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 (Finding Vivian Maier) 获得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与广泛传播,薇薇安?迈尔这位神秘的女性摄影师如同一颗彗星,跃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尽管薇薇安?迈尔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她产生好奇,甚至成为吸引众多摄影、艺术爱好者的原因之一。从神秘的保姆到先锋摄影师,她的故事只能从她拍摄的14万张照片以及极其少量的关于她生活的事实中拼凑出来。这位神秘的保姆到底是谁?是什么推动了她旷日持久的创作,又是什么使她如此坚决地将她自己和那些作品隐藏起来? 薇薇安的大部分彩色摄影作品比她的黑白作品 抽象。在她的作品中,街头、孩子、陌生人,以及自拍肖像都是主要拍摄内容,这些图像让本属于那个时代 隐形阶层 的人生变得具象可见。 在本书中,世界 彩色摄影大师乔尔?迈耶
《太和昆仑:新疆昆仑叶城旅游摄影作品集》是一本以昆仑地区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画册共收集昆仑自然景观和人文封面摄影作品200余幅。表现出了昆仑山的其气势恢宏。也展示了历史文化厚重,物产资源丰富的叶城。编者希望通过画册能引起社会关注昆仑关注叶城,为这里的繁荣和发展发挥力量。
本书通过百余幅高清卫星图像,遍数七大洲中那些人类活动后产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变化。雄伟的建筑轮廓、一望无际的住宅区、城郊的村庄布局,无不显露出大都市的发展轨迹。各个大洲的高清图片记录了人类为开垦与采矿而不断占用土地的情形,但从48万米到68万米的高空向下看去,这些地方也有令人惊叹的美。本书还呈现了格陵兰岛上的居住点、沙漠中的绿洲以及南极科考站等生存环境下的景象。 这本大开本的卫星图集显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并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公众在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后,也相应地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这是一部生命独特体验的壮丽诗篇,凝聚了对洪荒大地的敬畏之情。对于王建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这些年,从中国西部延伸到美国西部,是建筑在他亲身对中国西部景观探索的刻骨铭心体验之上,同时又是对美国西部文化独到发现目光的锤炼之下。 王建军以其数十年对中国西部风光、人文地理以及历史题材的拍摄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摄影风格,也为他的美国西部摄影铺设了深邃的伏笔。更重要的是,从中国西部到美国西部,王建军想寻找的,也许是一个更为深入的参照样本,或者说通过更为开阔的实验性空间,借助两个半球相似的地域方位,拓展对于西部在人类历史上重要性的解读。 面对这些来自洪荒大地依然纯净原始的影像,就是一次生命中叠加的历练,又一次灵魂的升华,而对于中美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图景来说,透过
自序: 神游(节录) 说说我自己。摄影对于我是怎么一回事? 我一直避免一种固化的人生,我希望我能游走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文化里,游走在不同的观点和风景里,我不想过被任何生活工具异化成的工具的人生。我喜欢蒙田的那句话:我是人,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 我需要坦白,摄影是我对世界的一种攫取行为,这叫做影像的攫取吧。我深知生命的短暂、活法的局限、能量的贫弱,于是,贪恋生焉。对自己感到新奇、美好并被吸引的事物,我并不指望能拥有其本身,认为只要拥有了它的影像,其实就获得了莫大满足。一般人常以为,摄影是影像,虚而不实,殊不知,实物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青年马克思早说了,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而实物烟消云散之后,影像可能还在,战胜时光岁月的,偏偏竟是这些影像。 我不大钻研摄影技术,
《麦积山佛影》主要内容包括《麦积山佛影》凡例,麦积山石窟早期勘察及庐江草堂藏麦积山石窟旧影的时间和价值,天然塑馆在麦积——写在《麦积山佛影》图册之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部西北文化保护历史回顾,外景,第〇〇三窟——一九一窟,瑞应寺,散落佛像,《麦积山佛影:》旧影文献勘定修改对照表(仅供参考),《麦积山佛影》参考文献,《麦积山佛影》出版后记,《麦积山佛影》图版目录庐江草堂藏本。
《罗杰·拜伦 荒诞剧场》为罗杰·拜伦摄影展的画册。罗杰·拜伦(Roger Ballen),1950年出生于纽约,1974年移居南非共和国,长期居住在约翰内斯堡。早年他以纪实手法拍摄南非偏僻村落里白人、布尔人的艰苦生活,后来转向装置摄影,发展出一种重视心理与空间关系的摄影风格,表现人类的存在意识,。摄影师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特有的构成手法,重新安排组织了在他面前的一切,并使之出现了一种新的组合之下的超现实景观。
从2006 年到2014 年,我拍了许多在台北的照片,不过在挑选时, 有很多照片,即使很美,对我若是没有意义,就不会出现在这本书里。 这里的每一张照片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我要它有活的感觉。 所以编排时,也是按照时间往前追溯,希望能看到时间的流动感。 这些年来,我并没有设定我拍台北的主题是什么,我是单纯的享受把时间冻 结的感觉。 事后看到那冲洗出来的照片时,会想到那时我的旁边有谁,我正在做什么, 什么样的光线,在什么状况下,什么心情下,按下那个快门。 照片它会不会也因为我那时的心情而活了起来呢? 如果有,那所谓的契合点应该是我的心灵的投射吧! 所以这本书不是拍台北。 伍佰拍的台北,还是伍佰,不是台北。 是伍佰的台北,不是台北。
