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对党在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将党的百年经济思想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发展中党的经济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经济思想五编,重点突出对各个时期党和国领导人经济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阐述与总结,一方面以大量详实的史实资料为基础,充分体现 史 的底色;另一方面突出对经济思想的提炼与分析,充分体现 论 的特征。全书资料详实、史论结合、阐释深刻,是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力作。
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编号:05AJL004)的*终研究成果。 全书采用宽阔视域、长期角度和崭新方法,对中国城乡市场在过去2500年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立体地展现中国市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活动及其规律,探讨中国市场长期变动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经济等主要因素的相互关联,勾画出中国历史上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的真实面貌。 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市场史,中卷论述明至清中期的市场史,下卷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市场史。
傅筑夫教授是我国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系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其论著深刻影响了四代学人,且今后还会深远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尤其经济史学界。 傅筑夫文集 (辑)共五册,具体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西周、春秋战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秦汉三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晋南北朝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隋唐五代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宋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傅筑夫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从西周起,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两宋,论述了两千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进、经济结构变迁的历程,以及就中国经济史的分期、一些重大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等提出了独具色、自成体系的一系列见解。其核心观点包括:(1)中国奴隶制度的
上海市档案馆有关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和钱业同业公会的藏档数量大、种类多,本书选编时以较能体现公会运作基本情况的会议记录为主,兼及部分公函。本书选编的档案史料,主要反映八一三抗战和孤岛时期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和上海市钱业同业公会的基本情况。对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高校金融专业师生,以及金融史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优选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靠前危机与优选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
本书包括了从资本主义关系在各主要国家产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一历史时期。共分为四篇,篇为资本主义确立和上升发展时期,第二篇为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第三篇为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第四篇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改造, 战时共产主义 和转向 新经济政策 时期。前两篇册属于近代部分,后两篇属于现代部分。 本书认为,占世界广大地区拥有众多人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近代现代经济史必须对他们的经济发展历史给以正确的阐述,指出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揭露资本 帝国主义国家对它们的剥削和掠夺,战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反对资本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进行的长期的英勇不屈的斗争。
《大陆银行》是入选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之一种,并获得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本书选编的大陆银行档案史料,全部出自上海市档案馆藏大陆银行档案全宗(全宗号:Q266)。具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行史资料,主要包括1938年编写的《本行二十年来行务大事年表》、1949年大陆银行总经理处为纪念该行创立三十周年而向各总分支机构征集的调查资料、1950年编写的三十周年纪念特刊统计部分资料底稿、1951年行员顾训贤编写的该行大事年表补编、1951年编写的《大陆银行简史初稿》等。第二部分为规章制度,根据其性质,划分为组织类、人事类、事务业务类三大类,编者尽可能收集这些规章制度文本的不同版本,以揭示大陆银行规章制度演进的具
本项目成果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的起点上对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作出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本项目传承以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 为研究主线的思路,紧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扩张(在本期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和战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延续(在本期主要是封建性的土地与农业制度的延续)、中国资本主义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在本期主要表现为工农商交金融及财政等经济行业部门遭到破坏而出现停滞及不平衡发展)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几大主题,探索其在1937-1949年的发展和重大变局。 本项目按照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形势,最终成果分为三大部分:日伪占领下的战争经济和殖民掠夺经济;抗日后方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革命战争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新民主主
《东亚华侨资本和近代朝鲜:广帮巨商同顺泰号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别为广帮商人同顺泰号和同顺泰文书的构成、朝鲜同顺泰号的贸易业代东亚广东网络、被同顺泰号朝鲜代新商品和东亚空间等。
本书主要研究1700年到1900年俄国经济史,阐释彼得一世改革至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经济发展概况,着重从农业发展状况、工业主要成就、工业化进程、俄国贸易、工商业和全俄市场形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俄国建国晚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稍显逊色,早期经济以手工业为主,18世纪初才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俄国大工业才初具规模。一些俄国学者认为俄国现代化起源于彼得一世,其依据为彼得一世确立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帝国模式”,其目的是巩固政权和建立强大的军队,吸收发达国家技术成就,俄国大工业基础基本奠定,但此时民用经济和社会领域依然落后,农奴制仍是俄国经济发展的桎梏。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化开启,工业化步入正轨,同样吸取西方先进技术和工业成果发展本国工业。因此笔者重点分析1861—1917年俄国经济发展成就。以期
《行商遗要》,按现在的理解是晋商去湖南安化购茶、制茶、运茶等工作中的工作手册或参考手册,由于年代久远,内容不乏脱节、错乱、令人难以理解之处。《行商遗要释读与研究/晋商研究当代文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对《行商遗要》做了重构,将脱节、错乱之处重新进行了梳理;二是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与释读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
该书稿采用新颖的“文化线路遗产”思路整合滇越铁路的各类影像资料,将总长1031 千米(含中国云南“个碧临屏铁路”176.975 千米)的“滇越铁路文化线路遗产”呈现于读者眼前,展现了自公元20 世纪初至今,亚非欧以海陆交通为载体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山地文化(传统农耕)与海洋文化(定居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百余年来,滇越铁路作为世界上卓越的跨国陆路交通网络之一,构成了一条东西方之间经济贸易、人员物流、跨国跨区域的交流与对话之路,并同时推动了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奠定了两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本书突出的特征和重要的意义是填补学科空白,具有学术领域开拓性特征。全书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和“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既有色彩斑斓的历史场景,又有宏观大背景中的历史线索及演进规律,史论结合,系统论述中国近现代工程转型发展、曲折前进、奋斗创新的历史,分析、总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科技发展、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规律。 全书内容丰富,援引了大量史料,适于对中国经济史、工程史、科技史、科学史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