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包括两部分,一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陈兴良、白建军、陈瑞华、凌斌五位教授在凌斌教授主持的 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之讲授录音整理文稿,二是《中外法学》编辑部1990 年第6期至1991 年第2期分别约请金瑞林、魏振瀛、沈宗灵、饶鑫贤、肖蔚云、储槐植六位先生撰文的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心得与经验。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成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政法思想与 枫桥经验 的诞生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与 枫桥经验 基层矛盾的化解、习近平关于坚持发展 枫桥经验 重要论述的法治之维、法的 大传统 与 小传统 相结合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法治视野下的地方性知识与 枫桥经验 等内容。二是对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主要主体,即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枫桥式人民法庭 、 枫桥式派驻检察室 、 枫桥式司法所 等进行研究。三是从实践方面对法治视野下的 枫桥经验 进行研究,主要研究 枫桥经验 法治化的实践路径、 枫桥经验 与调解、 枫桥经验 与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枫桥经验 与基层党建制度化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
本书译自施塔姆勒 1923年以三期连载形式在《密歇根法律评论》上刊发的作品,是20世纪自然法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全书依历史次序条分缕析地叙述了从启蒙运动至20世纪初各大法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结合新康德主义自然法理论的宗旨予以批判性评述,后一章特别以回应吴经熊《霍姆斯大法官的法哲学》为契机集中表述了自己法哲学和法学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如果说《正义法的理论》是以体系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现代法学之根本趋势》则以历史化的方式推导出根本正义的核心理念。本书对于日益关注社会正义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建设而言,其理论裨益是显而易见的。
《 刑事诉讼规则》是检察机关全面正确适用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重要司法解释。2019年12月2日 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 刑事诉讼法》,并于2019年12月30日公布施行。这是自1998年、2012年两次修订后的第三次修改,因应形势、服务办案,回应热点、紧贴实践,体现和固化了司法改革的成果,为检察人员司法办案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一本通”,对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增强法律监督实效、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第十一卷可产生法律效果的各种行为与事实。 包括: 章 关于应当于诉讼中提出的 正式 盘问以及关于基于 正式 盘问的诉讼; 第二章 关于由同一法官审理的某些事项; 第三章 关于奴隶的腐败; 第四章 关于逃奴; 第五章 关于赌徒; 提交 第六章 如果土地测量员就测量结果做出虚假报告; 第七章 关于宗教场所、丧葬费及如何准备葬礼; 第八章 关于尸体的埋葬和坟墓的建造。
本书以我国行政程序制度构建为研究切入点与应用对象。在思路上,首先对德国与日本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的变迁进行简单梳理与原因分析,其次对我国行政行为效力的传统理论与制度现状进行一定反思,再次结合我国现状分析了行政行为效力制度构建的基础,*后对我国行政行为效力制度内容进行构建。
本教材的编写依据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律,紧密联系监狱一线管教民警在执法活动中所遇到的典型的暴力袭警、狱内斗殴、劫持人质等突发事件。全书在内容层面包括 基础理论 实用技能 两部分。 基础理论 部分简要介绍警察防卫与控制技术的概论、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原理和人体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部位以及人体主要关节,为学好警察防卫与控制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用技能 部分以格斗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常用的主动抓控技术、解脱技术、遇抗控制技术和夺刀械技术为主,设计相关训练情境,实现培养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目标。
本书从学说史的角度对法律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既能够向读者较为充分地传导20世纪后半叶法律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与图景,也能够帮助读者在学说史演进的脉络中更好地把握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当下需要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本书着眼于社会工作介入到 困境青少年 的实务路径探索。笔者根据近年来实务工作过程中的真实案例,借助困境青少年相关的社会工作理论、视角与介入模式,与各位读者一起去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到高风险青少年、高挑战青少年和偏差青少年时,常用的辅助性工具和具体的工作路径。
为更好地学习理解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调查措施的最新规定,我们组织编写了《监察机关15项调查措施学习图解》。本书体现了《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调查措施的细化规定,明确了调查措施的相关适用要求,并以图解的形式对监察机关15项调查措施进行解读。书中对每一项调查措施都有系统、直观、实用的导图,且每一项调查措施都附有名词解释、重点难点、适用要求和注意事项,图文并茂、方便实用。