《麦积山佛影》主要内容包括《麦积山佛影》凡例,麦积山石窟早期勘察及庐江草堂藏麦积山石窟旧影的时间和价值,天然塑馆在麦积——写在《麦积山佛影》图册之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部西北文化保护历史回顾,外景,第〇〇三窟——一九一窟,瑞应寺,散落佛像,《麦积山佛影:》旧影文献勘定修改对照表(仅供参考),《麦积山佛影》参考文献,《麦积山佛影》出版后记,《麦积山佛影》图版目录庐江草堂藏本。
四川,是世界野生大熊猫占比较大的地区,是中国特有物种居前列的省份,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本画册以“一轴五屏”的自然保护格局为线索,通过地理视角的文字解读和近百位摄影师的300张生态摄影作品,展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园区和55个自然保护地的典型特色,反应出四川省为自然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和成果。大自然赐予了四川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我们通过这本《自然之赐》来“发现四川本来的样子”。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品集》收录了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获奖作品。本届国际影展共收到109个国家和地区13411名摄影人投寄的142025件(230987幅)摄影作品,作品涉及国家范围、参展人数以及来稿数量,都再创历史新高。经过10余位专家为期5天专业、高效的评选,最终产生296件入展作品。作品分三个类别,为纪录类、艺术类、“方向·视界”主题类。
22位摄影师提供关于城市的影像作品,“盲配”22位作家对此自由地进行更拓展性的深度表述,是一份忠实且饱含温情的记录,意在唤醒、再现、重写一种根植于城市经验的时代缩影及其中集体或个人的境况——回望并阐释城市的不同历史阶段,观察今日之大都市,记录城市空间的变迁更新,深入到街头巷尾和市井纵深之处普通人的生活,捕捉城市独特的、丰富的生活气息或气质。此次落脚上海,其意义不仅在于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有太多的故事等待被人们发现和重写,还在于上海的典型性也得以让人进一步思考城市与人关系。
这本独特的宝丽来摄影集来自法国摄影家弗孔,在他创作那些的观念摄影作品时,他用宝丽来记录下了构思的过程。这批曾经在创作完成后被尘封的照片,大部分被他赠予前来造访的中国摄影家,一部分献给了他的母亲。如今我们把这批珍贵的照片汇聚在一起,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献给热爱他的人们。在艺术家这些导演脚本式的作品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弗孔的创作如何以宝丽来照片独有的色调来呈现,还可以回到艺术家昔日那些造梦的现场,看到我们熟知的作品处于未完成时,或者等待发生时所蕴藏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每张照片都由摄影评论家撰写评论,以求还原当时的创作情境,呈现艺术家的巧思与理念,以及拍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琐碎细节,更为丰富和立体地展现出艺术家短暂而传奇的摄影生涯。
美籍华人赵羡藻先生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主流艺术圈传播中国传统美学的坚持者。赵羡藻先生的作品不但记录着他个人摄影风格的变迁,也折射了中国老一代摄影人的探索历程,是我们研究东西方摄影文化融合与变迁的好案例。《雪岸闻香20世纪摄影名家 赵羡藻/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收录了美籍华人摄影师赵羡藻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以不同地域的风景、香港风土人情为题材的150余幅摄影作品,展现了一位去国半个多世纪的海外游子从未遗失过的华夏之心。
这是一本作者创作的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书画,汇集成册的花萼。涉及历史文化人物、传说形象、花卉、山水、禅意书法等多种题材,包括人物小品、斗方、条屏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入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中禅意的初浅理解和一些体悟。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开放的中国造就了的艺术发展环境。就摄影艺术而言,中国有着众多的创作者涌现,他们与各地的摄影艺术家一起努力地探索和实践,成为世界摄影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摄影家的作品及其价值远远没能为所认识和关注。中国当代摄影的学术体系和发展脉络还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摄影者的创作也经常被各类观点模糊的奖项所影响。《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意在呈现众多的个体摄影创作案例,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这是一个必须去做的基础学术项目,也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未知的艰辛尝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套图录的意义将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必将对今后中国摄影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