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1620 1720年金融革命期间发展起来的现代信用体系,为英国在18世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并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然而,这种新的信用体系伴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它不仅不稳定,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而且依赖于信任、公众舆论,最终不得不采取暴力来维护。 本书作者重建了孕育金融革命的思想背景,追溯了关于信用的理论阐述是如何演变的,并对光荣革命、科学革命、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等问题做出了回应,引导我们了解同时代的英国人如何看待信用的不稳定性,以及暴力 战争、奴役和死刑 在维护信用方面的作用。
春华秋实 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 ----《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出版发行 75载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恢弘壮丽的史诗,铸就了人民共和国彪炳史册的伟业。 《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一书,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付梓发行。该书是由武力研究员、贺耀敏教授率领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团队,继2022年撰写《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和2023年撰写《中国经济改革简史(1978-2023)后,为庆贺新中国建立75周年编写的。 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先生为该书作序,评价该书:对新中国75年的经济史作出颇有新意的概括和系统论述,史料丰富、思路清晰、言之有理、启发性强。 该书回顾了新中国75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展现了这75年来新中国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平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带有反精英、独裁主义和本土主义倾向的激进政治运动有时成功, 有时失败? 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政治中间派能够稳住局面, 而在另一些时刻极端分子占据上风?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 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 人民 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 人民 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 救世主 的信仰, 救世主 不仅可以直接与 人民 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在
李伯重先生一直致力于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他思路开阔活跃,擅长以国际视野来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经济发展历程,挖掘其独特性。本书通过大量中外史料和各种翔实的数据,从环境变化、人口控制、妇女角色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工具及技术手段的革新进步、城市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江南生产力的状况,从而引出自己对明清之际江南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这一历史命题的再思考。本书对国内外史学界流行的一些观点和定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全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作者独立思考的功力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本书主要讲欧美经济思想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它远溯古希腊、罗马以及欧洲中世纪寺院教会的经济思想,继而谈到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学说、工业资本主义的成长及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等,然后用几章篇幅论述了近代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各重要流派,包括历史学派、边际效用学派、数理学派、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等的经济思想。
本书主要记载了世界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各国是如何经历经济增长各阶段的史实,力求还原18世纪后期所发生的重要史实,并做出有条理的、连贯的观察,希望对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做以瞻望。从为什么传统社会未能产生自我维持的增长入手,分析了商业革命和科学革新中的利弊,对整个18-19世纪的现代经济起源进行了完整的综述,值得经济学爱好者们学习。
本书从泛欧洲的角度,按主题而非按国别来编写现代欧洲的统一经济史。每章均由该领域的两位或三位杰出专家所写,涵盖了欧洲的三大区域(北欧、南欧以及中东欧)。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介绍了1700 1870年和1870 2000年两个时期。每一部分中的各章都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史的主题 总增长与周期、部门分析和生活水平 的基础之上的。本书使用数量方法,使经济分析更加准确,但这种数量方法采用了本科生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便于读者理解与吸收。本书既适合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科书使用,也适合对经济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产业革命》一书是在阿诺德 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描述了产业革命前夜的英格兰以及1760年时工业的保护和管理体制,阐述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点,探讨重商主义体制与经济发展理论、地租和工资学说、工人阶级的未来等重要话题。
一扇地下室的门在半夜里吱吱作响,或者一只手快速地溜进一件风衣 引人注目的交易肯定是我们从未见过的。走私可以使人联想到流行文化中的冒险和反叛,但正如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所显示的那样,它也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照亮了七个世纪黑暗的历史,照亮了一个充满阴谋和财富的世界,这些阴谋和财富取决于鬼鬼祟祟的欲望和那些愿意实现它们的人。 改变世界的违禁品从探索时代的丝绸、香料和白银,到帝国时代的黄金、鸦片、茶叶和橡胶,以及今天的毒品、人口和滴血钻石。枪支、文物和艺术品一直被走私,危险的违禁品 思想 也是如此。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并非总是)声名狼藉的 合法势力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西班牙帝国的显赫人物、拿破仑 波拿巴、纳粹当局、苏联战利品部队和美国中情局,他们都把走私作为自己生意的一部
《中国田制史》是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专著。作者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本书为作者在大学授课的教材,整理后出版,目的如同作者在自序中所说 土地问题影响于国计民生至巨 , 然其关系复杂,不容轻易试验,失之毫厘,则差以千里 , 中国土地问题,先民经验,尤不可忽 。全书共分为四章,*章 上古田制之推测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 ; 第二章 两汉之均产运动 ; 第三章 北朝隋唐之均田制度 ;第四章 均田制度破坏后之唐宋元 。
原书分三卷,卷研究了英属北美和早期美国的经济史,第二卷考察了19世纪美国、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的经济史,描述了美国依靠丰饶的自然资源获得迅速发展,并超越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历史。第三卷以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为线索,讨论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技术变迁、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劳工法的发展。同时,也讨论了农业、人口、劳动市场、城市和区域结构的变化。
