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邮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分平装本、精装本两种规格,其中精装本为礼盒套装,内赠珍贵邮册一册,邮册内含本书讲述的多套精选邮票,极具收藏价值。本书以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邮品为主要载体,以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节点为经纬,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主要内涵,从编年史的角度,全面记录和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大发展成果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40年改革开放进程,犹如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深深地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而那一枚枚精美的邮票,则是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的*好见证。
本书收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邮票。 作者以时间为纵轴,以主题、重大事件为横轴进行分类,几百幅全彩高清邮票一览无余。 该书稿图文并茂,讲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和人物故事。 小小邮票,见微知著,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篇章。
该书由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权威出品,书中将已发行邮票上的传统书画作品,按照时间脉络呈现,系统整理、全面收入中国传统书画、节日、节气、生肖相关邮票图稿共计 139 套 488 枚,富有很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脉络清晰,以时间为线,沧海拾遗徐徐拉开一幅华美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长卷。书中收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品相关邮票94套 394枚,传统书画背后是文人的风骨、文化的风致、文明的流传,书画为古今交会搭建桥梁,在历史长河中重新定位精神的归宿、人文的高地。
本书为“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丛书”之一。作者张丰泉是深受 藏书票爱好者尊敬的艺术老人,年过九旬,仍在向木进刀,调色挥彩。他也是 少有的持续创作藏书票已近50年的作者。如此漫长的艺术生涯,不仅令人感佩他对藏书票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还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人生是多么的丰盈!刻刀下雕琢的不仅是图案,还是艺术家生活的本色写照。翻开一页页的作品,仿佛看到了贯穿在张丰泉几十年书香岁月中的一道绚丽的艺术彩练,它承载了作者丰满的书情画意,书写了作者丰厚的读书阅历。
版画藏书票是艺术品,它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本书所收藏书票全部为艺术家金大鹏创作,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1.取材鲜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常事:如盘腿打坐做着瑜伽的女子;用文件夹阻挡刺目日光匆忙上班的白领;下班归家,脱在地上沉重的旧皮靴等,都成为他取材描绘的对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意趣。 2.广采博收,厚积薄发:藏书票幅面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绘画中的各种要素一样也不可少。综观金大鹏创作的书票中的人物动态、神态、人体造型,虽用刀简约,却入木三分,正确生动;他的书票上的黑白处理,虽概括,却得体;在画面构成上,虽轻松,又严密,这就是他长期勤学苦练,厚积薄发的结果。特别是《百年巨匠》的人物肖像藏书票,给广大爱好者带来 多美丽神奇的方寸之美,表达了家国情怀。
.
本书作者知名集邮家、老记者李德铭携夫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曹雷,退休至今游走近70个国家,他们不仅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更喜欢去当地的文化场所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并以极大的兴趣关注当地的邮票品,甚至是冰箱贴的搜集,通过方寸天地邮票这一 国家的名片 ,结合实地观察,加深对各国的了解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与交流。本书挑选人们不太熟知的摩洛哥、约旦、黑山、克罗地亚等20多国,亲历亲闻,娓娓道来,配以大量珍罕的集邮品,让读者同时聆听几百年来前人的足音。
本书为“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丛书”之一。作者张丰泉是深受 藏书票爱好者尊敬的艺术老人,年过九旬,仍在向木进刀,调色挥彩。他也是 少有的持续创作藏书票已近50年的作者。如此漫长的艺术生涯,不仅令人感佩他对藏书票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还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人生是多么的丰盈!刻刀下雕琢的不仅是图案,还是艺术家生活的本色写照。翻开一页页的作品,仿佛看到了贯穿在张丰泉几十年书香岁月中的一道绚丽的艺术彩练,它承载了作者丰满的书情画意,书写了作者丰厚的读书阅历。
《女士藏书票》出版于1895年,是研究西方女士藏书票的 早专著,也是西方藏书票研究的经典之作,作为收藏家和书迷的指南手册,它体现了欧洲藏书票收藏和研究黄金时期的成果。 诺娜?拉布谢尔在书中追溯了女性藏书票的历史,介绍了那些尤为引人关注的藏书票,既涵盖知名藏书家的趣味,又彰显藏书票独特的设计美学。书中列出了由许多知名藏书家提供的17世纪和18世纪女士藏书票清单,大部分藏书票附有藏书者的姓名和年份。除介绍英国17、18世纪有日期和无日期的女士藏书票,本书还介绍了女书迷、女性纹章、当代设计师的女士藏书票、女设计师、女士藏书票上的格言、外国女士藏书票、联合藏书票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部书回顾了中国邮票雕刻凹版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名家名作,让还在躬耕于方寸艺术领域的邮票的雕刻家、设计家、集藏家、印制专家以及美术家等人物出面,以见证者、亲历者、评论者等多个视角,讲述了邮票以及在邮票中“尽精微”的艺术创作。就这样,《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这部书 着我们走近了以及走进了邮票设计与雕刻的艺术世界。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钱币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财富,也代表文化。基于此,千百年来,涌现了诸多钱币收藏家,即便是 ,在浩浩荡荡的收藏大军中,钱币收藏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本书遴选了当代与钱币收藏相关的100人,他们或是钱币收藏者,或是钱币研究者,或是钱币收藏活动的组织者,或是助推钱币市场发展的经营者……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是当今我国钱币收藏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钱币文化助力,并推动我国钱币收藏事业和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为了纪念火车头诞生210%26nbsp;周年,展示中外铁路机车风采,讲述铁路机车发展历程,普及铁路机车知识,弘扬铁路产业文化,作者将自己收藏的这些火车头邮票,翻拍成图片后汇编了这本画册。
《邮票上的神话与传说》通过邮票来讲述我国的神话与传说故事。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内容既有国人熟知的神话人物盘古等,又有山水、传统节日和吉祥物的神话与传说。书中汇编五百枚左右的邮票,图案既精美生动又寓意深长,来帮助我们解读那些历久弥新、古老神秘的神话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