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 白银帝国 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 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 白银帝国 逐渐走向末路。 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可从中窥探
春华秋实 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 ----《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出版发行 75载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恢弘壮丽的史诗,铸就了人民共和国彪炳史册的伟业。 《新中国经济简史(1949-2024)》一书,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付梓发行。该书是由武力研究员、贺耀敏教授率领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团队,继2022年撰写《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和2023年撰写《中国经济改革简史(1978-2023)后,为庆贺新中国建立75周年编写的。 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先生为该书作序,评价该书:对新中国75年的经济史作出颇有新意的概括和系统论述,史料丰富、思路清晰、言之有理、启发性强。 该书回顾了新中国75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展现了这75年来新中国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本书写的是 西方到来 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 不 变 ,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 变革 ,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 耗羡归公 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 耗羡归公 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 耗羡归公 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 在中国发现历史 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在这本约6万字的著述中,作者从历史背景,对国民银行体制的不满, 改革 运动的起始:印第安纳波利斯货币会议,1900年金本位法案及以后,查尔斯 A.柯南特、剩余资本和经济帝国主义,柯南特、货币帝国主义和金汇兑本位制,雅各布 席夫为中央银行拉开了序幕,1907年金融恐慌和推动设立中央银行,*后推进阶段:应对民主党*势,共九个方面阐述了控制美国货币经济*权力的组织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成立的过程,解释了很多人都不了解的美联储的一个方面,即一个并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为什么可以印刷 纸钞 并决定影响美国包括世界各国的利率水平。美联储成立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利益与权力的博弈,金融精英、权力精英、学术精英与媒体 参与了推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走向成功的运动 。美国国会通过了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伍德罗 威尔逊
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研究中国货币史的经典之作,分八章讲述了从殷商时代到清末中国货币的沿革发展,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理论、信用等都做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多方面,从货币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货币通史巨著。对于中国经济、金融及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爱好者,本书不仅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是十分值得珍藏的经典。
《美国经济史》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哈罗德 福克讷的代表著作,福克讷对美国经济史有独到的研究,他在美国是以编写美国经济史教科书而著名的。除《美国经济史》外,他还著有《美国社会经济史文集》、《美国政治和社会史》、《美国劳工》、《从凡尔赛到新政》等。《美国经济史》共分为五篇,包含三十三章内容,以巨大的篇幅详细地叙述了从美洲殖民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在书中,作者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描述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经济关系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有所表述。由于《美国经济史》篇幅巨大,在中文版出版时,将其分为上、下两卷。
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平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带有反精英、独裁主义和本土主义倾向的激进政治运动有时成功, 有时失败? 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政治中间派能够稳住局面, 而在另一些时刻极端分子占据上风?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 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 人民 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 人民 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 救世主 的信仰, 救世主 不仅可以直接与 人民 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在
在外人看来,高盛是一家完美的公司 比所有竞争对手更聪明、更高尚、盈利能力更强,这也是高盛的公关机器刻意塑造的形象。然而,关上门,高盛一直在利益冲突和合法交易间周旋,对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施加显著影响,公司内部也充斥着残酷的权力斗争。 高盛自1869年成立以来,坚持雇用人才,并向他们灌输自己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其中条原则就是 客户利益至上 。而2007年,高盛在客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豪赌抵押贷款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也让金融危机引发的衰退更为严重。 本书作者采访了高盛多名高管及相关人士,包括现任总裁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揭开了高盛这家复杂矛盾的公司的内幕。
李伯重先生一直致力于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他思路开阔活跃,擅长以国际视野来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经济发展历程,挖掘其独特性。本书通过大量中外史料和各种翔实的数据,从环境变化、人口控制、妇女角色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工具及技术手段的革新进步、城市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江南生产力的状况,从而引出自己对明清之际江南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这一历史命题的再思考。本书对国内外史学界流行的一些观点和定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全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作者独立思考的功力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本书是一部关于钱的简史,从 用什么衡量财富 和 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钱 谈起,呈现了利息、杠杆、银行、纸币、债券等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金融要素产生的来龙去脉,其间充满了压力、创新、无奈甚至血腥的斗争。本书不仅让我们更了解钱,也通过阅读千年以来财富的稀释和保卫之战,启发读者思考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做出恰当的财富决策,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二册 《 剑桥资本主义史 资本主义的兴起:从远古到 1848 年》 《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兴起:从远古到1848年)》从资本主义在古巴比伦的遥远起源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演变做了全面的叙述。学者们采用一种具有广泛的地理覆盖面和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希腊、罗马和一些亚洲文明国家对资本主义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国家决定了现代资本主义在每一个时间段和地点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各种先行者没有幸存下来。通过观察中世纪欧洲的终成功,以及意大利北部和低地国家中的城邦例子,本书分析了欧洲对英国重商主义的模仿和美国的成功,以及资本主义终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 第三、四册 《 剑桥资本主义史 资本主义的传播:从1848年到现在》 《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从1848年到现在)》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