《古代经济》是英国著名古史学家M.L.芬利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作者在担任世界为著名的萨瑟尔讲席教授期间所做的系列讲座基础上写成的,主要阐述了古代经济,尤其是希腊和罗马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提出了研究古代经济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其观点被学者称为 芬利模式 ,即古代经济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而是 嵌合的 ,嵌合在其所存在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而这一解释模式至今仍未被取代。
本书撰写纵贯古今覆盖全球的《世界金融史》,以金融发展为主线,突出世界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制度、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新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来龙去脉。全书分为三篇,篇 金融起源和古代金融 ,重点讲述金融在苏美尔社会和古希腊罗马的发展事迹;第二篇 中世纪金融及其转变 讲述基督教抑制下的金融及其变形,金融在中世纪中期后意大利城邦的兴起以及17世纪和18世纪在西欧开始的重要转折;第三篇 现代金融体系的诞生 重点讲述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在英美的形成过程,以及国家干预在法德俄日等国现代金融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本书既梳理金融发展历史事实,又剖析金融思想发展历程,集事物史与思想史于一身;兼顾知识性和可读性。
崇尚不同寻常生活方式的怪异信仰 环保主义浪潮的浪漫反应 以及 梦想家们时运不济的努力 本书回顾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绿色企业家精神从无到有的四个发展阶段,从企业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绿色企业家的创业动机,以及他们如何建立并发展自己的企业。本书所涉足的研究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有机食品、美容业、生态旅游、垃圾回收、建筑乃至金融业等不同行业,研究范围涵盖世界六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同于传统企业家单纯逐利的本质,绿色企业家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需要保持企业的盈利性并不断地进行创新,这些企业家所付出的努力被当今国际社会及消费者高度认可。本书的结尾,作者对绿色企业家群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使用了 疯狂 二字来形容他们的开拓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 由于愿意 疯狂 ,愿意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绿色企业家
本书秉持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写作思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经济史,一条是经济思想史,两条主线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证。经济史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从生产力的发展(如主导产业与资源、原材料关系的演变;全球分工体系的变革)、生产组织的变化、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主义体制、政策等制度方面的变化等层面入手,重点对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波峰、波谷等阶段进行划分梳理,对上升期、下降期等特征的描述,对长、短周期之间的关系处理等等。在经济思想史的写作过程中,注重选取代表人物或代表观点,既要侧重选取与历史重大事件(历史关节点)紧密结合的学者观点,又要考虑能够较全面的反映该时期学者有关经济危机、经济周期思想的历史演变。
赵景峰著的《世界经济体系--演进与发展趋势》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从总体上分析了世界经 济体系的本质,从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揭 示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把握世界经济体系发展 的未来方向,并对我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的 机遇、挑战及对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体系处于一种大转 变、大发展的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 ,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科技迅猛发展 ,经济信息化、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区域化趋 势不断加强;西方发达**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 济转变;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矛盾斗争激 化,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加突出;世界经 济体系的发展很不稳定,金融风暴此起彼伏。面对世 界经济体系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以马克思主 义经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历史首先是它的经济史 。德国的经济成功与德国存在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体制有关。但是过去一段时间推行的改革有碍于这一社会生产体制的运作。在这种社会生产体制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认为,早在魏玛共和国和纳粹时期就有一些社会市场经济因素。摆脱 德国股份公司 模式和对英美经济模式开放意味着德国经济的特殊成本优势的丧失。作者把德国的市场经济叫做 社团主义的市场经济 ,因为社团自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 社会市场经济 体制不是真正的社会市场经济,而且当前的经济体制处境尴尬:左派认为其 社会 方面还做得不够,右派则认为其偏离经济自由太远。
在文化上,贵霜王朝时期,东方的佛教与西方的希腊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伟大的犍陀罗文明。贵霜王朝承上启下,在结束了希腊化国家之后,开启了中亚历史的新篇章。然而,贵霜王朝尽管国祚二百年,但留给后人的历史文献少之又少。关于贵霜王朝的历史以及贵霜王朝前后的历史,分别散见于东西方的文献中,而本朝却未见文献传世。对于贵霜王朝的认识,我们只能从东西方历史文献以及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寻找。这其中,贵霜王朝留下的钱币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依据。近来,随着贵霜王朝更多考古学证据的发掘问世,结合东西方文献记载的历史叙述,将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结合历史学研究,形成独特的历史研究视角,已经渐渐成为可能。
从五帝时代到前清,中国是必须建立庞大的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的所谓 治水社会 ,国家及其政府是能够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的兴建者,因而全国土地的所有者势必是国王及其官吏。反之,西方则不是 治水社会 ,它不需要像治理东方大河流域那样只有政府才能承担的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其治水工程和人工灌溉设施的兴建者,主要是农民和庶民们自己,而不是政府及其官吏,因而全国土地的主要所有者是庶民而不是国王及其官吏。这一中西经济的根本差异,终说来,则源于中国拥有 而西方国家没有 适于农耕的大河流域之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 本书共分5篇16章。前面还有一篇绪论。篇 中国特色之起源 ,包含两章。分别通过对中国原始社会国家制度,以及五帝时代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考察,探寻中国特色之起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