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指出了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经济结构的本质、内涵与特点,强调了低空经济的全球战略定位及其与 一带一路 倡议的协调关系,指明了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详细对比了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指出了低空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管理对当前及未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全球经济现状下低空经济的政策引导和布局,探讨了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发展规划、技术革新和风险;重点介绍了工业级无人机、eVTOL、有人驾驶通航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系统,并讨论了 AI 低空飞行器 赋能千行百业的情况;根据低空经济的行业特征提出了人才需求,分享了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目标,给出了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和个人参与低空经济建设的建议。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刻认识低空经济的本质、内涵与特点,全
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了一期山东专辑。杂志封面醒目写着七个大字:山东,中国的缩影。 重读山东,可以一窥中国的现代化成就。 这片傍山靠海、地图形状呈雄鹰壮的齐鲁大地,是孔子的诞生地,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多年来,山东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地和引领者,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示范镇。 山东是土改的探索者和现代农业强省,东明县联产承包比凤阳还要早半年,而当下寿光是中国的菜篮子。 山东是工业经济的先行者和品牌经济强省。诞生了像海尔、海信、潍柴、魏桥、浪潮等众多知名品牌,涌现出了像张瑞敏、周厚健、谭旭光、张士平、孙丕恕等一批厚实、低调、保守而又开放的鲁商明星。海尔管理哲学还走上哈佛课堂,成为世界企业的学习案例。 青岛、烟台、济南、淄博、威海等16个地市,在不同行业都涌现出了一大
合肥是一座“赌城”吗?网民为什么戏称合肥为“霸都”?合肥是“黑马城市”吗?近些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省部级领导、城市考察团、各领域专家来合肥调研?为什么媒体总是将合肥发展经验称为“合肥模式”?那么,合肥有模式吗?合肥是如何成为全国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的呢? 合肥从一个“三五”(5平方千米、5万人口、5家小企业)城市发展成为“新一线城市”和“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特别是21世纪以来,合肥的经济发展速度堪比深圳,引起了全国关注,甚至有海外媒体的褒奖性报道。身居合肥、深谙合肥发展历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志迎教授带领团队,从时间、空间、城市、产业、科技、资本、人才、民生、生态、政策十个维度,分十章内容全面解读了“合肥发展”案例,系统地回答了媒体上关于
2023年是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这十年中, 一带一路 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创造超过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一带一路 倡议在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与十年前比,全球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疫后经济复苏不平衡,一些长远的疤痕效应还在显现,地缘政治、产业链调整、绿色转型等新变局和新约束条件,也给经济基本面和全球治理机制带来深远影响。在新形势下,包括 一带一路 倡议在内的国际合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 本书从宏观与产业、实体与金融、国内与国际多个层面分析 一带一路 倡议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探讨未
小县城,大中国——透过县域之治,理解中国特色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小县大城》基于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实地调研,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 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该研究从福建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逻辑,并在以下两个关键维度上总结了其实践创新:1. 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机制在这一模式中,政府通过精准施策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推动基层发展的转型升级。 2. 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既具有追赶效应又不乏先行经验的城镇化新格局。 本书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展示了
本书指出了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经济结构的本质、内涵与特点,强调了低空经济的 战略定位及其与\\\\\\\\\\\\\\\" ”倡议的协调关系,指明了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详细对比了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指出了低空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管理对当前及未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 经济现状下低空经济的政策引导和布局,探讨了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发展规划、技术革新和风险;重点介绍了工业级无人机、eVTOL、有人驾驶通航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系统,并讨论了\\\\\\\\\\\\\\\"AI+ 低空飞行器”赋能千行百业的情况;根据低空经济的行业特征提出了人才需求,分享了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目标,给出了各地政府、企 、高职院校和个人参与低空经济建设的建议。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刻认识低空经济的本质、内涵与特点,
本报告以四大湾区影响力指数为研究框架,对于湾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视角,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从报告内容来看,这项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项 多方位 多层次 的研究。不仅构建了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还考察了湾区内部主要城市的影响力,构建了湾区城市影响力指数,进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三级指标框架体系,有助于全面深入评估四大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优劣得失。除指数报告外,报告还分别从经济、文化、创新、旅游、宜居、形象6个维度,更为深入地考察了四大湾区及其主要城市的影响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深圳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伟大而不平凡的变革历史的缩影,是一个国家、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大起来的辉煌历史实践。站在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不忘初心,重温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与国家转型的重大历史使命,回顾深圳改革创新的阶段历程及逻辑演变,本书从三大要素市场(劳动、资本、土地)、两大主体(国有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两大体制(开放型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共七个层面出发,深度剖析深圳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领域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及历史贡献。深圳市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沿着邓小平规划的以改革开放为宗旨创办经济特区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继往开来走进新时代,深圳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型城市发展目