上卷 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四个工业大国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走上了工商业发展的道路。本书上卷重点讲述了这四个国家经济体系的演变。 英国属于创业型工商业。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商业和贸易得以发展,带动英国崛起,并逐渐在世界经济和制造业中获得了看似不可动摇的地位。 德国属于管理型工商业。19世纪早期,德国商业体系打下基础,随后开始了工业化过程,德国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济体系逐渐转变为社会资本主义。 日本属于网络型工商业。日本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传统,其曾长期与世隔绝,被迫打破隔绝使其整个国家陷入痛苦和怨恨的境地,但日本的商业体系就此发展起来。日本经济体系的增长历史反映了西方商业体系的优劣,但也体现了日本的性。 美国属于竞争型工商业。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商业以早期现代形式出现。当时,美国出现了
本书主要记载了世界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各国是如何经历经济增长各阶段的史实,力求还原18世纪后期所发生的重要史实,并做出有条理的、连贯的观察,希望对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做以瞻望。从为什么传统社会未能产生自我维持的增长入手,分析了商业革命和科学革新中的利弊,对整个18-19世纪的现代经济起源进行了完整的综述,值得经济学爱好者们学习。
本书主要讲欧美经济思想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它远溯古希腊、罗马以及欧洲中世纪寺院教会的经济思想,继而谈到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学说、工业资本主义的成长及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等,然后用几章篇幅论述了近代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各重要流派,包括历史学派、边际效用学派、数理学派、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等的经济思想。
2008年3月16日,在华尔街和美联储的共同运作下,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超低价收购,85年的辉煌历史就此终结,这也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此后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 本书以大量的采访、人物对话和往来邮件内容等为基础,生动还原了贝尔斯登从辉煌到毁灭的历程。同时,书中还回顾了贝尔斯登的历史、几个重要人物对公司的影响、公司内部残酷的权力角逐以及在华尔街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分析了贝尔斯登这个看似固若金汤的金钱机器坍塌的深层原因,以及华尔街第二次镀金时代的结束。 本书展现了金融界的贪得无厌、自高自大和盲目无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向读者揭露了华尔街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史。本项目成果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的起点上对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作出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本项目传承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为研究主线的思路,紧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扩张(在本期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和战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延续(在本期主要是封建性的土地与农业制度的延续)、中国资本主义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在本期主要表现为工农商交金融及财政等经济行业部门遭到破坏而出现停滞及不平衡发展)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几大主题,探索其在1937-1949年的发展和重大变局。本项目按照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形势,终成果分为三大部分:日伪占领下的战争经济和殖民掠夺经济;抗日后方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
本书从泛欧洲的角度,按主题而非按国别来编写现代欧洲的统一经济史。每章均由该领域的两位或三位杰出专家所写,涵盖了欧洲的三大区域(北欧、南欧以及中东欧)。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介绍了1700 1870年和1870 2000年两个时期。每一部分中的各章都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史的主题 总增长与周期、部门分析和生活水平 的基础之上的。本书使用数量方法,使经济分析更加准确,但这种数量方法采用了本科生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便于读者理解与吸收。本书既适合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科书使用,也适合对经济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一扇地下室的门在半夜里吱吱作响,或者一只手快速地溜进一件风衣 引人注目的交易肯定是我们从未见过的。走私可以使人联想到流行文化中的冒险和反叛,但正如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所显示的那样,它也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照亮了七个世纪黑暗的历史,照亮了一个充满阴谋和财富的世界,这些阴谋和财富取决于鬼鬼祟祟的欲望和那些愿意实现它们的人。 改变世界的违禁品从探索时代的丝绸、香料和白银,到帝国时代的黄金、鸦片、茶叶和橡胶,以及今天的毒品、人口和滴血钻石。枪支、文物和艺术品一直被走私,危险的违禁品 思想 也是如此。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并非总是)声名狼藉的 合法势力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西班牙帝国的显赫人物、拿破仑 波拿巴、纳粹当局、苏联战利品部队和美国中情局,他们都把走私作为自己生意的一部
《全球贸易冲突:16 21世纪》从近代航海大发现讲起,探讨了五百多年来贸易与冲突交织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明朝中国南海发生的贸易冲突、葡萄牙在航海大发现时代的崛起、西半球的贸易与革命、拿破仑时期围绕 大陆封锁政策 发生的全球贸易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贸易复兴、《关贸总协定》的由来和谈判、尼克松主政时美国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等。 一些观点认为,稳定与和平一定会带来贸易量的增加,而国际贸易一定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卜正民等知名学者以全球视野分析五百年来的贸易冲突史,认为这样的观点过于简单化:贸易与冲突紧密交织,冲突往往带来深刻的、意想不到的影响。书中详尽的资料和敏锐的洞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贸易冲突的历史,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贸易格局。
《产业革命》一书是在阿诺德 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描述了产业革命前夜的英格兰以及1760年时工业的保护和管理体制,阐述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点,探讨重商主义体制与经济发展理论、地租和工资学说、工人阶级的未来等重要话题。
原书分三卷,卷研究了英属北美和早期美国的经济史,第二卷考察了19世纪美国、加拿大和加勒比海的经济史,描述了美国依靠丰饶的自然资源获得迅速发展,并超越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历史。第三卷以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为线索,讨论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技术变迁、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劳工法的发展。同时,也讨论了农业、人口、劳动市场、城市和区域结构的变化。
《古代经济》是英国著名古史学家M.L.芬利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作者在担任世界为著名的萨瑟尔讲席教授期间所做的系列讲座基础上写成的,主要阐述了古代经济,尤其是希腊和罗马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提出了研究古代经济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其观点被学者称为 芬利模式 ,即古代经济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而是 嵌合的 ,嵌合在其所存在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而这一解释模式至今仍未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