在现代法律改革中,婚姻主体经历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但是婚姻还是按照国家法律制度缔结的婚姻,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组成的家庭也是社会的主流家庭模式。 美国自由女性主义者致力于把家庭中传统的夫妻依附关系改变为现代契约下的个体平等关系并获得法律改革的成功;身份性变革的成功,并没有使婚姻中的大部分女性受益,反而使她们既失去了传统性的法律保护又依然承担着传统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 婚姻内的家庭责任,依然是由女性独自承担,婚内的个体自治,与婚姻承载的传统社会职能,把婚姻内的女性推入两难之中。
《法理学案例教材/法学案例系列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第1,《法理学案例教材/法学案例系列教材》选取了法理学通行教材的重点章节,打破了通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了整合。《法理学案例教材/法学案例系列教材》共分十章,分别是:第1章,法律的概念;第二章,法律的渊源与效力;第三章,法律的基本范畴;第四章,法律要素;第五章,法律程序;第六章,法律方法;第七章,法律运行;第八章,法律价值;第九章,法律与社会;第十章,法治。第二,《法理学案例教材/法学案例系列教材》根据 案例材料、法理分析、文献扩展 的体例进行编写,既为使用者进行基本的案情描述,又针对个案进行具体的法理剖析,同时为使用者进行深入学习提供文献线索。
本书主要围绕境外追逃追赃国际合作遇到的法律问题,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特别侧重从个案分析的角度梳理、分析、归纳我国在境外追逃追赃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发现和探究我国相关法制的问题与缺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和立法方案。
本书基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课题,从新时代人才应该具备一定法学素养的要求出发,在借鉴和吸纳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法学基础理论进行阐释,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全面介绍和重点突出相结合,在体例安排上采用专题方式,分为导论、法律的内在质素、法律的外在形式、法律的创制、法律的施行、法律人文精神、法治与国家善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等八个专题,在方法运用上将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解析原理。本书既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阐释,又有面向实践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近年来,人身安全保护令在作出和执行等环节还存在一定障碍。如何充分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作用,限度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2022年3月,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公安部等六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对家庭暴力的发现机制、证据收集机制以及执行联动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明晰裁判规则,人民法院2022年6月7日制定《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解决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难点问题。
法律法规新解读 丛书作为一套实用型法律图书,历经四版,以其专业、实用、易懂的优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自第四版后,相关法律规定已发生较大变化,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法律问题,第五版立足 实用 ,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宗旨,切实提升内容实用性;致力 易懂 ,使本丛书真正成为 遇事找法者 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和利益的利器。本丛书选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领域,将各领域的核心法律作为 主体法 ,并且将与主体法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汇编收录。 《治安管理处罚法解读与应用》为其中一个分册。本书将重难点法条以【条文解读】形式进行阐释,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并根据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纠纷与难题,以【实务应用】形式,提炼归纳出问题点。本书专设【案例指引】板块,选取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典型
我国国旗产生和确定的过程是怎样的? 哪些地方应当每日升挂国旗? 参加升旗仪式时我们需要遵守什么礼仪? 国旗可以用于私人场合吗? 国歌*先出现在哪个国家? 唱好国歌是不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国歌法》出台以后,是不是就不能随便唱国歌了? 如果电视台播放国歌,公民在家里是否需要肃立? 在天安门广场奏唱国歌时随意走动拍照,怎么处理? 如果公民唱歌跑调,唱不准国歌,或者记不准国歌歌词,是否就违法了? 国歌作为一个音乐作品,是否允许出现在其他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 制作官方录音版本的意图是什么?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是否都要使用这个录音版本? 《国歌法》对哪些侮辱国歌的行为进行处罚? 哪些国家机关可以悬挂国徽? 国徽需要指定企业制作吗? 国
本书所研究的学术范围在民法领域,私权意义的所有权保护是重点阐述对象。正如当代中国民法的历史担当不会仅仅局限于私法角度和范围一样,在阐释一种民事权利尤其是 私人所有权 的正当性问题上,有必要跨越出私法的界限,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寻找说服性的理由,而 法理学 的视角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将私人财产权的保护置于法理的研究框架中,可以为其确定宪法意义上的保障理由和保障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说明民法在保障私人财产权中的正当性。本书主旨在于,通过阐释私人财产权的地位和价值,为民法中私人财产权 一体承认、平等保护 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