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的旅行是在寻找自我,那么两个人的旅行则是在完善彼此。至于旅行的目的地,更是天高海阔,无远弗届。本书向大家推荐了全球80余处浪漫旅行地,无论是著名旅行胜地还是隐秘的世外桃源,你可以与爱人可以选择令人心动的目的地,从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中神奇热带岛屿的白色沙滩,到世界最热门的山地景区中同样无瑕的皑皑白雪;或从艺术之都或宁静村庄,到狂野而迷人的亚马逊雨林和非洲原野,每一处都不会平凡! 书中有令人向往的精美照片和旅行计划所需要的诸多信息,并推荐同样令人惊叹的酒店。有爱人在身边,旅行就成为极为美好的一种生活方式。还等什么,挑选目的地,与心爱的人一起去旅行吧!
在信息数据爆炸、过度刺激消费的现代社会,在钢筋水泥遍布、永远行色匆匆的现代都市,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想要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想要获取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来获取内心的平静。很多人在 繁华 过后的空虚中期盼着远离尘嚣,而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那些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不只存在于书本和梦想中,它们真切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作者精选了这世界上人迹罕至的22处景致极美的世外桃源,它们或在纳米比亚沙漠、或在阿拉斯加荒漠、或在喜马拉雅山脉间。所处地点的偏远赋予这些 世外桃源 在经度及纬度上的远离 尘嚣,而这环境又使得前往停留的人们感受到空间与孤独带来的力量。 在一切追求速度的碎片化时代,没有什么比能够慢下来感受自己的内心而更加值得珍惜的了。 所以,本书讲述的并不只是去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旅行
《麦积山佛影》主要内容包括《麦积山佛影》凡例,麦积山石窟早期勘察及庐江草堂藏麦积山石窟旧影的时间和价值,天然塑馆在麦积——写在《麦积山佛影》图册之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部西北文化保护历史回顾,外景,第〇〇三窟——一九一窟,瑞应寺,散落佛像,《麦积山佛影:》旧影文献勘定修改对照表(仅供参考),《麦积山佛影》参考文献,《麦积山佛影》出版后记,《麦积山佛影》图版目录庐江草堂藏本。
十位来自法国、英国以及各地的摄影师和学者探寻了草原上不同身份的七位女性。这些蒙古族女性的路或崎岖,或浓烈,但她们的故事会回答:草原女人获得了怎样的精神和社会空间,是什么使她们打破了女性自然、单一的母性格局,在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其主体价值。
摄影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流行的艺术形式,它的魅力长盛不衰。摄影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其融合了瞬时性与永恒性,因此它能够以简单的影像蕴含复杂的思想或情感,这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报道影响了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而名人肖像和时尚摄影则展现了各个时期的风尚。
《一个人的西海固》是一本以西海固为主题的个人黑白摄影作品集。作者用镜头表现了西海固的黄土莽原连绵无边,如静止的黄海,方圆百里难见几株像样的树。而人,在这片难得希望的荒原上却得以显露。只要人走出房屋,走出村镇,就会被发现。作者用照片表现出来这里的人和大地直白坦露的关系。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品集》收录了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奖作品。本届国际影展共收到109个国家和地区13411名摄影人投寄的142025件(230987幅)摄影作品,作品涉及国家范围、参展人数以及来稿数量,都再创历史新高。经过10余位专家为期5天专业、高效的评选,最终产生296件入展作品。作品分三个类别,为纪录类、艺术类、“方向·视界”主题类。
本书内容来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同名展览的120幅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是从洛文希尔收藏的一万五千多张中国早期摄影中精选而出,出自活跃于19世纪的21个知名摄影机构和摄影师(部分佚名摄影师)之手,经专业细致的学术梳理,全面而丰富地呈现出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风貌,其中包括人物肖像、风物景观、市井生活、城市和建筑等内容。书中为这些作品附有说明,讲解当时的摄影技术并补充背景材料,更易于读者理解。本书的出版不助于中国早期摄影史的研究,更对早期中国历史面貌的呈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川,是世界野生大熊猫占比较大的地区,是中国特有物种居前列的省份,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本画册以“一轴五屏”的自然保护格局为线索,通过地理视角的文字解读和近百位摄影师的300张生态摄影作品,展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园区和55个自然保护地的典型特色,反应出四川省为自然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和成果。大自然赐予了四川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我们通过这本《自然之赐》来“发现四川本来的样子”。
《哈尔滨历史建筑:犹太人足迹领事馆印象》是一本以哈尔滨犹太风格建筑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哈尔滨保存了很多犹太人当年在这里修建的教堂、学校、开办的银行、医院等遗址遗迹。通过这些特色鲜明的建筑遗存,人们可以看到当年犹太人在哈尔滨这块土地上生活创业的足迹和时代发展哈尔滨的变化。
本书旨在弘扬工业文化,传播工业精神。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标准,从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单位征集和摄影家专项拍摄的作品中甄选100余幅照片编制成册,涉及能源、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工业领域。
《罗杰·拜伦 荒诞剧场》为罗杰·拜伦摄影展的画册。罗杰·拜伦(Roger Ballen),1950年出生于纽约,1974年移居南非共和国,长期居住在约翰内斯堡。早年他以纪实手法拍摄南非偏僻村落里白人、布尔人的艰苦生活,后来转向装置摄影,发展出一种重视心理与空间关系的摄影风格,表现人类的存在意识,。摄影师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特有的构成手法,重新安排组织了在他面前的一切,并使之出现了一种新的组合之下的超现实景观。
森山大道著金晶译的《犬的记忆(精)》是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的摄影随笔集,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质,收有其精选的68幅照片展现不同人物的鲜活感性、内在强韧之生命力。作者用粗朴原始的黑白照片,用质朴、平静和深情的文字,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苍凉。
《美国表象》由斯蒂芬·肖尔于1972至1973年拍摄的一系列创新照片组成,其中大部分都未经发表。这个项目将纪实摄影推向了新高度。当它首次在纽约的光线画廊(Light Gallery)展出时,肖尔穿越美国旅行的这份视觉日记让评论家们摸不着头脑。他展示的几百张彩色照片,只是在新泽西州柯达冲印店里冲洗出来的,这与当时被接纳为艺术摄影的正规黑白照片截然不同。尽管评论并不看好这一展览,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任摄影策展人的韦斯顿·内夫(Weston Naef)依然买下了所有展品。这220幅照片至今仍留在大都会博物馆。自此之后,《美国表象》成了对我们的快速生活及以消费为导向的世界进行记录的基准。这一作品延续了沃克·埃文斯和罗伯特·弗兰克穿越美国的体验。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的摄影师。这本书集结了该系列中迄今尚未发表的多的照片,并首次按照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