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边界》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天同律师通过不断地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用图表说话"的基本规律,这种直观、简洁、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说服法官、更好地保证办案质量,也更好地获得客户理解。作为一本完全以"诉讼可视化"为主题的图书,全彩印刷,用真实的案例、翔实的图表,手把手讲述画好一张诉讼图表的步骤要点,剖析不同案件中不同图表类型的选择和应用,做你随时随地可用可查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写给法律人的图表书,《诉讼可视化》重点阐述了图表制作的方法论,即诉讼可视化应该怎么做,如何将复杂的案头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并且在书中实列典型纠纷类型、实战案例的可视化应用。 《诉讼可视化》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章至第四章为图表制作方法论,旨在告诉大家,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案卷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第五章悉数典型
本书讲述了作者孙俊杰律师从求学到就职大型企业法务到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的成长经历,以及法务工作、专职律师、合伙人律师工作中的感悟与体会。结合作者现任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成员兼纪律风控委主任、公司法专业部部长的经历,阐述过往的历程。内容包括那时年少;志在南方,只身逐梦;专业化探索和个人品牌建设;心怀美好,祝愿与期待;俊杰随想等。本书凝结了作者自身的从业体会和经验教训,既有关于个人成长的回溯,也有关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思考,对青年律师及法学院毕业生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为什么说总统大选会决定*法院的未来? 被奉为 司法神殿 的美国*法院,是否的确与政治绝缘? 法庭上立场迥异的 对头 ,私下为何是一起看歌剧的莫逆之交? 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司法大案,幕后到底有哪些妥协与博弈? 所有的答案,都在《九人:美国*法院风云》中。图宾延续一贯的严谨写作方法与一流记者的专业水准,以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人物列传,揭开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展现美国司法众神的起与落、对峙与制衡,揭开华盛顿权力玩家的输与赢、争战与博弈。
一位刑事辩护专业律师讲述自己从业二十年中遇到和经历的职场故事。开篇提出 大辩护 的概念和辩护方法,主张用策略性、综合性方法进行有效辩护。部分讲述了作者从选择做律师,到选择做刑辩律师的历程,以及对律师执业中常见问题的观点和处理方法;第二部分则是一些大案要案和曲折案件等,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刑辩律师的办案过程和辩护技巧。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几乎都要受到法律的影响,但法律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对法律的影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回应?美国法社会学泰斗劳伦斯 弗里德曼教授撰写的这本《碰撞》就是要解答上述问题。 在劳伦斯 弗里德曼看来,法律制度不是完全自主的,无法独立于社会力量而前进或改变,法律不可能被100%遵守,也不可能被100%违反,一部法律被制定出来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种行动 回应 更多行动的往复循环过程,对法律的遵守、抵制,或者法律出现后的某种后果,都是他所要探讨的法律 影响 。
本书是作者在一线办案的思考与总结,紧密结合当下的司法改革实践,与*前沿的司法理念接轨。本书也是《检察再出发》一书的续篇。作者坚持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代表了*一代检察官的人文情怀与法治信念。能够引领关于 检察再出发 的新一轮思考。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算法学习、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之际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如何解决人工智能技术的 黑箱 问题?人工智能系统的侵权责任应如何认定?人工智能产品责任与传统产品责任是否有本质区别?法律应当如何应对和回应人工智能的挑战,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的核心议题。欧盟是人工智能领域立法的先行者,《人工智能法案》试图实现新的 布鲁塞尔效应 。特别是欧盟人工智能责任的立法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本书凝聚了第七届明斯特欧盟法律与数字经济研讨会上学者们的远见卓识,集中讨论欧盟于2022年通过的《人工智能责任指令》提案与《产品责任指令》修订版提案,为现代法律如何回应人工智能责任问题提供独到的视角和路径。
本书从多科学的角度,来考察法律制度的运作及相关法律人的行为模式。它不仅介绍当代西方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并基于中国的经验材料,展示出如何将中国的经验事实同当代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此外,本书试图在已有的理论之上,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它试图为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及运作和法律的性质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当下中国的法学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贺欣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中文世界的读者。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和社会现象揭示法律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如:隔离与治疗、 伤害 是客观的吗?、话语的交锋、家庭暴力能帮受害人离婚吗?、在失望的田野上、十年磨一剑 谈英文写作等。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 人性尊严 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 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 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 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的思想 ,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
