐家、乐手、演出现场的照片,搭配翔实的文字解说,将爵士的历史鲜活呈现。书后附有“音乐人”“音乐术语”“ 爵士音乐节 ”“ 聆听”“ 阅读”等知识拓展内容,可谓是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完整资源宝库。
本书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课程用书,其主要内容分为七章: 绪论 朝鲜族舞蹈技术技巧 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 蒙古族舞蹈技术技巧 藏族舞蹈技术技巧 傣族舞蹈技术技巧 彝族舞蹈技术技巧 ,计30余万字。书稿以民族为单元,每一章都对所写的民族舞蹈及其技巧有一个整体性的概述。每一章分为 徒手技巧 和 道具技巧 两大类,而在各类技巧中又按 原地旋转 移动旋转 跳跃技术 和 翻身技巧 等进行编写。各章除介绍舞蹈概述、技术技巧的相关内容外,还设计了测验题和答案,便于教学开展。
本书为姚宝瑄剧作精选集包括《立秋》、歌剧《张骞》等。姚宝瑄,男,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山西社科院文学所从事文化人类学、神话学、文学艺术评论等研究。曾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等重量、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篇。
《电鼓自学入门(附光盘)》是通往电鼓演奏的大道。 电鼓在排练室和录音棚里已经十分常见:无论在家、在录音房还是在舞台上演出,电子打击乐的音量随时可以调节,而音响却可以保持不变。繁琐的录音加工已是昨日的事情,电鼓的MIDI音频使未来的加工与错误的修改变得十分方便,并使某些部分完整的替换成为可能。 本书先通过简单的练习帮你掌握打击乐记谱方法和正确的槌击方法,之后带你学习电鼓节奏型、加花填空和独奏Solo。 附带的两张CD上共有超过250首曲目范例,包括所有必须要了解的电鼓演奏知识。额外(Play-Along)练习能让你实践所学的金属/摇滚、雷鬼、滑步、慢摇滚、放克节奏型,并使专业技术不断巩固和 加完善。 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创作了这本成熟的教材,并与大家分享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无论是作为音乐
本书收录的Op.37是一本小练习曲集,共26首,每首的篇幅与结构均不大,但特征明显、式样丰富。由于采用了多种音乐织体变化与多样化演奏法的巧妙结合,故练习者能得到很好的练习体验和对音乐呈现型态的多角度认识。本书可被看作是掌握安德森系列练曲特征的入门基础, 重要,对以后的深入学习很有意义。编者对书中的每首练习曲均写了演奏提示,同时还提供录音示范,供练习者参考。
广东醒狮是我国代表性的狮舞之一,广泛流传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兴起之后,醒狮作为广东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被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广东醒狮的传承者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组织为焦点,从民俗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变迁的角度切入,运用历史民俗资料学方法和田野调查方法,对广东醒狮产生、传承的区域——珠江三角洲粤语方言区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都鄙一体”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了社会史考察,为 好地理解广东社会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一种解释依据。
傅谨著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戏改”的波动,有“ ”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由李杰明*的《中国专业舞蹈基训学理集解》收集了135位舞蹈教师半个世纪以来对于 民间舞基训 的教研体会,鉴于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其他舞种的基训亦有所涉及。基训是舞蹈专业教育的基础,万事开头难,这难就在基训。虽然几代人辛勤努力,至今仍然问题多多。而专业内部的师承关系,*是阻碍此役批判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要害。 我是外行,百无禁忌。先集各家之言,再呈一孔之见,如能激扬开启,足以大慰平生。至于文中放肆之辞,尖锐之处,均非故意之冒犯,实乃辩证之难免。借此一并谢罪。
在北京舞蹈学院及众多拉丁舞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为在青、少、幼人群中开展 标准舞普及教育,北京舞蹈学院 标准舞系创设了 标准舞等级考试教材体系。本书共划分为十一个等级。其中,启蒙级、1-4级为初级阶段,5-7级为中级阶段,8-10级为中 阶段教材课程。以拉丁舞五项舞蹈: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为教材内容,各级围绕礼仪性、趣味性、训练的科学性几个方位的教学方针展开。课程凝结拉丁舞各个舞种特点与精华,对各类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点都以适应少儿理解力的前提下进行 的拆解和重新排列,确保教学的效率及科学性。目的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充分的学习自信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喜好特点进行音乐及舞蹈充分配合的拉丁舞教育,培养学生品德、礼仪、审美等全方面的心理素质及拉丁舞的基本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双
