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庶,1973年生,辽宁锦州人,在甘肃长大,现居浙江。《王轶庶/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部分作品收藏于SFMOMA(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很显然,这个世界在表面形态后面仍有惊人的秘密。 人生是一段旅程,摄影是通过可见之物抵达不可见之境的方法之一。通过观看,我试图建立一种属于自已的“想象”,来探讨一些基本的事物和规律,照片则是“举例说明”。这些照片拍摄于2003—2005年,来自几乎整个中国,这些照片是我对一些秘密的提问,也是它们给我的回答。
《骆丹/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里,骆丹早期的摄影创作延续了“在路上”的传统,在《318国道》《北方南方》中,他以电影导演的视角掌控和编辑着摄影作品的特质和节奏,展现了当代现实生活中一幕幕的荒诞戏剧。在路上漂泊的岁月让骆丹相信,人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信仰的缺失和灵魂的堕落,基于这种想法,他转向拍摄云南怒江的傈僳族,将人物拍摄得有如仪式感的雕塑,仿佛置身于天地间劳作、生息。为了将镜头凝固的瞬间拉长,展示灵魂时间的永恒,他通过古老的湿版火棉胶摄影技术,将人的灵魂和山石之气印刻在相纸上。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摄影家严明,二十年如一日,跋涉在苍茫大地、山河旷野,宁夏镇北堡影城的假桃花、泰山之巅微弱的小灯箱、嘉峪关雪中翩然的舞者、四川安岳因千年风化而面目模糊的佛像、湖北宜昌长江边独自怅望的青年……严明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拍下无数令人动容的画面,这些作品自然端庄,无不流露出摄影师对这个国家传统人文景观、精神风貌的悲悯和思辨。了解严明以往作品的读者还可发现,新摄影集呈现了摄影家近年来新的视觉探索和新风格的演进走向。 作为侯登科奖得主严明的诚挚新作,本书收录了2007年—2021年严明拍摄的、从未正式结集发表过的108幅作品,这些作品是严明走南闯北多年用摄影诠释人生的典藏,是他用生命中的光景置换的定格瞬间,是严明亲手交还时间的礼物——他的过往、他的昨天堂。
《太和昆仑:新疆昆仑叶城旅游摄影作品集》是一本以昆仑地区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画册共收集昆仑自然景观和人文封面摄影作品200余幅。表现出了昆仑山的其气势恢宏。也展示了历史文化厚重,物产资源丰富的叶城。编者希望通过画册能引起社会关注昆仑关注叶城,为这里的繁荣和发展发挥力量。
刘铮主编的《姜健(精)》是《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意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本书作者姜健在他的影像之路上独行,他用很直截了当的肖像去记录人、记录时代,而他做的事不止于用相机写实。姜健对在旁人看来没有意义的农村生活景观——《场景》中注入了自己的温情与思索,并以极大的耐心细细刻画;在《主人》中,他以环境肖像摄影的形式辅以大景深的环境细节描写,为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造像,展示了农民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本书整理了姜健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他的创作特色,是了解这位摄影家的一个不可错过的读本。
李伟,1976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杂志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工作生活于北京。他从2008年开始在内蒙古拍摄《大地》系列影像作品。 《李伟/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为李伟摄影作品集。
《理解曝光》自面世以来一直是美国的经典摄影图书,作为该系列书的全新升级版,本书更新了百余幅高清样片及实用拍摄技巧,旨在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帮助读者摆脱“自动”模式的束缚,拍出曝光精彩的影像。 延续了之前的写作风格,本书以风趣、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揭开曝光的神秘面纱,清晰透彻地讲述了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等与曝光的关系。此外,本书还额外新增了两个很好重要的主题,一个是如何轻松使用便携式闪光灯拍出好照片,另一个则是如何使用手电筒创造性地拍摄光绘涂鸦作品,以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尽享摄影曝光的乐趣。 本书不但是想要理解和掌握曝光技巧的初、中级摄影爱好者的读物,也能启发职业摄影师拍摄作品。
本书通过百余幅高清卫星图像,遍数七大洲中那些人类活动后产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变化。雄伟的建筑轮廓、一望无际的住宅区、城郊的村庄布局,无不显露出大都市的发展轨迹。各个大洲的高清图片记录了人类为开垦与采矿而不断占用土地的情形,但从48万米到68万米的高空向下看去,这些地方也有令人惊叹的美。本书还呈现了格陵兰岛上的居住点、沙漠中的绿洲以及南极科考站等生存环境下的景象。 这本大开本的卫星图集显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并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公众在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后,也相应地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本书是知名摄影师赵钢在大学时代完成的摄影生涯部作品,既有青年人的单纯与激情,也有成熟摄影师的独立意识和敏锐观察。赵钢从初中时代就一头扎进摄影,得到了摄影家王福春的指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明确摄影为自己一生的志业,他决心完整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书中作品的拍摄时间贯穿了大学四年,以及毕业后的一两年,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赵钢既是大学生,又是“旁观者”,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叠加,赋予了这组照片耐人寻味的丰富性。它摄取的既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直接经验,却又经过了成熟专业的视觉语言的重构。 大学新生跨下中巴车的那一瞥怯生生的眼神、无所事事地站在暖气片上等着母亲替自己铺床的新生、暴风雪中监督同学晨跑考勤的班干部、上半身衬衣领带下半身短裤拖鞋拍简历照的毕业生、大学学费上涨后围着窗口缴费的家长
《相与抽象》是一本以马为主题的黑白摄影集,作者李刚拍摄马十余年,出版有《轮回》等关于马的摄影集。《相与抽象》中的照片采用强烈的黑白视觉对比,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视觉表达,同时结合当代摄影的抽象拍摄手法,讲究光影、构成、意象相结合的图片呈现。摄影师通过明暗、形状、环境特征来突显马的无畏精神,表达自己对马的喜爱。
