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温 H.霍尔、内森 罗森伯格主编的《创新经济学手册》集合了全球创新经济学研究领域杰出学者的重要成果,清晰描绘出了创新经济学全貌,可谓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开创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书中着重探讨了创新过程、创新政策、创新测度等重要议题,对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政府创新治理能力等都有相当的启示。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展,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全书共2卷,本册为第1卷。
《东西部协作发展报告(2023)》是中国第一部专题论述东西部协作工作的蓝皮书,标志着东西部协作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报告致力于深入研究东西部协作的各个方面,聚焦2022年及以前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演进、工作成效和发展趋势。报告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区域协作东部案例篇和区域协作西部案例篇四大部分,详尽梳理了东西部协作在产业转移、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同时,报告还全面介绍了各结对省区市的协作模式、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为推动新时期东西部的产业、劳务、消费协作以及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本书分6篇(共15章),包括综述篇、专题篇、经验篇、政策篇、热点篇和展望篇。本书通过客观描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相关政策法规及热点事件,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系统梳理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科学展望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2023-2024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全景式描述,并通过对中小企业突出问题的专题分析,为读者提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重点领域的深度刻画。本书有助于广大中小企业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同时为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开展中小企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遵循“梳理历史—描述状况—检视短板—分析挑战—明确目标—设计路径”的研究逻辑,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复杂性理论,对新发展格局下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思想上,将现代城市群理论与中国特色城市群理论相结合,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群理论研究;内容范围上,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拓展了对西部城市群的相关研究;结构体系上,从理论和政策双重维度,提出了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可行路径;研究方法上,采用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地理学多种方法,刻画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和未来图景。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陆地边疆9省区社科院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相关学者共同研讨撰写,数据翔实,分析得当,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实用性特点。
本书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理论进展等进行了分析,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对比了世界主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种模式,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际、战略定位和目标,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采取的模式及主要路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模式等持续涌现和迭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发展、转移和演变也在快速变化。作为一个新兴的、极具潜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受到全球瞩目。本书致力于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素材和参考,并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及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当前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和全球经济下行,对澳门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澳门一直以来依赖的不均衡产业结构和资本外向型的经济,在疫情之后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何增强经济韧性、利用多元产业快速提振澳门经济,是澳门要应对并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众多选项中,发展数字经济和发展适度多元的产业经济,被同时摆在了突出位置。然而,不仅技术转变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更是一个充满风险、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故而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任务艰巨。从历史沿革来看,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过程中,内含不同资本(外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间在规模和资源上的生态位争夺,会形成长期、动态演化生态系统,并作用于澳门产业经济。何种外生技术更能作用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产业生态系统,
顺应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需求,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变化,本书系统论述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俄罗斯等东北亚海洋国家的海洋管理体系与主要产业发展现状、政策趋势与发展动向,并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研提中国可采取的应对与合作策略。全书力图展现当前东北亚区域海洋经济的前沿方向,为推动东北亚海洋经济发展与合作做出贡献。
本书针对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云南省临沧市为案例区,按照理论梳理-进展评估-实现路径的逻辑轴线,利用多源数据评估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剖析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探索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以期为推进全国乃至全球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展与展望:2020-2025年》*先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的成效进展、现实困难与未来展望展开论述。其次通过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4个专题22章系统论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产业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成就进展、问题困难及未来展望。
2024年,陕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科技强省为目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本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和案例篇三部分,以陕西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以及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展开的具体实践和特色案例为主要内容。202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进入关键时期,陕西将立足省情农情,以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为引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努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西部前列、争做西部示范。
2020年,中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一带一路”走向高质量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陆续复工复产,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进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西北沿线地区开启向西开放新格局。本书盘点记录202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项具体进展,并结合近期新的形势来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全书汇集了西北、西南地区社会科学院、大学和政府部门共20余位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学者、专家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希望能为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和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包括四部分内容。总报告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线建设,全面跟踪和反映了年度“五通”建设的现状和进展,并分析预测了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趋势。分报
本书分为三部分,总报告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区域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居民生活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五大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报告分别从区域、产业、金融、县域等方面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专题报告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数字经济空间演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韧性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数字金融空间演进等问题,为京津冀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书分综合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产业篇、企业篇、热点篇和展望篇七个部分,以数据、图表、案例、热点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重点分析总结了2018年以来 外网络安全行业的发展情况,对2018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的动态与问题、行业热点、典型企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对2019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本书全面、系统、客观地概括了2018年 网络安全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安全管理、数据治理、新兴技术应用、 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了2018年我国在网络政策环境、标准体系、基础工作、产业实力、技术能力、 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从政策、产业、行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剖析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网络安全发展态势;梳理
本书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系统理论及空间经济理论,构建了绿色创新投入产出转化的理论框架,以此分析绿色创新投入、产出与效率的耦合协同机理,进而对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收敛机制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借助SFA与DEA模型对省际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多维测度和比较,同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考察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进而使用地学统计分析、空间计量模型、机器学习及模拟等方法对我国省际绿色创新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绿色创新投入产出及效率耦合协同的时空特征、绿色创新溢出的异质性、绿色创新的空间收敛性、绿色创新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青海省大生态产业发展潜力评估与模式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发展逻辑全面分析青海省传统生态农业(种植、养殖、水产、林草、加工等)和生态工业等,系统阐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潜力。结果表明青海省实施生态、发展高碳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生态产业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