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龙俊独著之《登记对抗制度研究》。 本书稿一共分为七章,分别是 引言 登记对抗理论模型的建构 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客观范围 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主观要件 动产担保中的特殊对抗规则 结论 。内容完整,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理论魅力和理性色彩,同时,本书稿极具实践性,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纠纷进行了类型化的分类,提出了法律适用的思路与可能的解决之道。因此,本书不仅具有理论的深度,同时也具有实践品格。
传统的犯罪心理画像的著作关注调查的细节,而刑事司法的发展鼓励人们更多地考虑精神病学、法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领域。本书由学术机构研究人员与实战专家共同撰写而成,其主要目的是为犯罪侧写提供双重视角,识别连环罪犯的个性和特征,以及认识犯罪侧写背后的理论。本书还重点介绍了犯罪现场调查,归纳和演绎推理的重要性,以及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本书强调当前犯罪学范式转向对行为的跨学科理解,为研究人员提供在当代理论背景下观察事件、数据和证据所需的洞察力。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本书深入比较了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以下简称香港)的法律制度,搭建了内地与香港多元法律实践的桥梁,本书也是首本由内地律师、粤港澳大湾区执业律师、香港执业律师、大律师、法律人士与法学研究生共同编撰的著作。 本书包括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婚姻家庭与继承纠纷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与合规制度等综合性内容。通过实操案例提供办案指引,不仅能够给内地与香港法律界人士执业提供一定参考,促进专业交流与法律服务的合作,也可以给青年学生,以及对涉外法律有兴趣的人士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对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的基本认知。
刑罚体系研究是秦汉法制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出土简牍史料展示出秦及汉初刑罚体系结构复杂。本书基于刑罚体系的 本体 、 运行 和 历史变迁 等不同视角,充分利用新史料、重视重释旧史料,提出了秦及汉初刑罚体系具有 规定刑 加减刑 替换刑 的三重系统构造,讨论了三者的排布原理、适用方式与顺序等基本问题。本书进而总结了秦汉法制史研究的史料和研究方法问题,提出法律简牍史料具有主体地位,需区分不同史料的时代、性质与证明效力差异,应综合运用法学、史学及简牍学方法去研读史料与描述制度。
本书从宏观监狱学视角出发,立足中国监狱的历史和现实,观察监狱文化问题,深入分析监狱文化的内涵、功能、建设原则,展示中国古代监狱文化状况,梳理当代中国监狱文化建设脉络,反思监狱文化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终对中国监狱的现代化问题做出思考。
本书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产生的逻辑基础和功能定位出发,紧密结合《公司法》(2023年修订)、《企业国有资产法》以及主要的国资国企改革政策,对该类公司的出资人制度、经营决策机制、经营者选任与管理方式以及监督体制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作者力图对 政府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国有企业 这一三级经营模式中,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机制进行深刻剖析,以厘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向上与政府及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向下与身处市场的各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利边界,以市场化的理念不断推动我国国资国企的长远发展。这一研究成果对我国国资国企的纵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书聚焦刑事审判领域,探究司法责任制语境下的法官责任制度,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开展实证研究,透过典型案例,梳理短板不足,剖析问题根源,提出完善建议。 全书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聚焦刑事审判权的运行,以刑事法官责任为视角,从历史、规范、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对司法责任制改革进行系统阐释,深化司法责任制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通过实证分析 庖丁解牛 式对法官责任模式进行解构,追溯法官责任制度的历史,提出追责基准 三阶段论 ,相较于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对实践中出现的认识误区予以廓清,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理顺法官惩戒与党纪政纪处分的关系,从理念和制度层面构建我国司法化的法官惩戒程序。
《新加坡调解公约》聚焦调解制度的短板,完善了调解所产生的和解协议的执行机制,为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商事争议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立法支持是商事调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面对我国商事调解制度的困境,加强商事调解领域的规则供给已刻不容缓。本书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商事调解制度的梳理和比较以及商事调解在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现状与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商事调解制度的完善提出系统对策,用良法推动商事调解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
本书从性质、制度、技术和实践四个层面对德国判例制度进行全面的叙介和研究。首先阐明 判例 在德国的含义与类型,讲述德国判例制度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围绕判例在德国的法源地位进行阐述,展示学界与实务界的观点,以规范属性、分量以及裁判理由与附带意见的区分为核心;接着呈现德国判例制度对于法治国的意义,包括在司法统一、法律平等、具体正义等方面的作用;继而剖明德国判例运行的制度环境(司法体制)和制度基础,后者包括独特的强制上诉和偏离报告制度;然后聚焦于德国判例的结构与制作技术,以及适用技术;后落脚于经验考察,以个例的方式来阐明其实践运用的方式。
本书分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司法改革的宏观问题、法院改革问题以及公检法三机关的法律关系问题。在本书*部分,笔者讨论了司法权的性质,对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进行了反思,并对检察制度、司法行政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评论和预测。在第二部分,本书分析了我国法院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司法责任制的推行,提出并分析了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结合审判委员会制度、承办人制度以及合议制的运行实践,反思了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并预测了司法行政管理与司法裁判职能的分离问题。在第三部分,本书围绕着"审判中心主义"和"庭审实质化"改革问题,反思了我国公检法三机关的"流水作业"模式,分析了我国存在多年的"侦查中心主义"诉讼构造,讨论了未曾受到触及的"新间接审理主义"模式,还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效果为范例,全面评
随着 切实解决执行难 的稳步推进,个人执行不能案件的彻底有序退出愈发显得重要。本书力图对个人执行不能及个人执行不能案件退出机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填补在先研究的空白之处、改进不足之处,由此提出完善我国个人执行不能案件退出机制的路径建议。
