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作为一名在法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对法学学位论文写作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全书分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的资料、学位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学术见解、优秀范文、社会责任等几个部分,适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
本书立足法学专业,紧跟 新文科 新法科 的发展潮流,涵盖该新兴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内容,力求帮助学生及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秩序变革与发展图景,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概况、人工智能与法律的交互影响、人工智能与法律推理、人工智能的伦理标准、法律知识图谱为总论,分别介绍探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引发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等各部门法以及司法应用领域的深刻变化,并立足全球视野,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政策与法律规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展望。 本书是国内新颖的 人工智能 法律 的综合性教学用书之一,适用于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成为实务工作者的有效参考。
经历了六十余年的迭代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成为继蒸汽机、发电机与计算机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锋力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强烈推动下,我们已经正式迎来了人工智能技术大爆发的新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这一本来属于纯粹技术问题的新生事物将会在法律、哲学、伦理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可能产生相应的刑事犯罪风险。本书从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的分析出发,阐释了传统刑法理论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进而提出了刑法应对涉生成式人工智能犯罪的基本理念与具体路径。
本书通过对宪法学四个基础性概念 国体、权利、人格尊严、财产权 的阐释,探究了中国宪法学的脉络。作者认为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关联脉络。 国体 和 权利 分别对应了宪法学的两大调整对象(国家与个体); 人格尊严 与 财产权 则是一组宪法权利概念,分别对应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类需求。打通这些基础性概念之间的脉络,便可管窥宪法价值秩序与宪法学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作者之前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如其副标题所言,属于 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 的话,那么本书有关基础性概念的研究,则可谓是规范宪法学的 基石 。
以中观维度,即在历史中存在并至今产生影响的法学思想如法律限度主义、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欧洲的自由法学、法律家长主义、美德/德性法理学等,来审视 疑难案件中法官决策 问题,探求在不同法学思想理论下法官裁判的决策风格及其蕴含的技艺。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刘星教授的学术随笔辑录。作者在娓娓讲述那些有趣故事和社会现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领读者进入对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诸多基本问题的思考。书中每篇文章相互之间都有逻辑联系,是意思的层层深入,也是问题的逐渐打开。文章内容既是务实的,也是理论的;既是 批判的 ,也是 推进的 。本书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读者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天下 修行:生命的证悟》主要是印度文豪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归根到底是泰戈尔在国内外讲学时阐述的以《奥义书》为主要来源的思想观点汇聚。泰戈尔在这本书中,以印度独特的宗教精神和思想观念为基石,展开他关于亲证人生的深刻思索。《天下 修行:生命的证悟》有八篇正文,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个体与宇宙关系、灵魂意识、恶、自我、爱、行动与亲证、美和无限的问题,系统的论述了泰戈尔的人生观、世界观、宗教观。泰戈尔用诗一般的语言来阐释一个个高深莫测的哲学话题,也是他本人对灵魂的体验及对生命的证悟,附录部分是泰戈尔生平年表。
《中国合同库:婚姻家庭》聚焦婚姻家庭领域常用的法律文本,通过适用场景、法律要点提示、填写范例、关键条款批注,为读者提供该专题高质量的合同文本和使用指南、风险提示。本书中的所有合同均可通过二维码从 法天使 (专业合同下载平台)网站上进行下载,电子版合同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实践的变化进行更新,同时利用协同编辑技术让合同变成实时可修改的合同,创造 线下纸书与线上数据 一体共享使用的全新体验,提高合同的专业性、权威性及不断更新。
本书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书中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对与妇女权利直接相关的法律实践做了细致梳理。通过深挖诉讼档案,作者对清代、民国、1949年至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离婚案件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还原了大量关于妇女离异、典妻、审判诉讼等历史细节,揭示了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远为复杂的非线性悖论关系。全书吸收了大量中外学者中国法律史研究的 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表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尝试。
古今中外的法治建设经验和教训证明:不是什么样的法都能治国,也不是什么样的法都能治好国;法治也有善恶优劣之别、高下逆顺之异。正因为如此,有必要本着理性的建构主义立场,能动地提出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使法治的发展能给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带来福祉。同时,法治建设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艰巨、复杂而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此外,法治自身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需要在德(人本性、合正义性等)、智(科学化、智能化等)、体(体系化)、美(和谐性、可接受性等)、力(实施力、实现力、执行力、影响力等)、境(法治实施的环境等)诸方面得到不断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有必要从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定位、基本图景和推进路径三个层面,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