本系列皮书为广西社会科学院的延续性出版物,每年一期。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进行回顾并探讨;对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回顾以及预测;介绍中国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的发展情况;介绍第十届至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第八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举办情况,以及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情况;对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地缘政治环境、泛北部湾海洋合作、 一带一路 战略下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乡村转型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的发展。本书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境和实地调查,基于 理念-主体-资源-行动-结构 的多维分析框架,系统性地探索 上下联动、内外共生 的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作为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CRSS)项目系列成果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模式的著作,为世界减贫事业和乡村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同时,也对促进新内生发展理论的国际对话大有裨益。
《中国自贸区发展报告(2020~2021)》在延续前三部自贸区蓝皮书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从服务新发展格局、对标高质量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推进服务业开放、加强中外合作等多个维度对我国自贸区建设进行跟踪研究。本书突出对标国际一流自贸区、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博会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中非自贸区合作、中国-拉美自贸区合作等专题,并对中国自贸试验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报告对2020~2021年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构建港口经济圈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2006年,*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到宁波港调研考察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相得益彰的优势,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 港口经济圈 。构建港口经济圈,是促进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对接 一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一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新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港口城市创新转型发展、争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港口城市提升资源配置功能和港口城市战略地位的现实选择。
2024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迈进第三个十年。全新起点下,吉林省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延边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然而,2024年的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地区环境错综复杂,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在这种新的背景和趋势下, 吉林蓝皮书 客观描述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刻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科学研判吉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2025年吉林省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深入探讨吉林省实现振兴新突破的对策。
本书以 以新型能源体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为主题,包括总报告、行业发展篇、新型能源体系篇、新型电力系统篇、调查研究篇。总报告对2024~2025年河南能源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对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年来河南能源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对策建议。行业发展篇阐明了河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等行业2024年发展态势和2025年发展研判,提出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新型能源体系篇,对河南 十五五 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煤电低碳化改造、新型储能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等开展了深入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篇对河南中长期电力保障路径、配电网运维管理、输电线路抗冰承灾等开展了探索性研究。调查研究篇对河南新版分时电
本书研究梳理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GVC)理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应用等理论及实践,从国际、国内及重庆层面,分析全球及重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新因素,特别是创新性提出了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GVC机制新变化。基于GVC理论,从定性和定量视角分析了重庆制造业及重点行业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竞争力及在GVC中所处的地位,发现重庆制造业总体处于GVC相对低端,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性。结合美国芝加哥、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地区)及中国台湾、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促进制造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案例,提出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提升重庆制造业GVC地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路径及举措。本书可供科研院所、高校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
《浦东奇迹》首版于2008年,作为五洲传播出版社“献给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丛书中的一部。该书是曾任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先生专门针对外国读者的阅读需求精心撰写的力作。从1990年至今,浦东的开发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该书清晰地表述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政策、过程和成就,真实记录了浦东开封的历程,更道出了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及参与浦东开发实践的人民在探索中逐步形成的重要理念和观点。书中的百余张精美摄影作品和珍贵历史照片,为所有关注浦东、关注上海、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读者提供了真实、客观的阅读资料。现再版,更新部分图片,增加了上海市党史研究室对赵启正的一份访谈录《浦东开发开放的软成果》作为附录。浦
作为 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 发展战略研究系列论坛之一,2015年12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麦肯锡公司联合承办,举行了 2015年上海国际智库峰会 。峰会以 2050年的上海:发展愿景与挑战 为主题,来自麦肯锡、埃森哲、普华永道、德勤、IBM、野村综研、哈佛上海中心、强生中国、高风咨询、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上海美国商会、欧盟上海商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泰科电子等国际智库的专家,探讨城市发展理念及愿景,明确上海未来面临的瓶颈与挑战。这本国际智库咨询研究报告是此次智库峰会的全景展现,详实记录了与会专家学者对对未来30年上海发展愿景与挑战的 畅想 。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西部蓝皮书)是由教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年度专题性研究报告,从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已经连续出版十八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24)》(西部蓝皮书)是第十九部。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都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做出了具体部署。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五个振兴 ,统筹部署、协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