中国的地方立法在2015年因《立法法》的修改发生了重大改变,设区的市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在立法法授予的三个领域的地方立法权权限之内,制定本市的地方性法规,为地方治理的精细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分析发现,当前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实践及理论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故地方立法的科学化及合理性问题是本书的研究主题与核心线索,具体展开为以下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对应各编核心内容的主要观点:一是地方立法科学化是达成地方立法合理性目标的命脉,即地方立法的对象内容必须经由科学的立法技术、立法程序、立法评估、立法语言表述及立法创新机制才能转化为具有内在合理性的法律规范,上述地方立法科学化的展开机制需要借助地方立法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实现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化运行;二是地方立法与党
《私募股权基金实务》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中国私募基金及监管简史、私募基金募集、私募基金投资三个方面展开,涵盖了私募基金募集、设立、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法律实务问题,同时本书还针对不同的基金类型,如政府投资基金、外资基金、险资基金、并购基金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读,对于私募基金实务和实践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自2009年起,在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理念的指引下,首都师范大学社工系教师和学生团队在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领域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实践探索,本书是系统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社会工作嵌入少年司法的理论研究;各地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与模式研究; 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案例研究。本书对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系统总结了过去十多年里全国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与成效,也提出了未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既有对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又有理性的思考与提炼,彰显了所有研究者和实践者对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热情与努力。
担保法制度是我国民商法的重要部分,在市场交易活动尤其是金融交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历来成为理论、制度立法及适用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中国民法典的制定中,担保物权法在物权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国内此前引进的日本担保物权法相关的书籍均已比较陈旧。因此,有必要引进更新的书籍和学术理论以供中国的读者研究。 《日本典型担保法》是东京大学道垣内弘人教授所著。道垣内弘人教授是日本担保物权法的领军人物,在担保、执行法制修改过程中担任了法制审议会担保执行法制部会的干事和法制审议会动产债权担保法制部会的干事。 《日本典型担保法》主要内容为作者此前发表的论文合集,共计36篇。 一方面论文经过严格筛选,将一些因法律或判例变动而不再具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剔除,仅保留具有价值的论文,另一方面作者也对论文进行了体系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2022年8月19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决策部署,健全完善国家公园法律制度体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研究起草了《国家公园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本书以此为契机,撰写了12章内容,具体包括:概述,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公园规划制度,国家公园设立制度,国家公园分区管控制度,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制度,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国家公园全民共享制度,国家公园综合执法制度,国家公园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制度。
本书以 公共利益法律规制体系 为研究对象,以立法梳理和司法实践反思为切入点,以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重点研究公共利益的界定、衡量与保障问题,主要围绕公共利益立法表达、行政衡量和和司法保障三个层面展开,深入分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慈善、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的公共利益制度性建构问题。
本书以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基本原理作为研究对象,并按从检察制度基础到制度功能,再到制度程序或制度运作的基本逻辑结构,将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七大原理:权力模式原理、权力制衡原理、公平正义原理、公共利益原理、法制统一原理、人权保障原理、正当程序原理。
司法应有效回应国家政策的最新进展,司法政策对司法裁判及司法制度整体运行产生了重要和深远影响。在我国,司法政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司法解释具有直接的约束性效力,其他文件通常发挥着间接性效力。本书以司法会议纪要为例,分析其作为非正式法源的规范性质,以及在不同类型案件裁判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从司法实践来看,虽然会议纪要等司法政策文件并不是我国的正式裁判依据,但在实践中对具体案件的裁判有着实质性影响。同时,会议纪要等司法政策文件在制定和适用的过程中上存在不规范之处,需要在明确其规范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发挥作用的方式。
《公司章程司法裁判问题研究》全书包括引言、正文六章以及代结语,word字数约21万字。近年来,随着公司章程法律地位的提升与实践中公司章程的个性化色彩日益浓重,涉及公司章程的案件纠纷,如公司担保纠纷、股权转让纠纷、利润分配纠纷等频频发生。同时,由于2013年《公司法》中关涉公司章程的法律规范多有抵牾与疏漏之处,学界对于公司章程法律属性这样的 元命题 未能形成共识,法官裁判思维与方法的不当, 涉章案件 司法裁判中 同案不同判 、 同案同判不同理 的情况时时发生, 涉章案件 经常成为公司法上的 疑难案件 甚至是 悬案 ,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司法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也制约着司法对于商业实践所本应具有的积极回应力的发挥。
本书作者自2013年10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自2016年12月起,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庭长。在最高人民法院任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委。 从1987年到2021年,作者在人民法院的工作经历,都与司法改革密不可分。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后,也一直分管司法改革工作。至作者2021年8月卸任时,最高人民法院已先后印发两个 五年改革纲要 ,推进实施130项改革任务,制定出台330多件改革文件,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法院工作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本书所记录的,正是作者参与和见证上述伟大变革的心路历程。
本书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包含四章。章结合现代法治理念,提炼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进而阐释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三种司法范式的性质和特征,揭示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第二章考察司法范式转型的社会外部条件,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司法范式面临的挑战。第三章考察司法范式转型的系统内部原因,分析司法智能化过程中司法裁判、司法规则、司法过程、司法服务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向。第四章借鉴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法治范式,塑造符合智慧社会特性的司法范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