唯有西藏,值得一生朝圣。 摄影师16年70余次进藏,常年行走于无人之境,多次挣扎在生死边缘。 从高耸的雪山、洁白的冰川到茫茫冰原和喜马拉雅的绿色,从古老的寺庙到淳朴善良的藏民。以珍贵的照片和文字,展现了西藏的广袤自然与人情之美,记述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与梦想之地。
一条宽阔的河流,横贯渔村南北两个巨大的湖面,纵横交错的内河,流经渔村的各个方向。清晨,晨曦掩映着渔村墨色的屋顶、蜿蜒的江河、狭窄的弄堂,她摇曳着江南水乡独有的线条。 这就是江南绍兴一座活着的千年渔村——则水牌。 2500多岁的则水牌人文积淀丰厚。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因“季水碑”“测水碑”“金木水火土碑”对虞绍平原的水利功绩来到则水牌,并题写了村名。则水牌依运河而兴盛,运河是渔村的主动脉,内河是她的血管。悠悠的水巷,沿河而建的建筑,依河而居的渔家,绘制了一幅充满神韵的江南水乡画卷。
1990年4月18日,宣布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重新回到金融城市的起跑点。从那天起,上海从沉睡中醒来,看着来自浦东的旭日东升,飞速迈开奔向未来的脚步。恰巧,《1991上海》作者恰逢三十风华正茂,漫步在黄浦江畔,体会到了城市微妙的急躁,触摸到奇迹正在剧烈涌动的神经末梢。于是,每天手持相机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大街小巷里,用60000字和300余张当年的纪实照片,展示了1991年前后上海城市的巨大变迁。从1991年到2000年,这代人幸运地见证了梦想中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亲眼目睹已经远远超过他设想中的美好理想的实现。2021年,上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前景。30年前的1991年,正是上海承前启后转型的特别年。《1991上海》记录了这一年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南充记忆:嘉陵江影像轶事》选用的摄影作品来自于一位生活在嘉陵江边的老人。40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爱,为故乡留下了几万张照片。他就是四川南充摄影家杨麾。几十年来,他以嘉陵江作背景,以平民为对象,以真诚做桥梁,用手中的相机,为嘉陵江留下影像志、备忘录,为故乡的父老乡亲留影。入选《南充记忆:嘉陵江影像轶事》的摄影作品完整地呈现了嘉陵江畔百姓的生活图景。
这是一部生命独特体验的壮丽诗篇,凝聚了对洪荒大地的敬畏之情。对于王建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这些年,从中国西部延伸到美国西部,是建筑在他亲身对中国西部景观探索的刻骨铭心体验之上,同时又是对美国西部文化独到发现目光的锤炼之下。 王建军以其数十年对中国西部风光、人文地理以及历史题材的拍摄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摄影风格,也为他的美国西部摄影铺设了深邃的伏笔。更重要的是,从中国西部到美国西部,王建军想寻找的,也许是一个更为深入的参照样本,或者说通过更为开阔的实验性空间,借助两个半球相似的地域方位,拓展对于西部在人类历史上重要性的解读。 面对这些来自洪荒大地依然纯净原始的影像,就是一次生命中叠加的历练,又一次灵魂的升华,而对于中美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图景来说,透过
本书是英国当代动物摄影大师蒂姆·弗拉克继《人类不过如此》之后又一扛鼎力作,寄托了他的热切希望。 他用了两年时间在遍布地球天涯海角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之间奔波,对7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追踪蹑迹地进行拍摄和记录。他说:“有时我们在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布置黑色背景,有时我们要在水下与河马或大白鲨相伴。” 150余张图片和quanwei解说,为面临严峻挑战的珍稀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提供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记录和振聋发聩的见解。他希望这些动物的美能打动人心,警醒世人:这些动物本身及消失,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对他来说,理解照片及照片中的主角似乎比完成这些照片所需要的技术更重要:这些珍稀野生动物,因人类活动而陷入生存困境,保护它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栖息地才是关键所在。 他再三疾呼: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我们必须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开放的中国造就了靠前的艺术发展环境。就摄影艺术而言,无论在摄影语言的探索和完善方面,还是摄影的社会功能、艺术表现及观念传达上,都有众多很好的创作者涌现,他们与优选各地的摄影艺术家一起努力地探索和实践。可以说,中国的摄影艺术家是世界摄影艺术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摄影家的作品及其价值远远没能为优选所认识和关注。中国当代摄影的学术体系和发展脉络也还未能得到的梳理,摄影者的创作也经常被各类观点模糊的奖项所影响。《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意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三十年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这是一个必须去做的基础学术项目,也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未知的艰辛尝试。这个图录计划期望由众多对摄影艺术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人共同付出才能完
本书是知名摄影师赵钢在大学时代完成的摄影生涯部作品,既有青年人的单纯与激情,也有成熟摄影师的独立意识和敏锐观察。赵钢从初中时代就一头扎进摄影,得到了摄影家王福春的指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明确摄影为自己一生的志业,他决心完整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书中作品的拍摄时间贯穿了大学四年,以及毕业后的一两年,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赵钢既是大学生,又是“旁观者”,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叠加,赋予了这组照片耐人寻味的丰富性。它摄取的既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直接经验,却又经过了成熟专业的视觉语言的重构。 大学新生跨下中巴车的那一瞥怯生生的眼神、无所事事地站在暖气片上等着母亲替自己铺床的新生、暴风雪中监督同学晨跑考勤的班干部、上半身衬衣领带下半身短裤拖鞋拍简历照的毕业生、大学学费上涨后围着窗口缴费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