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约25万字,共七章:未成年人司法概述、涉罪未成年人的实体处遇、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未成年人强制亲职教育制度,以及附录:《联合国少年司法*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
《司法确认程序的生成与运行》对司法确认程序生成的路径、策略、技术和关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司法确认程序的复兴功能、减压功能、参照功能和善治功能,司法确认案件的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确认裁定的执行管辖,司法确认程序三大实践误区的表现、成因、矫正,司法确认程序的比较优势与未来前景,以及司法确认程序在典型案例彩石山庄项目案中的适用等内容,综合运用法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角度进行了专题性研究。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为了配合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学习、宣传,帮助广大读者准确理解此次修改的立法原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参加法律起草工作的同志编写这本学习问答,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以法律条文为指引,准确阐述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条含义,为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权*的学习读本。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即当面对法律适用存在争议的案件时法官应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断。本书主张疑难案件的裁决仍然应当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是在既有法律框架之下的一种推理或论证活动。正如简单案件的裁判那样,疑难案件的裁判也应当符合或具备基本的法律属性。这项研究奠定在传统法律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并在关于裁判的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有所推进。
医事法(第六版)分为绪论、总论(1-4章)、分论(5-21章)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医事法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总论主要包括:医事法概述(医事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及医事法历史发展)、医事法律关系(介绍医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及法律关系运动的基本理论)、医事法制定与实施、医事权利救济(介绍诉讼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程序)、医事法律责任等;分论包括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基础性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医师管理法律制度、护士管理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和处理及医疗损害责任法律制度、健康促进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血液管理法律制度、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健康产品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红十字会法律制度、中医药法律制度、现代医学与法律、国际卫生
在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如何区分案件的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发挥人民陪审员运用自身生活常识和社会经验之优势,对案件事实问题作出判断成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本书以北京市和陕西省的人民陪审制度运行现状为样本,试图发现该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中陪审制度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分、法官与陪审员的权力配置以及人民陪审员参与事实审的程序保障机制与履职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本书以囚犯的生理年龄和人的代际之间的更替为基础,以囚犯成长关键期的重大社会历史性事件、社会变迁、社会位置、社会经验与思想模式等社会特质作为囚犯代际划分的核心要素。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囚犯分为三代,第三代囚犯是指2012年我国的监狱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已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监狱关押的囚犯。 本研究采用了资料查阅方法、个案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第三代囚犯的基本情况、犯罪构成、犯罪成因、改造特征、自我认知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得出当前监狱安全理念转型、深化监狱体制改革、型塑现代监狱品格以及对第三代囚犯进行矫正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根据2015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编写,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对选举制度、选举机构、代表名额的确定与分配、各少数民族的选举、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等内容进行了权威和详细的解答,并附上地方人大换届选举常用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
本书从监狱安全防范系统的发展谈起,提出了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概念,介绍了监狱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后,结合参与全国*个《监狱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DB37/T 2640-2014)山东地方标准制定,对监狱安全防范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论述。
本书介绍了十位美国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大法官,讲述了他们的精彩人生和传奇经历。作者结合这十位大法官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融入其各自的法治思想,直观展现他们的观念是如何影响整个美国的法治进程的。另外,书中还详细讲述了这十位大法官执业生涯中对美国司法进程具有极大影响的典型案例,并讲解其对案例的审判思想和司法观点。叙事性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看故事的同时,了解美国司法进程。
针对我国近些年来的司法弊病,我国现在的司法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调整,然而,这些制度设计本身亦存在难以解决之矛盾。本书结合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的实际情况,以 法官员额制 、 法官司法责任制 以及 证据制度改革 等为切入点对司法改革制度设计的悖论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司法改革的基本向度,即司法相对独立、法官的职业化或者专业化以及防止司法权的地方化等。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司法决策》秉承科际整合的方法,尝试从观念史、哲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后果论、博弈论等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切入,观察、解释、分析、呈现司法决策的现实主义色彩,力图为我国司法行为理论研究提供知识增量。
我们以各种词藻美化监狱,仿佛那和医院一样是个纯净无菌的空间: 隔离 矫正 治疗 行为管理 ,住进监狱的人叫做 狱友 ,他们是 受刑人 正在 服刑 ,有 管理人员 协助。经过美化,很容易忽视监狱的实际环境,忘掉在那里夜以继日、年复一年,乃至于度过数十年或后半生的,是活生生仍会呼吸的人类。 贝兹 卓辛格以美国刑罚学家和记者的身份,走访了卢旺达、南非、乌干达、牙买加、泰国、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挪威九个国家的监狱,向我们揭开我们以为的正义是什么模样。 把他们关起来 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然后呢 是我们要继续深思的问题。
关于司法环境讨论的话题在中国具有特殊性。国外学者研究此问题的成果几乎没有,有关新闻报道和评论主要见诸新闻媒体和商业杂志,主流基调是诟病中国涉外司法裁判的可预见性、对待外国仲裁裁决的态度、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模糊性、涉外民商事裁决的终局性等。 理论上看,我国涉外民商事立法的基本体系已经建成,为司法环境的优化创造了有利的立法条件,还需要从司法制度建设层面完善。本课题研究为提高我国涉外司法水平建言献策,具有重要的实践运用价值。 《涉外民商事司法环境优化机制研究》从涉外法官的遴选与素质培养、涉外司法解释与案例指导制度、涉外管辖权行使、涉外审判程序的透明化与公正、外国法律适用的技术性问题、外国判决与仲裁裁决执行等多个角度,对涉外民事司法的环境问题进行论述。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
王禄生、刘艳红主编的《员额制与司法改革实证 研究--现状困境和展望/东南法学文存》系2016年4月 由东南大学法学院主办,东南大学法治发展评估研究 中心承办的 员额制与司法改革实证研讨会 的会议 论文汇编。会议收到论文约20余篇,就 法官员额制 改革 、 检察官员额制改革 和 省级统管人财物 等问题,展开讨论。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 值。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威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甘肃省司法改革研究》围绕甘肃省政法系统落实司法改革的所建立的创设性制度和经验来展开。其中,包括对法官员额制改革,司法责任制的落实,独立行使审判权,严禁领导干部干涉个案,增强司法公信力和司法威望性等。全书以调研报告形式,总结问题,得出结论等形式展现了甘肃省近年来司法改革的成效以及经验总结。
《中国特殊监所源流研究》分为四部分,主要采用文献评述、实地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军事监所进行研究。 *部分是引论。对监所、特殊监所、特殊监狱、特殊看守所、特殊劳教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特殊监所的特点,功能、作用等,并比较地方监所与特殊监所的异同,阐明以中国特殊监所研究的依据、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为中国特殊监所的萌芽。从 刑始于兵 ,原始社会的战争、监狱发展的雏形、传统监狱中的军队因素。从监狱发展的历史嬗变,及其孕育、诞生、成长、成型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特殊团体相关的因素的角度,论述特殊因素在我国传统监狱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不同的时期特殊监狱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为中国特殊监所的诞生。清末的特殊监所改革的特点是援引西方,先自下而上,后推行成
事实认定是法庭审理案件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诉讼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是法庭适用法律进行裁判的基础,如果事实认定出现误差那么整个庭审就会因为事实依据的错误而*产生错判。因此,本书研究刑事庭审中的事实认定,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发现事实真相是防止刑事法庭滥用权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发现已逝的 事实 ,才能使有罪衍者得到处罚,使正当权益得到有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