本书以《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制度主线,阐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型单一制国家里:法院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党政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互动,进而形成组织架构、人事经费、支持配合、制约监督上的制度关联;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如何监督指导全国3500多家下级法院,如何实现司法政策 自上而下 的有序传导,并在此过程中 轧平 地域与发展上的差异;司法审判和司法改革又是如何与党管政法、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原则融为一体,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 除了介绍现行文本、起草情况、运行实效,本书力图还原制度的形成过程、回溯改革的来龙去脉。经过这样的还原回溯、史实比对,可以发现:当下习以为常的概念或表述,其实
本书取材于李志刚老师 法与思 微信公众号文章里关于民商事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十次对谈,内容包括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思维的探讨、裁判中的法律与常理的认识、庭审中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要件事实在庭审中的运用方法、诉讼文书中的法律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仲裁中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仲裁裁决中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案例检索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学术交流中的法官思维与律师思维的异同及民商事诉讼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法官、仲裁员、律师及法学研究人员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其中法官/仲裁员和律师更是具有同一的工作场景,庭上的他们有对立与共识,庭外的他们更需要公开、深入和坦诚的对话,无论作者、读者还是出版方,均希望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增进相关职业群体间理解、信任和深入沟通的平台,使不同
《民法典时代下的企业合规:政策制定与舞弊防范》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合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围绕解决中小企业合规政策制定和舞弊防范问题编写。《民法典时代下的企业合规:政策制定与舞弊防范》共十三章,前五章主要论述合规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合规基本价值、合规基本原则、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框架、合规信息化建设。从第六章到第十二章主要论述合规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主要包括:反垄断合规、生态环保合规、安全生产合规、知识产权合规、税务管理合规、数据保护合规、涉外业务合规。第十三章主要论述了合规舞弊的防范,为本书的重点。
本书是法律职业规划启蒙读物,旨在为即将或初步进入职场的年轻法律人及考虑专业志愿的高中生提供全景式的法律择业参考,通过深入解析法律人的各种职业可能性,引导莘莘学子拓宽法律择业思维、以幸福为导向,寻求契合自身特质的职业。 全书基于高校法学专业学习背景,为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指导,涵盖了法律职业发展的16 N种可能,详细介绍了内所、外所、法院、检察院、公安、仲裁、公证、国际组织、学术科研、TMT、金融创投、生命科学、电子商务、法律培训、法律科技、投行咨询等职业选择的具体内容与需要具备的素质,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地展现了法律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状态和流程以及职业实务部门对招聘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帮助年轻法律人打破地域限制、视野限制,解决同样资质的学生的职业发展可能性不同的问题。
《椿香》是由著名宪法学家焦洪昌教授所著的一本随笔集。《椿香:焦洪昌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所描绘的人物特写和亲历所思。全书共分为人物、往事、游记、序与跋、致辞五个部分。人物、往事、游记部分主要围绕着至亲、法律圈的人和事进行描绘与追忆,既有对好友至亲的怀念和感恩,又有与法大同仁的惺惺相惜;既有对法学前辈的敬重和仰望,又有与同辈法学名家的谈笑风生。序与跋、致辞部分主要集录了作者在著作和致辞现场的感悟及感言。作者以真情实感为素材,以文字为媒介,以思想为灵魂,在描写法律人物和追忆往事的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天同律师通过不断地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用图表说话”的基本规律,这种直观、简洁、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说服法官、更好地保证办案质量,也更好地获得客户理解。作为一本完全以“诉讼可视化”为主题的图书,全彩印刷,用真实的案例、翔实的图表,手把手讲述画好一张诉讼图表的步骤要点,剖析不同案件中不同图表类型的选择和应用,做你随时随地可用可查的工具书。这是一本写给法律人的图表书,《诉讼可视化》重点阐述了图表制作的方法论,即诉讼可视化应该怎么做,如何将复杂的案头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并且在书中实列典型纠纷类型、实战案例的可视化应用。《诉讼可视化》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图表制作方法论,旨在告诉大家,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案卷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第五章悉数典型纠纷类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法律?作者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等多个思维的角度给读者以启发,如何去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完善法律。本书分为七个部分,*部分:远观的法律,作者将视野拉到法律中心之外,远距离的观察着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背景下,法律应当何去何从,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二部分:法:诗与思,作者从法美学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如诗般美好的法学,跳脱了法学给人的枯燥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法哲(理)学:智慧的渴望,作者进行了一场 法理学 与 法哲学 的思辨之旅,展望了我国法理学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法治思考片段:作者解析了什么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中国需要的是何种法治化,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西域法学拾零,文章是作者访学德国期间的点滴感悟,《萨克森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