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教》探讨法律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观察和比较大陆法和英美法国家法律教育制度的共性及其差异,综述当代中国法律教育体系的发展演变和基本样武,探寻司法考试历史沿革及其与法学教育互动关系,考证近代法律教育思想遗迹和法学院校的来龙去脉,考量法学教育的区域发展状况、学科与学风建设,集作者三十年来对法学教育问题的探索成果,为法学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法学爱好者提供有益的知识和素材,对探索新时代法冶人才培养和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有参考意义。《以法为教》注重专门问题的个别研究和主题的整体一致性,兼顾对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制度、历史与现实、本国与域外、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既重阐释又重立论,努力融知识性与资料性于一体,本着实证研究时精神,既保持了探索的连续性,又能反映
《中国公证发展报告》(第1辑)是国内对中国公证制度做出深入研究的高端学术著作,作者以报告的形式出版。本书包括:上篇,公证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实,主要回顾了我国公证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客观总结评估了改
商务律师事务所是现存很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在经历困难、威胁和改变后,律师事务所的利润实现了长期、持续的增长。法律服务比其运营的经济环境发展得更快。大多数合伙人都认为,无论如何,未来仍将如此。潘言博、丽萨·哈坎森著的《律所再造――律所革命的宣言书(汉英对照)》将解释律师事务所正站在生存的十字路口,一旦走错方向,可能发生倒闭。在论述该结论的过程中,本书剖析了商务律师事务所的内部运营,提出了很好的幕后观点。无论是想带领律师事务所冲出迷雾的合伙人,还是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和其他法律从业者,或是启发职业生涯的法学学子,本书都是推荐阅读书籍。
本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年法治进程,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30年来法治的成就和需要继续努力之处;第二部分以时间、问题为线索,回顾分析了法律理论和实务界30年来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案审判、64号文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与人治讨论、82宪法起草、法律体系讨论、市场经济、依法治国方略、知识产权战略、科学发展观、依法执政等等;第三部分分立法、司法、法学研究、法律教育、法律服务等12个专题对改革开放30年来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剖析。 原书出版于2008年,此次为庆祝建所60周年的修订再版。
天同律师通过不断地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用图表说话”的基本规律,这种直观、简洁、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说服法官、更好地保证办案质量,也更好地获得客户理解。作为一本完全以“诉讼可视化”为主题的图书,全彩印刷,用真实的案例、翔实的图表,手把手讲述画好一张诉讼图表的步骤要点,剖析不同案件中不同图表类型的选择和应用,做你随时随地可用可查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写给法律人的图表书,《诉讼可视化》重点阐述了图表制作的方法论,即诉讼可视化应该怎么做,如何将复杂的案头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并且在书中实列典型纠纷类型、实战案例的可视化应用。 《诉讼可视化》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章至第四章为图表制作方法论,旨在告诉大家,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案卷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第五章悉数典型纠纷
本书为张建伟教授随笔集,共六辑,并配有作者亲笔插画,妙语横生,引人深思。书中收录的文章包括《正义的图腾》《站起来的中国人》《拉着古人聊聊天》《巴掌大的一块青天》《活人的司法》《却疑春色在邻家》等。?
本书是作者长时间思考、实践的结晶,对康德“纯粹实践理性”与“良知”进行了比较,得出“纯粹实践理性”属于理念,难以在俗世社会具体展开的结论;而认为中国传统的“四端之心”能起到沟通“纯粹实践理性”和一般实践理性的价值,进而推崇良知的意义。作者并没有对我国传统的心学、良知学说全盘吸收,而认为传统心学、良知学说是圣人学说,具有独断主义的倾向和弊端。在对中外哲学思想剖析的基础上,作者将哲学思想成功地引入法学、法律实务之中,初步构建了“心学法学”。
戴维·O.弗里德里希斯著的《背信犯罪:当代社会的白领犯罪》主要论述了白领犯罪四个方面的内容:(1)白领犯罪概论,包括:白领犯罪概念的沿革、白领犯罪的要素、白领犯罪研究方法、白领犯罪成本和规模评估和白领犯罪的被害人等问题;(2)各种类型白领犯罪的体系性研究,详细论述了五大类,几十种白领犯罪;(3)白领犯罪理论发展的全面梳理和评析,从神学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到结构主义(4)白领犯罪控制机制研究,包含了法律以及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