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归属之地》是《物外》系列的第四本,主题为“归属”。 本卷《物外》想给你一些先锋的观点。 重新定义绿色有机食品,掌握户外宾至如归的小窍门,带你寻访那些隐匿城市之中的田园。 想分享一些大胆的玩法。 自然控们那些妙趣横生的环保活动,别出心裁的“星球视角”,以及那些展现自然美丽灵魂的艺术创作。 对城市人来说,自然可能是春天公园里盛开的一株迎春,是盛夏时节喧嚣的鸣蝉。 自然的触手其实深深根植在你的衣食住行之中,它默默驻守,静待你来…… 《物外》是隐匿喧嚣都市之中,你的随身独立空间,并非片刻出离,而是理想回归。
揭阳是粤东古邑,粤东古邑揭阳,见诸史载已有两千多年,因榕江穿城而过,别称“榕城”。揭阳东邻潮州、汕头,西接汕尾,南濒南海,是潮汕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素有“海滨邹鲁”“国画之乡”“小戏之乡”“龙舟之乡”“华侨之乡”之美称。揭阳的乡土文化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作为“民间艺术之乡”,有木偶戏、英歌舞、潮剧、青狮、木雕、嵌瓷、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漫长的历史洪流给揭阳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诸多文化珍宝,揭阳犹如一块璞玉等待 多的人发现。 本书展现了揭阳各地风土人情、方言俚语、历史遗迹、名人掌故……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淳朴友好的民风,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
《在高处》是《物外》系列的第二本,主题为“高度”。
《到达过的远方:世界六大洲和中国各地旅行记》是一本世界六大洲的旅行记。作者在旅行中,领略世界风土人情,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并通过与当地人和旅行者交流,了解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文化。作者在本书中记述了殊为难得的世界旅行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文字洗练,照片生动。
《海录校释》形成于鸦片战争发生之前20年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首作者谢清高原籍广东嘉庆州(今梅县),年轻时出海航行遇到海难,被葡萄牙商船救起后便留在商船上当了船工,一干就是14年。后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只能回到澳门陆上定居,靠给人当口译谋生。基于失明前多年丰富的远洋轮航行和沿线国家的探访经历,他把依靠自己的记忆获得的对南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周边沿线的见识,逐地转述给他的同乡杨炳南记录下来。杨炳南又在谢清高口述经历的基础上,引证了其他一些世界地理资料,于1820年整理成书并刊行于世。因此与其说《海录》是一部游记,不如说是谢清高的一部远航回忆录。
《另一种逃离》是《物外》系列的本,主题为“荒野”(wilderness)。“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从苏东坡到梭罗,古今中外无数人投身“野”境,寻找真我。《物外01》思考了“野”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从恐惧,到征服,再到尊崇和保护,人类到底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与自己内心的野性共生?个人的创造力和集体的愿景又会引发什么?编辑团队找到多位户外生活爱好者,听他们讲述自己与自然的故事;深入罗马尼亚荒原,与当地的保护者一同为野生动植物的回归做出努力;并跟着一群冲浪活动家,去看看是什么激励他们保护我们海洋中的荒野的。 本书包括: 木屋建造者雅各布在小木屋生活的美好和挫败|美国马萨诸塞州 白天找家咖啡店做自由设计、动画制作,傍晚到附近的森林露营安眠,没错,这就是数码游牧民什泰夫的日常|欧洲温带森林
《在高处》是《物外》系列的第二本,主题为“高度”。 陡峭的景观如何影响人类心灵?高峰如何激发恐惧、兴奋、创造力和灵性? 对高度的仰望和崇敬是人的本性。自古以来,我们羡慕鸟儿有翅膀,不惜一切想要在天空翱翔。山同样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以其直入云霄的高峰和巨大的轮廓统治着地平线,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的心灵有着强烈的影响。 这一次,《物外》探索了海拔高度的魅力和我们对高处的欣赏。陡峭的高山对人类的心灵有着深远影响,它激发人的恐惧、快乐、创造力和灵性,促使人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艺术实践。 当我们突破人类能力极限和地心引力,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大自然面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这种感觉会挑战我们的世界观和对自己的定位。本期还介绍了很多山地文化和群体,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人类也能与大自然和
《赶在冰雪消失前》是《物外》系列的第三本,主题为“冻结”。 冰雪的世界同样为人们提供了无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从狗拉雪橇,到冷水冲浪,从赤道攀冰到极地冰潜,当然还有更温和、更有创意的活动,不一而足。本期《物外》为你发掘藏匿在寒冷之中的独特乐趣和丰厚奖赏。在故事中找到你的自然属性,在构图中启发生活美学。 《物外》是隐匿喧嚣都市之中,你的随身独立空间,并非片刻出离,而是理想回归。
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使者们满怀热忱从英国出发,期望在北京与清廷达成贸易协定,并在京设立领馆。然而,在一堵封闭的墙面前,英使碰了钉子,一无所得,铩羽而归。尽管这样,使者们毕竟有幸进人这个对他们来说仍然神秘的大帝国,得以亲身观察它的方方面面,所以,上起大使、副使本人,下至使团成员,几乎都留下了出使日记、行纪等,记录这次出使过程和对中国的观感,数量之多,就一次出使而言,历史上是罕见的。
托尼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他们那次无心插柳的洲际旅行——从伦敦跨越亚欧大陆最后到达悉尼,这次旅行以俩人兜里只剩2块7为终结,但却开启了LonelyPlanet的第1本书《便宜走亚洲》。此后LonelyPlanet在各种冒险、疲劳、危机和突发奇想中成长起来。这不只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史,更像是这两位创始人的旅行热情里无意生长出了一株出版界的巨树。在每一次旅行中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感动。在之前的版本中以托尼的述说为主,而这一版更像是这对夫妻共同完成的谈话节目,因而很多事情都有了不同的视角,也有了补充的细节。书中增加了许多托尼夫妇的新旅行故事和新感想,包括更多在中国的旅行体验、离开LonelyPlanet之后的生活轨迹和旅行故事。
《通往印度次大陆》收录的文字都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这一系列随笔加上后面的旅行日记基本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排列,期间有诗夹杂,基本勾勒出了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他既描写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也了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对被西方人殖民之后,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黑塞从东方汲取的对于自然、朴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国文学中深刻的哲思掺杂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随笔呈现出一种开放却并不和谐的样貌,而这也与黑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