本书对世界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切凯蒂、维斯特里、吕利、诺维尔、邓肯等43位重要舞蹈家进行介绍,对他们的作品和舞蹈思想进行分析讲解。这些舞蹈家在专业领域上涉及西方芭蕾舞、西方现代舞、中国古代舞蹈、中国近现代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他们的舞蹈作品、舞蹈思想、生平事迹及其对世界舞蹈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这对于理解当下的舞蹈现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书的出版对于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以及非专业舞蹈普及教育都有一定的意义,本书稿既可作为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 西方芭蕾史 西方现代舞赏析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等课程的参考阅读资料,也适合舞蹈专业院校学生、舞蹈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从德国专业音乐出版社朔特原版引进,为德国单簧管演奏家罗伯特·厄德于1998年编辑出版。《新编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是对单簧管经典练习曲《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作品63号)的改编。贝尔曼是19世纪德国 的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其练习曲(作品63号)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但是时过境迁,本书编排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其以24个大小调音阶为基础(例如:自然大小调、旋律小调、和声小调)排列,每种类型里再按照调性依次排列,越来越不符合当代单簧管的教学习惯。于是,厄德于1998年对其练习曲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将其变为按照调性排列(C大调,a小调,G大调,e小调……),每个调里面依次安排各种类型,并增加了四度、六度等音程练习,以及纠正了原书中的部分讹误。我社特邀单簧管演奏家程之忠先生翻译推介此书,以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由易丽清*的《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高校 艺术研究论*丛刊》一共分为六章。**章是总论, 主要阐述了舞蹈艺术的起源、基本特征、功能,舞蹈 艺术的类别与表演形成,以及舞蹈艺术的风格与体裁 等;第二章阐述了舞蹈创作的基础,主要从材料储存 和积累、主题与题材的选择、舞蹈的结构、语言以及 表现手段等几个方面人手;第三章阐述了舞蹈创作的 时间、空间以及构图;第四章阐述了舞蹈音乐的创作 和舞蹈美术等其他形式要素;第五章阐述了舞蹈作品 的创作与处理,其中,舞蹈作品的创作主要包括舞蹈 小品的创作、舞剧的创作以及其他类型的舞蹈创作, 舞蹈作品的处理主要从重复、夸张、对比等手法加以 阐述;第六章阐述了舞蹈创作与舞蹈表演的审美,包 括舞蹈创作中审美的概念、审美规范和审美思想等, 还分别对中国舞蹈审美、古典芭蕾舞蹈审美
本书以已经入选 非遗名录的云南地区壮族铜鼓舞蹈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古代铜鼓舞蹈的形态特征及文化属性,壮族铜鼓舞蹈的形态及使用习俗,壮族铜鼓舞蹈的文化生态三部分。研究从舞蹈的本体出发,将传承舞蹈文化的人、传承的地方社会结构、传承的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纳入到调查研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研究铜鼓舞蹈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李杰明*的《舞蹈创作素材与舞蹈表演基础》属 于 舞蹈表演理论课 的一个部分。根据目前的认知 , 舞蹈表演理论课 拟分为三:其一是知识性的, 其二是学术性的,其三是实践性的。所谓 知识性 部分分东、西方两大范畴。本书以中国戏曲史和欧美 戏剧史为内容,以创作和表演方式为一级划分标准: 以社会背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表演理念与风格、 在表演史上地位和意义、思想讨论题和参考书目等条 目为统一模式,对东西方在舞台表演发展历程中的各 个时段进行概况式的描述。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自1997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舞者和舞蹈爱好者的欢迎和厚爱,北京和各省市的很多艺术院校舞蹈系把它作为舞蹈理论课程的教材。1998年10月获第十一届华东地区很好文艺图书二等奖。 据不接近的统计,此书自1997年4月出版,至2006年已重印10次,每次平均约增印3000-4000册之间,在舞蹈理论类的图书中是印数较多者之一,由此可见它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2006年9月从美国访问归来的舞蹈史学家董锡玖告诉我们,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纽约市旁)看到了《舞蹈艺术概论》。由此也可见这本教材流传之广。这次对此书修订,是根据各类学科的基本教材一般七、八年都要修订一次的要求,应出版社之邀而进行的。近几年来,在我们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些艺术院校舞蹈系和舞蹈大专班讲课的过程中,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