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16世纪以来,中国瓷器通过海上新航线远销欧洲,它们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更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载体。西方人是通过陶瓷开始认识中国、向往中国,进而与中国展开交流的,英文中 瓷器 和 中国 享有同一命名便是明证。瓷器这一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瓷器在给欧洲以影响的同时,也从欧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受到了西方画法的润泽。 《中国瓷器考》的作者奥图 德 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
1992 19 中国现代科学家(三)(J)熊庆来(1893 ~ 1969), 云南弥勒人,早年留学比利时、法国。*著名数学家。汤飞凡(1897 ~ 1958), 微生物学家,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毒,国际沙眼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张孝骞(1897 ~ 1987), 湖南长沙人,著名内科和消化系统专家。梁思成(1901 ~ 1972),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专家。魏楚予设计,1992 年11 月20 日发行,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
一、什么是大漆彩绘玉器大漆彩绘玉器是在雕琢完毕后的成品玉器表面,以大漆掺矿物质颜料绘制纹饰图案的玉器。其绘画材质大漆必须是漆树上自然生长采割的纯天然生漆,其他油性、水性以及化学配制等的任何颜色涂料均不在此列。因此,解读大漆彩绘玉器,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大漆使用史。1. 大漆使用史大漆是指从漆树上人工割取的天然漆树液,外国人常称之为 中国漆 。天然生漆成分主要含有高分子漆酚、漆酶、树胶及水分,从树上流下时为乳白色,接触空气后逐步变为淡黄、栗色、深棕色,终干燥后变成褐黑色。生漆具有耐强酸、耐强碱、防腐蚀、防潮、绝缘、耐高温、耐油、耐土蚀等特性,自然干燥后无毒无辐射,是世界公认的 涂料之王 。大漆干燥固化后异常牢固,粘连附着力强,俗话说的 如胶似漆 即由此而来。漆膜的丰满度好,光亮夺目,目视感
本书详细介绍了战国红玛瑙的分类和物理特征、鉴定方法、鉴别特征与手段以及战国红的价值判断依据。 本书通过大量清晰精美的照片,将战国红玛瑙的不同种类的差别、战国红玛瑙与其他仿冒宝石、战国红玛瑙与人工处理品等展现在读者面前,适宜读者对比学习。 本书适宜战国红玛瑙的爱好者使用。
暂时没有内容
暂时没有内容
一瓷一故事每本内容主要讲述了该时期内,中国陶瓷史上那些著名的瓷器,在这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背后,喻示着绵长的中国历史和高超工艺的积累,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代表之一。丛书试图通过这些瓷器背后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向阅读者娓娓道来中国古代陶瓷史和文化史的厚重与灿烂。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