《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研究:中国民营保安公司作用探析》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海外利益的现状、规模及区位分布,以及现有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的手段和完善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的建设方向,论述了党和政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的全新思路和要求,引用全新数据,客观描绘出海外利益分布图,并提出建设多方参与、官民结合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的方向,为政府相关部门、军队、驻外机构开展维护海外利益安全行动、提升维护海外利益安全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从概念-价值、方法和制度模式三方面详尽论述了 基本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这一命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我们主张基本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的时候,其中的 基本权利 和 公共利益 是何种意义上的,以及为什么应该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 基本权利 和 公共利益 。其次,如何平衡基本权利与公共利益?最后,为了把握平衡从理念到制度的转变机理,需要考察 平衡 在真实世界的法律实践中是如何展现的,总结提炼代表性的 平衡模式 ,分析它们的制度文化成因,并以此为参照来探讨我国相关制度的构建方向。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表明,在 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共治不仅是 主体共治 ,更是 规则共治 。这一规则共治,以当代中国规范体系为基础,无处不在,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微小细胞之中。有效实施的村规民约,是善治的典范;存在现实张力的法律专业培养方案实施,则为 规则共治 范式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指引。由此, 社会共治 的中国话语体系,不仅是社会的 规则共治 ,同时是和个体 规则意识 共生的 共治 。唯有如此,才可以形成与 共享 共建 的有机衔接。此即,社会共治的法理。
近年来,武装冲突对文化财产的破坏屡见不鲜,违反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之国际法义务的行为一再发生,令人错愕。此类罪行表明,我们迫切需要鼓励和确保1954年在海牙通过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的落实,以及在国际上达成共识,整体推行文化财产保护国际制度。 《文化财产保护:军事手册》是上述公约及其《第二议定书》的实施指南,具体阐述了在武装冲突各个阶段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原则、具体措施以及案例,鼓励成员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将此军事手册的保护方针纳入本国文化财产军事策略中。
法典化是区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直观的标准吗?为什么大陆法系法学家辈出,而英美法系的法官名留青史?为什么大陆法系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自动售货机”式 无瑕的法律体系的热忱?这一系列灵魂追问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解开大陆法系传统奥秘的“钥匙”。本书的思考正是寻找这一枚“通关钥匙”的尝试之旅。 理论研究路径大致包含两种,或以宏观视角观探整体,或以微观视角细察毫末。本书当属前者,作者通过对大陆法传统的历史脉络、学说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和整合,试图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对大陆法系背后的基本规律进行抽丝剥茧式探究。本书既适合法学初学者触摸大陆法系筋骨,也适合法学深入者用以检视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贯通。
家 与 国 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一般化的关系主体, 家 的文化性与 国 、 个人 的相对性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以 家 为始的伦理思想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渊源,也是社会秩序的建构逻辑,对传统法秩序建构逻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解读,以及以此为基础实现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正是本文所期待达到的现实意义。本书聚焦于传统社会秩序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尝试揭示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传统社会秩序的建构逻辑。通过对 家国 思想的渊源、流变与发展变化及其内外动机的描述,可以沟通作为传统文化系统之核心的 家国 思想与传统社会秩序这两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更能够在沟通清晰化过程中体现出的复杂性与偶在性特征的基础上,为传统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发展性、客观性乃至科学性提供论说之依据。
本书以NFT数字艺术品以及交易平台税务研究为主题,全面论证了我国NFT数字艺术品交易在当下和未来的税法规制,进而为交易平台如何实现自身税务合规提出建议。本书首先梳理了国内外NFT数字艺术品及平台的发展现状,从中提炼出相应的涉税难点,以便读者了解NFT数字艺术品发展的整体性框架。其次,本书介绍了国外税务机关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对NFT的实践经验与监管政策,展现了当前域外对于NFT数字艺术品的监管态度。再次,本书结合我国的监管趋势与现行税法框架,深入分析了NFT数字艺术品及其交易行为的法律性质与税法定位,并且在厘清NFT交易平台法律地位的基础之上,分别从纳税人身份与征管协助人身份提出平台实现税务合规的可行性对策。最后,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探讨NFT数字艺术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交易平台应对相关形势变化的前瞻性合规对
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所级课题 罪犯重新融入社会若干问题研究 的结项成果。本书分别从纵向的刑事司法各阶段和横向的不同种类罪犯群体的角度广泛考察国内外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具体实践,在参考借鉴国际社会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和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策略的思考和建议,并讨论了如何制定再犯预防战略,以达到预防、减少再犯和保护公共安全的社会政策目标,以推动我国在预防犯罪、实施刑事司法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本书对《城乡规划法》的内容进行了 解释,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进行了符合立法本意的 解说,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领会与实施。附录部分收录了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重要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尽管我们已经深谙人工智能的风险和好处,但要如何更恰当地规范人工智能却远未形成共识,《理性机器人:人工智能未来法治图景》通过审视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启迪我们思考未来社会的模样。从自动驾驶汽车到人工智能医生,从纳税机器人到线上法庭,全景式展示了法律要如何去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检视了人工智能法律中立原则如何影响税收、侵权、知识产权和刑事犯罪四个领域的法律,并主张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占据专属于人类的角色,人工智能将需要获得更像人一样的对待。 《理性机器人:人工智能未来法治图景》对歧视人工智能的问题形成入木三分的分析并高屋建瓴地提出人工智能法律中立原则作为AI时代法律困境的解决方案。本书视野宏大,巧妙融入了历史、古典哲学、科幻影视等元素,颇具洞见地为读者构建了一幅令人惊叹的人工智能未