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本着正本清源的务实态度,首先,对站桩的历史渊源以及近百年来的传播发展做了一个认真客观的梳理。通过第一篇《站桩朔源》,使广大站桩爱好者对站桩的渊源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其次,本书介绍了从无极桩 太乙桩 三体式的进阶过程。从易到难,为广大功友指明了清晰的站桩方向,主次清晰。同时无极桩是道家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内家武学中也有提及,但其要素及修炼程序却鲜为人知。本书独家披露了无极式中的独立守神、固气养元、开背展阳三个非常科学紧密的修炼程序。对于调节心智及保健养生非常裨益有效。照书练习可以作为站桩入门,又可以精进深入,简便易行,不易出偏,安全可靠。
《浑元剑经》据传为元末明初毕坤所著,是古代颇为珍贵的武学真传秘籍。其立意传真,宗 三一一三 之旨,昭示以剑术成道的修炼方法。其阐释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颇为全面,传统武学经谱中少有能与其比拟者。 更为特殊的是,《剑经》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古代道家修成剑仙的珍贵法门。马国兴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习武体会,对《浑元剑经》进行了详尽地阐释,以期指明剑经修炼之奥义,使其广为世人所知、所用。
此书以编者数年学拳笔记为主脉,记载了云龙老师数十载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蕴藏着王云龙老师一-生 修炼太极拳的经验与心得,充分展示了云龙老师对太极拳内功的真知灼见。通过授拳实录、悟拳手迹、修拳拾粹三大部分刊载了云龙老师的拳修文章,公开了云龙老师的悟拳手迹。围绕 始终不离太极拳 练内不练外 这一-主体、始终紧扣拳论 凡此皆是意 这一-主旨、始终追求 拳修无止境 这一精神 的主旨和特点。透过这部书的文字,能感受到一个太极拳修炼者由术到道的追求精神。编者甘愿将自己的学拳笔记公之于众,有些内容甚至记述了云龙师在拳修中体悟的秘诀,过去这些秘诀至多传给入室弟子,现经老师允可,将其公之于众,以飨读者。从传统武术角度来看,其资料十分珍贵,是一部揭示内功练内的佳作,无论对太极拳的初学者还是学有经年者,都有借鉴意
《中国武术史》是习云泰几易其稿、精心撰写的新中国第一部武术史书,为挖掘整理中国特有的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填补了 新中国武术无史 的空白。本书内容包括:第一篇先秦时代,包括武术的萌芽、殷周时代的武术、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第二篇秦汉三国至隋唐五代,包括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隋唐五代时的武术;第三篇宋元明清时期,包括两宋时期的武术、元代的武术、明代的武术、清代的武术;第四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武术。
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也是世界宗教史上的奇观。莆田南少林寺作为昔日的武林圣地,曾因 南拳北腿 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 南北少林 。为深度挖掘、抢救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正统的南拳武术,同时也为保护莆田本土拳种,展现莆田 武术之乡 的精神风貌,南少林寺牵头组建课题组,希望通过挖掘和整理莆田地区的传统南拳,以编纂系统的南拳拳谱和器械名录。韦驮拳、食鹤拳以流传范围广、传承谱系明晰等特点率先被系统详细地进行梳理并编辑成书。 此书根据1982年原国家体委提出 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认定拳种的基本标准,从源流追溯、传承人谱系梳理、练功方法、拳术要论、精选徒手套路及精选器械类等内容介绍食鹤拳(拳术6套、器械3套),内容丰富
本书作者借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结合自幼习武以及青壮之年钻研导引术的心得,创编了一套适合大众练习的健身功法。该套功法强调通过螺旋、延伸的运动原理和人体有节奏的呼吸,导引气机的开合出入,从而改善组织粘连,增强肢体韧性,协调骨骼、肌肉及关节间的平衡,开发身体的空间,最终达到强身除病的功用。
把武术先辈们留下的丰厚武术遗产继承好、发展好,首先就是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加以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总结经典,传承经典,创造经典。 总结经典。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当前共收录具有源流和传统名称的武术经典动作1941式,分为长拳、刀术、棍术、剑术、枪术、南拳、南刀、南棍、太极拳、太极剑共10个子库,如字典汇编,毫分缕析,系统总结了长拳、南拳、太极拳三大拳种的经典动作,规范了技术方法,确定了技术标准,突出武术技击本质,展示武术攻防内涵。每一个经典动作都有源流出处,都具有传统名称,不仅符合人民群众对武术古往今来的认知,更是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经典魅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 传承经典。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库,通过
