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题名 辑考 ,前部分为研究成果,后部分为辑佚成果。 则例是明代重要的法律形式,主要用于表述食货管理的标准及运作规则的法令法规。明代则例的名类甚多,有赋役、漕运、开中、商税、钱法、钞法、官员俸给和考核、捐纳、赎罪、宗藩、军士供给赏赐及优给、马政则例等。则例是国家法律的细则性规定,具有法律规范具体、详细和数字化的特点和因地制宜实施国家经济法律制度的功能。明代则例在各地自然状况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为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年鉴是中国法律史学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 添砖加瓦的新成果,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全面展示中国法律史学科年度发展情况的学科年鉴。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同志担任主编,编辑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数据库的专家组成。本书除卷首序言、编辑说明和卷尾索引外,共分五篇:第一篇为特辑,邀请五位近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法律史学人撰文介绍项目状况和最新进展。第二篇为研究综述,对过去十年中国法律史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情况作简要回顾,对2024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学界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总体状况进行概述。第三篇为研究动态,汇总2024年中国法律史学领域最新书讯、会议资讯和重要立项、奖项信息。第四篇为
本书由63位作者撰写的共65章内容构成,通过 主体 专题 区域 互动与加强 方法论与理论 人物传记 共六个部分,全面论述了国际法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国际法研究的沿革。本书探究了源于不同法律传统的行动者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接触,由此浮现出了国际法的历史。本书基本涵盖了国际法发展史上有代表性意义的学者、著作、国际会议、国际条约、国际组织,也基本阐释了国际法中的各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法中特定法律秩序的性质、局限以及发展前景。
《公堂内外(明清讼师与州县衙门)》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讼师的著作,以明清时期的州县衙门为特定场景,探讨了州县衙门与司法审判相关的组织与活动,以及讼师在司法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讼师秘本的分析研究,探讨了讼师的诉讼技巧,并通过大量案例,全方位地展现了讼师如何通过玩弄诉讼技巧,操纵州县衙门的司法活动。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古代州县衙门的司法活动,尤其是讼师在司法活动中的情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书以清代现存省例为中心,研究清代省级地方立法。清代省级地方立法突出表现为“省例”。省例是由清代各直省较高权力机关(主要指督抚)针对本省事务,通过一定形式、遵循特定程序制定的地方性法律规范。长期以来,学界对以《大清律例》为核心的中央立法研究较多,而于地方立法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本书对于进一步理解大一统国家内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法制的重要面向有着重要意义。
《环境法的形成》是一部对美国环境法的演进历程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美国环境法最初是如何产生的?环境法循此路径形成的原因何在?环境法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汇集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环境法故事。通过审视美国现代环境法的前30年,研究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影响环境立法的正式事件和案例,本身不只描绘了一幅有关环境法的现实图景,更希望通过分析环境法的早期变迁,梳理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并探究自然世界是如何在其影响下发展的,以期对当下和未来环境立法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修订版)/吕世伦法学论丛》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三部曲”的部,是作者们历经近40年不懈地潜心研究获得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修订版)/吕世伦法学论丛》创作的动机与目的,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思想武装自己头脑,亦欲有利于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人员及法律实践工作者,不断坚持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更好地为中央改革开放方针和法治中国建设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修订版)/吕世伦法学论丛》为国家批博士点研究项目,初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于1991年,修订版出版于2001年。本次编集,在修订版的基础上略作调整,其他一仍其旧。
《中国保密法制史论稿》是靠前靠前部专门研究中国保密法制历史的专著。书稿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三个时期的保密思想和法律制度,并对中国古代密奏的利弊、清末民初新闻自由和保密的论争、新中国保密法制与信息公开等问题作了专门探讨。史料扎实丰富,论述深入细致,表达清晰流畅。内容上既注重对制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又兼顾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关怀,对于认识历史及加强当前保密工作均有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