主要对峨眉武术的来源、传承情况、历届传人的传拳情况、部分传人的拳术风格以及峨眉拳概述、历史沿革、传承情况、风格特点、基本练法(包括基本手法、基本步法、基本手型、基本身法)、技术套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峨眉剑的部分,主要对峨眉剑的形制、尺寸、握剑方法、峨眉剑基本手法、基本步法、基本身法,以及两人对练等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拳和剑的详细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进行了规范化的介绍,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明了。 刘涛,男,副教授(现任成都体育学院低职高聘教授),四川省武术协会委员,成都体育学院套路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中国武术七段,武英级运动员。全国体育院校枪术冠军,双钩银牌,通臂拳银牌,全国锦标赛枪术第六名,1989年取得全国武术锦标赛枪术冠军。出版著作有《实用防卫制敌术》
本书以甩棍(伸缩式短棍)构造与形式状态为基本点,从闭合的掌棍(也称袖棍、酷巴藤等) 出棍 伸展开来的短棍三个不同形态出发,全面讲解了甩棍在自卫防身中的攻防技术,内容涉及到甩棍基础知识、基本的攻击、防御与反击技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不同冲突的具体实施方法。同时,为了全面突出甩棍的自卫性能与功用,本教程特别补充了甩棍练习中的身体素质即体能训练项目及相关正当防卫的法律知识,使得实践者在现实防身自卫活动中做到有法可依。本教程不仅适用于武术爱好者及健身者防身锻炼,也可作为教材供军警、武术、体育院校培训使用。
《武当剑法大要》为《黄元秀武学辑录》中的一本。本书将典籍转换为简体重新出版,对当代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图文并茂,言之有物,对练习者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搜集武术先贤之大成,阐明武者修炼、健身、保养、交战的综合理论,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章从24技的泉源和特点对擒拿24技进行概述,表明24技为什么在擒拿中非常重要,也就是 why 的层面。第二章从24技的界定和易混技法分析两个层面细解擒拿24技是什么,也就是 what 的层面。为了使读者加深对24技的认识,笔者在第三章从擒拿64手这个崭新的视角再次强调24技是什么。第四章从24技功法与单式阐释如何快速提高技能,练好擒拿24技,也就是 how 的层面。
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也是世界宗教史上的奇观。莆田南少林寺作为昔日的武林圣地,曾因 南拳北腿 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 南北少林 。为深度挖掘、抢救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正统的南拳武术,同时也为保护莆田本土拳种,展现莆田 武术之乡 的精神风貌,南少林寺牵头组建课题组,希望通过挖掘和整理莆田地区的传统南拳,以编纂系统的南拳拳谱和器械名录。韦驮拳、食鹤拳以流传范围广、传承谱系明晰等特点率先被系统详细地进行梳理并编辑成书。 韦驮拳动作典雅古朴、实战价值高,此书根据1982年原国家体委提出 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认定拳种的基本标准,内容丰富,从源流追溯、传承人谱系梳理、拳法要求、特色技法、功法练习、精选徒手套路及精
高深莫测的内家功夫到底为何物?如何理解八卦、形意、太极 三家合一理也 ?孙禄堂深谙此三种拳术,为近代内家武术集大成者,在他的武学著述中,定能找到答案。 本书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简体版于一炉,孙禄堂嫡孙女孙婉容点校,注以拳拳之诚,并收录孙氏拳家罕见照片与书法作品,可供读者研读收藏。更有孙禄堂珍贵拳照,引您一睹近代绝顶功夫之真容。
福建南拳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格鲜明、特点突出、技法全面、保持着古朴刚阳、步稳势烈、以气催力,发声助势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南派武功特色。编写和出版福建南拳,对福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武术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书以广泛流传于福建的五祖拳、永春白鹤拳、地术拳、连城拳、虎尊拳、福州鹤拳6个主要拳种为主要素材,各个拳种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动作,重新编排成短小精悍的套路,便于各拳种的比赛和推广。同时撷取6个拳种中的经典代表动作,编排成1个竞赛套路。本书对7个套路进行了图解和视频演示。高楚兰,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会长,集美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协会青年学者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教学名师。参加《国际武术竞赛规则》的修订工作,连续四届担任"国际武术裁判员晋级考
本书系蔡龙云先生遗著,是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体育学院成立 蔡龙云大师工作室 后蔡老先生连续7年辛勤工作的成果。 作为中国武术古老的经典的拳种,在原先出版的简编本的基础上,不仅每一路都配以拳谱歌诀、动作解说、要领说明,拳理拳法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存真求实,延续了先生一生严谨著书的特点;而且在内容上,除了《一路华拳至四路华拳》以外,新增了《五路华拳》《六路华拳》和《二路华拳对练》及《四路华拳对练》,这些内容都是首次整理成上下册出版。 让古典拳种精华流传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